龔廷賢

《濟世全書》~ 乾集 卷一 (5)

回本書目錄

乾集 卷一 (5)

1. 傷風

夫傷風,乃四時之失序也。或表風中在經絡中,隨往流注,以日傳變,或咳嗽黏痰,鼻塞聲重,憎寒發熱,頭痛面赤,四肢逆冷,怕寒或無汗惡寒,宜散。有汗惡風,解表而治。受病亦有不同者,且風為天地浩蕩之氣,四時八風之變,未嘗無也。

外感傷風,鼻塞聲重,左脈浮緩者是。

芎芷香蘇散

川芎(一錢),白芷(一錢),薄荷(八分),蘇葉(八分),香附(一錢),陳皮(一錢),羌活(一錢),甘草(五分),加荊芥,防風(各七分。名荊防芎蘇散)

上銼一劑,生薑三片,蔥白三根,水前熱服。有痰加半夏、茯苓;咳加杏仁、桑白皮。

消風百解散,治四時感冒,頭痛發熱,咳嗽鼻塞,聲重喘急等症。

蒼朮,荊芥,麻黃,白芷,防風,甘草,生薑

蔥白煎,熱服。如咳嗽,加烏梅,同升麻葛根湯同服。

三拗湯,治感冒風邪,寒冷鼻塞,聲重,語音不出,咳嗽痰涎,胸膈短氣喘急。

甘草(生),麻黃(不去節),杏仁(不去皮尖,各二錢)

生薑三片,水煎熱服。加荊芥、桔梗,名五拗湯。

發汗散,治傷風寒。

生綠豆(一兩,去皮),麻黃(八錢,去節)

二味為末。每服,壯者一錢半,次者一錢,無根水調服,出汗。

追風散,治傷風感冒,頭痛發熱。

古石灰,綠豆粉,鬧陽花(各等分。鬧陽花一名落羊花,即黃春蓼花,即羊躑躅花根,名搜山虎,治大風疾)

上為末,每少許吹兩鼻一二次愈。

一治傷風寒後餘毒未散,上攻頭頸,鼻塞聲重,怒氣上攻時,常有血從腦上落至口中,或出紅痰,此陽道未利作梗,非血症病也。

防風(五分),川芎(七分),辛荑(五分),薄荷(五分),羌活(三分),獨活(七分),升麻(六分),葛根(七分),白芷(四分),藁本(四分),黃芩(酒炒,八分),甘草(生用,四兩)

上銼一劑,生薑一片,水煎,食遠溫服。清陽道以通利關竅,然後可以養正也。次服:

人參養榮湯

人參(四兩),白朮(六分),白茯苓(四分),當歸(酒洗,四分),川芎(四分),白芍(七分),熟地黃(六分),麥門冬(去心,二分),五味子(六粒),黃柏(酒炒,三分),遠志(四分),陳皮(三分),甘草

上銼一劑,生薑、棗子水煎溫服。

2. 中寒(附陰症)

寒者,嚴凝殺厲之氣也。人以腎為根本,惟腎則受寒,惟寒則傷腎,腎氣一虛,寒邪交作,急痛拘攣,戰掉強直,昏迷厥冷,口噤失音,此中寒也。無汗惡寒,頭疼面慘,發熱拘急,手足微冷,此感寒也。霍亂轉筋,洞泄下利,乾嘔吐逆,積飲停痰,此寒邪入腸胃也。或為疝瘕,或為腳氣痿痹,或為腰膝冷痛,或為虛勞陰痿,或小腹急痛,皆寒邪所為也。

惟腎氣不充,疏於謹護,非特霜凝冰泫之謂寒,或者炎天暑月,當風取涼,臥地受冷,使寒邪之氣自皮膚而達經絡,自經絡而入腑臟,然後諸病作。烏治法?中寒者,宜溫中禦寒,如五積散、附子理中湯之類。甚則宜蔥熨法,更灸氣海一穴,(在臍下一寸五分。關元,在臍下三寸。

