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世全書》~ 乾集 卷一 (7)
乾集 卷一 (7)
1. 蠱毒
丹溪曰:蠱之為毒,中土少見之。有百餘相傳,多是閩、廣深山之人,端午之日,以蜈蚣、蛇、蟆三物同器貯之,聽其相互食啖,候一物獨存者則為之蠱。欲害其人,密取其毒於酒食中啖之。若中其毒者,令人心腹絞痛如蟲咬,吐下血皆是爛肉,若不即治,食人五臟即死。然以毒中人有緩有急,急者數日便死,緩者待以歲月氣力羸,則食盡五臟而後死。
死則其毒流注旁人亦成蠱症。大抵試蠱之法,令人咳嗽,水中沉者是,浮者非也。又令嚼生黃豆不覺腥者,蠱;豆皮脫爛者,蠱;噙白礬味甘不澀者,蠱。凡中蠱毒,不論年月遠近,煮雞卵去殼,以小銀釵一隻插其中,並含入口,飲傾,取視釵、卵俱黑者,是。凡閩、廣深山之人,以蠱行毒於人者,以敗鼓皮燒灰,米飲服方寸匕,須臾,自呼蠱家姓名,令呼喚將去,其病自愈。
千金錠子,解蠱毒兼治瘴氣百病,百般瘡毒,皆能奏效。
文蛤(去內蟲,三兩),山慈姑(二兩),紅芽,大戟(一兩五錢),硃砂(二錢),雄黃(二錢),麝香(二錢,另研),續隨子(即千金子,壓去油,一兩,另研)
上為末,用糯米粥為丸,搗千下,印成錠子四十個,端午日含為妙,每服半錠,涼水磨服,及搽患瘡上。治一切藥毒、蠱毒、瘴氣、瘧疾及自縊、溺死、驚死未經宿,心頭溫者,磨水灌入即蘇。中風百病,熱酒服。小兒,蜜水磨服。
闢蠱,用荸薺果,俗名地慄,須用江南所產大者,切曬為末,常隨身每以白湯調二錢匕。傳聞,下蠱之家知有此物,便不敢使其術矣。
治瘴毒,用犀角尖、羚羊角,水磨濃服之。
解蠱毒咒:
凡入蠱毒人家,才入,先默唸咒三遍或七遍。
父為䮝䴥蟲,母為羅蛇女,眷屬七千人,吾盡識得汝。
上入門,默通蠱毒萬福之一服,從左手宜上,數屋椽一遍,卻低頭,如有茶、酒、食物來,即左手潛入衣服,曳取陰毛堇於盤內,私歸就主,如前默唸咒三遍。如有藥盤,上自有蟲物出來,卻得黏毛以擊之,方知本主自中。
凡入有毒之鄉,飲食內先以犀角攪試,有毒即白沫起,無沫即無毒也。
白話文:
丹溪先生說:蠱毒這種惡毒的東西,在中原地區較少見到。它有上百種傳說,大多來自福建、廣東等深山裡的人們,他們在端午節這天,會把蜈蚣、蛇和蟾蜍三種動物放入同一容器中,任由它們互相吞食,等到最後只剩下一種生物時,那便是蠱。
如果想要陷害某人,就會祕密地在酒食中放入蠱毒讓人食用。一旦中了蠱毒,會讓人感到心腹劇烈疼痛,好像被蟲子咬噬,嘔吐和排泄的都是腐爛的肉塊,如果不立即治療,蠱毒會侵蝕人的五臟六腑,最終致人死亡。然而,蠱毒害人有快慢之分,嚴重的幾天內就會死亡,輕微的可能要經過幾個月甚至幾年的消耗,待到體力衰弱,五臟六腑被蠱毒吃盡後才會死去。
死者體內的蠱毒還會流傳感染其他人,同樣導致蠱症。一般來說,驗證是否中蠱的方法,是讓人咳嗽,如果聲音在水中下沉,那就是中蠱了;如果聲音浮在水上,則不是。再讓患者嚼生黃豆,如果感覺不到腥味,就是中了蠱;如果黃豆皮脫落腐爛,也是中了蠱;如果含著白礬感覺味道甘甜而非澀味,那也是中了蠱。
無論蠱毒發作的時間有多長,都可以煮雞蛋,去掉蛋殼,然後用一小根銀簪插入雞蛋中,再將雞蛋含入口中,喝一些水,取出後看銀簪和雞蛋都變黑,那就是中了蠱毒。
福建、廣東等地深山中的人,如果想用蠱毒害人,可以使用破舊的鼓皮燒成灰,用米湯服用一立方寸大小的量,不久,就會自己喊出施蠱人的名字,讓他召喚蠱毒回去,這樣病就會好。
《千金錠子》這個藥方,能解蠱毒,同時也能治療瘴氣和其他疾病,對各種瘡毒都有療效。
所需材料包括文蛤(去內蟲,三兩)、山慈菇(二兩)、紅芽、大戟(一兩五錢)、硃砂(二錢)、雄黃(二錢)、麝香(二錢,單獨研磨)、續隨子(即千金子,榨去油,一兩,單獨研磨)。
