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世全書》~ 乾集 卷一 (5)
乾集 卷一 (5)
1. 雜論
濕熱相火病多,土火病多。氣常有餘,血常不足。
肥人血多濕多,瘦人氣實熱多。白者,肺氣弱,血不足。黑者,腎氣余,忌黃耆。
熱傷血不能養筋,故為拘攣。寒傷筋不能束骨,故為痿弱。
氣屬陽,無寒之理。勞症忌涼藥,此東垣之旨也。
寒不得熱,是無火也。熱不得寒,是無水也。
肺癰,非吐不可療。辛苦,飢飽,勞役,疼痛,皆傷血。
服藥藥力峻,須酸收。指甲卷是血少不養,傷筋。
身如被打,濕傷血也。亦有血虛而痛。腑病責臟用,臟病責腑用。
氣血弱,遠枳殼,以其損氣。氣血盛,忌丁香,以其益氣。
治病先調氣。病分氣、血、陰、陽。
晝增夜靜,是陽氣病而血不病。夜增晝靜,是陰血病而氣不病。
夜靜日惡寒,是陰上溢於陽。
日夜並惡寒,是陰部大盛兼有其陽,當瀉其寒,峻補其陽。
夜靜日熱,是陽盛於本部。日靜夜惡寒,是陰自生於本部。
日安夜躁煩,是陽氣下溜於陰中,當瀉其陽,峻補其陰。
日惡寒夜煩躁,為陰陽交,飲食不及,必死。
傷寒、中暑與傷酒食一般。人火正治,龍火反治,諸病有郁,治之可開。
噁心,有熱、有痰、有虛。陽絕則陰虧,陰氣若盛,陽無暴絕之理。
虛勞不受補者死。
諸病能發熱,風、寒、暑、濕、燥、火,七情皆能發熱。
寒濕同性,火燥同途,非也。寒宜溫之,濕宜燥之,火宜降之涼之,燥宜潤之。
諸病尋痰火,痰火生異症。診脈,觀形,察症,三者殊途,不可執一。
諸病先觀胃氣。
白話文:
[綜合討論]
濕熱和過旺的內火導致的疾病非常普遍,且因氣過剩,血常處於不足的狀態。
肥胖的人血液和濕氣都較多,瘦的人則氣較充沛,熱氣較多。皮膚白皙的人,肺功能較弱,血液供應不足。皮膚黝黑的人,腎功能較強,但應避免使用黃耆。
熱氣會傷害血液,無法滋養筋骨,因此會產生拘縮抽筋的情況。寒氣會傷害筋骨,無法固定骨骼,因此會產生肌肉萎縮的問題。
氣屬於陽性,不可能出現寒冷的現象。勞累導致的疾病應避免使用涼性藥物,這是李東垣的觀點。
沒有熱氣,就表示缺乏火氣。反之,沒有寒冷,就表示缺乏水份。
肺部感染,必須嘔吐才能治療。辛苦、飢餓、飽脹、勞累、疼痛,這些都會傷害到血液。
服用藥物如果藥效太強烈,需要酸性食物來平衡。指甲捲曲,代表血液不足,無法滋養筋骨。
身體像是被擊打過,這是濕氣傷害血液的結果。也有因為血液不足而產生疼痛的情況。腑病應從臟腑功能失調來治療,臟病則應從腑的功能失調來治療。
氣血虛弱,應避免使用枳殼,因為它會損耗氣力。氣血旺盛,應避免使用丁香,因為它會過度補氣。
治療疾病,首要調整氣血。疾病可以分為氣、血、陰、陽四類。
白天症狀加重,夜晚平靜,這代表陽氣生病,但血液未受影響。夜晚症狀加重,白天平靜,這代表陰血生病,但氣未受影響。
夜晚平靜,白天畏寒,這代表陰氣過度泛濫到陽氣中。
日夜都感到畏寒,這代表陰氣過盛,且同時影響了陽氣,應當減輕寒氣,大力補充陽氣。
夜晚平靜,白天發燒,這代表陽氣在本部過盛。白天平靜,夜晚畏寒,這代表陰氣在本部自行生成。
白天平靜,夜晚焦躁煩悶,這代表陽氣滲入陰氣中,應當減輕陽氣,大力補充陰氣。
白天畏寒,夜晚焦躁煩悶,這代表陰陽交錯,如果飲食跟不上,必將死亡。
感冒、中暑和酒精中毒或食物中毒一樣,人體內部的火氣應當正常治療,但龍火(即外來的火氣)應當反向治療,各種疾病如果受到抑制,都可以得到改善。
噁心,可能是熱氣、痰多或虛弱造成的。陽氣完全消失,陰氣必然虧損,陰氣如果過度旺盛,陽氣沒有突然消失的道理。
虛弱勞累,又無法接受補品的人,將會死亡。
各種疾病都能導致發燒,風、寒、暑、濕、燥、火,以及各種情緒,都能導致發燒。
寒氣和濕氣性質不同,火氣和燥氣也不同,不能混為一談。對付寒氣,應當使用溫暖的治療方式;對付濕氣,應當使用乾燥的治療方式;對付火氣,應當使用降低溫度的治療方式;對付燥氣,應當使用滋潤的治療方式。
各種疾病,應當尋找痰和火氣的原因,痰和火氣會導致各種不同的病症。診斷脈搏,觀察外形,檢查症狀,這三種方式雖然不同,但都不能偏廢。
各種疾病,應當先觀察胃氣是否充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