)各灸五十壯。若其他所感,變症甚多,又當從各症門類而治之。

如寒中太陰者,則中脘疼痛也。宜理中湯,或藿香正氣散合理中湯同服;寒甚脈微,手足冷,附子理中湯。

如寒中少陰者,則臍腹疼痛。以五積散加吳茱萸;寒甚脈沉,手足冷,四逆湯加吳茱萸。

如寒中厥陰者,則少腹、小腹至陰疼痛。宜當歸四逆湯加吳茱萸;甚者,必倍用附子。

五積散,治感冒寒邪,頭痛身痛,項強拘急,惡寒嘔吐,或腹痛。又治傷寒發熱,頭痛惡風。無問內傷生冷,胸膈脹滿,外感風寒,濕氣客於經絡,腰膝痠痛及婦人難產,經候不調,或血滯不通並治。

當歸,川芎,白芍,蒼朮,厚朴,白茯苓,半夏,白芷,枳殼,桔梗,乾薑,官桂,麻黃,陳皮,甘草

上銼,生薑二片,棗一枚,水煎溫服。足浮腫加五加皮、大腹皮;已成風痹加羌活、獨活、防風;腰痛加牛膝、杜仲、小茴;手足攣拳加檳榔、木瓜、牛膝;咳嗽加桑白皮、杏仁;遍身疼痛加乳香、沒藥、細辛;難產加麝香、官桂;四肢濕痹加烏藥順氣散。

四逆湯,治寒中三陰,手足厥冷,小腹疼痛,脈微欲絕。四逆名者,四肢逆冷也。

大附子(生去皮臍),乾薑,甘草

當歸四逆湯,此厥陰經湯也。治感寒手足厥冷,少腹至陰疼痛,脈細欲絕者。

當歸,桂枝,白芍(酒炒),細辛,甘草(炙),通草(各二錢),大棗(三枚)

上銼,水煎服。

理中湯,治五臟中寒,口禁失音,四肢強直,兼治胃脘停痰,冷氣刺痛及治臟毒下寒泄利,腹脹,大便或黃或白,或毒黑或有清穀。

人參,白朮(去蘆炒),乾薑(炒),甘草(炙,各等分)

薑棗煎服。

若為寒氣、濕氣所幹者,加附子一兩,名附子理中湯。

若霍亂吐瀉,加青皮、陳皮,名治中湯。

若干霍亂,必腹作痛,先以鹽湯頻服,候吐出即進此藥。

若嘔吐者,於治中湯中加丁香、半夏,生薑十片。

若泄瀉,加橘皮、茯苓,名補中湯。

若溏泄不已,於補中湯內加附子。

若不喜飲食,米穀不化,加砂仁、附子、陳皮、茯苓。

若霍亂吐下,心腹作痛,手足厥冷,去白朮,加附子,名四順湯。

若傷寒結胸,先以枳桔湯。再不愈及諸吐利後,胸痞欲絕,心膈高起。

若急痛手不可近者,加枳實、茯苓、名枳實理中湯。

若渴者,再加枳實理中湯加天花粉。渴欲飲水,加白朮。

若霍亂轉筋,理中湯加火煅石膏。

若臍上築者,腎氣動也,去白朮,加桂。腎惡燥,去白朮恐作奔豚,故加官桂。若悸多者,加茯苓;若苦寒加乾薑;腹痛去白朮,加附子;飲酒過多及啖炙煿熱食,發為鼻衄加川芎;傷胃吐血,以此藥能理中脘,分利陰陽,安定血脈,只用本方。中附子毒者,亦用本方或止甘草、乾薑等分煎服,仍以黑豆煎湯解之。

陰毒傷寒脈必沉伏,宜以桂枝、甘草、乾薑、附子辛甘之劑,仍灸關元、氣海,令陽氣復回。若服前藥加之灼艾,脈轉沉伏者死。

正陽散,治陰毒傷寒,面青心硬,四肢冷。

薑、附、甘草、麝香、皂莢,引入厥陰經也,水煎熱服。

秘方,治男子陰症傷寒因女色者,唇黑,甲青,四肢冷,陰縮入腹,腹痛不可忍者。

大附子(一枚,要一兩重者,麵包火煨去皮臍,二錢),人參(二錢),乾薑(炮,一錢半)

水煎熱服。

藿香正氣散,(方見霍亂)

治陰症,硫黃化開傾入井水內,取出為末,飯為丸,如梧子大,每服一錢,溫酒送下。

治陰症腹痛陰縮,用朝腦二錢,滾酒和服。(傅明岐傳。)

黑豆酒,治陰症。

黑豆不拘多少,鍋內炒熟,乘熱以好酒淬之,就令碗蓋勿令泄氣,候溫飲酒大效。

治陰毒傷,手足逆冷,脈息沉細,頭痛腰重,兼治陰毒咳逆等症。

川烏頭,乾薑(各等分)

為粗散,炒令轉色,放冷,再搗為細末。每一錢,水一盞,鹽一撮,煎取半盞,溫服。

回陽散,治陰症腹痛身冷。

硫黃(四分),胡椒(六分)

為末,每三分,燒酒調服。

治陰症,用魚鰾一根,燒存性,胡椒四十九個,為末,黃酒調下。

按上方,皆治中寒陰症,宜對症選用。

固陽膏,治因女色成陰症。

白礬(生,三錢),黃丹(二錢),乾薑(五錢),母丁香(十個),胡椒(十五個)

上為末,用醋和得所,以男左女右手握藥搽臍上,被蓋出汗即愈。

熨法,治三陰中寒,一切虛冷,厥逆嘔噦,陰盛陽虛及陰毒傷寒,四肢厥冷,臍腹痛,咽喉痛,嘔吐下利,身背強,自汗,脈沉細,唇青面黑,諸虛寒等症。

蔥(細切),麥麩(各三升),鹽(二升)

同水和勻分作二次炒,令極熱用重絹包之,乘熱熨臍上,冷更易一包,其蔥包既冷,再用水拌濕炒焦,依前用之,至糜爛不用,別取蔥、麩日夜不住熨之。如大小便不通,用此亦可以行其勢。

治陰症,將磚燒紅,噴醋在上,衣包入被中熏之,或燒熱瓦噴醋,紙包熨胸背四肢。已上皆取汗之法也。

治陰症,小便縮入腹內,用極肥母雞一隻,用利刀將脊上急急劈破,用手扯開,連毛帶屎合於病人腹臍上,令女人腳踹雞上,須臾熱透,小便自出。

治冷陰如神。一錢白礬八分丹,二分胡椒細細研,焰硝一分共四味,釅醋調和手內攤,男左女右合陰處,渾身是汗濕衣衫,此方用者如神效,不義之人不可傳。

治急冷陰外治法。

乾薑(一兩),牡蠣(一兩)

為細末,以熱酒調稠搽手上,男子用雙手揉外腎,擦熱仍按外腎,汗出即已。女人以男子手擦藥急按兩乳,仍揉擦熱,汗出則愈。

治陰症極效方。

芥菜子(七錢),乾薑(三錢,為末)

水調作一餅貼臍上,手帕縛住,上放鹽,以熨斗熨之數次,汗出為度。又將病人小便扳陰莖往上,盡灸陰頭處,用艾灸七壯神效。

灸陰毒腹痛,脈欲絕者,先以男左女右手足中指頭盡處各灸三壯,又灸臍上一寸五分,名氣海穴,三寸名關元穴,各灸七壯極效。

治緊陰症。

胡椒,乾薑(各二錢)

為細末,唾津調塗自己手心,綿紙蓋按陰戶上,側臥效。

緊陰及大小便不通。

小芥子(半碗,為末),黃丹(一撮)

臘醋燒滾調糊攤臍上,紙蓋住,如火熱不妨,以一炷香為度,將藥去了,青布沾水淳之,如忍的不用水。

按上方,治陰症外治之法,宜對症選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