以上材料研磨成粉末,用糯米粥做成藥丸,反覆搗製一千次,做成四十粒藥錠,最好在端午節那天服用。每次服用半粒,用冷水磨碎服用,也可以塗抹在患處。此方能治療所有藥毒、蠱毒、瘴氣、瘧疾以及自縊、溺水、驚嚇致死但心頭仍有溫度的情況,用水磨碎後灌入即可復蘇。如果是中風或其他疾病,則用熱酒送服。兒童可用蜂蜜水送服。
防蠱的方法,可以用荸薺果,俗稱地慄,必須使用江南地區生產的大顆粒,切成片曬乾後研磨成粉,隨時攜帶,每次用開水調二錢送服。據說,施蠱的人家知道你身上有這種東西,就不敢再施蠱。
治療瘴毒,可用犀牛角尖端和羚羊角,用水磨碎濃稠後服用。
解蠱毒的咒語:
進入有蠱毒的家庭,一進門,就要默默唸三遍或七遍咒語。
父親是䮝䴥蟲,母親是羅蛇女,你們一家有七千人,我都認識你們。
進門後,默唸蠱毒萬福之一,從左手開始,數一遍房屋的椽子,然後低頭。如果有茶、酒或食物端來,就用左手悄悄伸進衣服裡,拔下一根陰毛放在盤子裡,私下交給主人,然後再像之前一樣默默唸咒三次。如果盤子上有藥物,上面自然會有蟲子出現,就可以用陰毛打擊它,這樣就知道自己中了蠱。
在有毒的地方,飲食前先用犀牛角攪拌試驗,如果有毒,就會產生白色泡沫,沒有泡沫就表示無毒。
2. 傷暑
潔古曰:靜而得之為中暑;動而得之為中熱。中暑者,陰症;中熱者,陽症。傷暑與傷寒俱有熱,若誤作傷寒治之則不可。蓋寒傷形,熱傷氣,傷寒則外惡寒而脈浮緊,傷暑則不惡寒而脈虛,此為異耳。經云:脈盛身寒得之傷寒,脈虛身熱得之傷暑。治宜小柴胡湯,渴加知母、石膏,或人參白虎湯;天久淫雨,濕令大行,蒼朮白虎湯。
若元氣素弱而傷之重者,清暑益氣湯治之。脈虛身熱得之傷暑。
清暑益氣湯(主方),治長夏濕熱蒸人,人感之四肢困倦,精神短少,懶於動作,胸滿氣促,肢節疼痛或氣高而喘,身熱而煩,心下膨悶,小便赤而數,大便溏而頻,或痢或渴,不思飲食,自汗身重。
黃耆(蜜炒),蒼朮(泔浸),升麻(各一錢),人參,白朮(去油蘆炒),神麯(炒),陳皮,葛根,澤瀉(各五分),當歸,麥門冬(去心),黃柏(酒炒),青皮,炙甘草(各三分),五味子(九個)
作一劑,水煎服。
按上方,治暑傷元氣,以致諸病四肢困倦者宜之。
香茹散,治伏暑引飲,口燥咽乾,或吐或瀉,加黃連名黃連香茹散。
川厚朴(去皮姜炒),白扁豆(微炒),香茹
銼一劑,水煎服。若卒中,昏冒倒僕,角弓反張,不省人事,手足或發抽搐,此為暑風,不可作風治之,當以黃連香茹散加羌活服之,自然愈矣。
春澤湯,治伏暑發熱,煩渴引飲,小便不利,兼治傷寒陰陽不分,疑似之間,最宜服之。
豬苓(二兩),澤瀉(三錢),白朮(二錢),茯苓(二錢),肉桂(一錢),人參(一錢),柴胡(一錢),麥門冬(一錢半)
上銼每服七錢,燈心二十根,煎服。渴甚,去桂加五味子、黃連各二錢。此方去人參、柴胡、麥門冬,即五苓散。
小柴胡湯(方見傷寒),治伏暑發熱,汗、渴。暑入心包不語,加茯苓。
益元散,治中暑身熱,小便不利。此藥性涼,除胃脘積熱,解一切熱病。
白滑石(水飛,六兩),大粉草(微炒,一兩)
共為末,每服二三錢,加蜜少許,熱湯、冷水任下。如欲發汗,以蔥白豆豉湯調下。
上為末,用生蜜搗為丸,彈子大,每服一丸,涼水研化服尤妙。
按上方,治中暑諸病,宜對症選用。
發熱惡寒,身重疼痛,小便澀,灑然毛聳,手足逆冷,小有勞身即熱,口開,前板齒燥,脈弦細虛遲,表裡中暍也。用補中益氣湯加香茹、扁豆;有熱加黃芩。方見內傷。
注夏屬陰虛,元氣不足。夏末秋初,頭痛腳軟,食少作倦,作熱,脈弦而大,宜補中益氣湯去柴、升,加炒柏。如挾痰加南星、半夏,以陳皮佐之,或生脈散。蓋補天真氣,氣之不足爾。
生脈散,生津止渴,養元氣,壯氣力。
人參,麥門冬(去心),遼五味子(各等分)
上銼水煎,夏月時時代熟水飲之。孫真人曰:夏月必服五味子以補五臟氣。東垣曰:夏月服生脈散加黃耆、甘草,令人氣力湧出。泄瀉加白朮微炒。
千里水葫蘆,暑天,長途含化一丸,津液頃生,寒香滿腹。
枇杷葉,臘梅花,百藥煎,烏梅肉,乾葛,甘草(俱一兩,各為末),黃蠟(五兩)
上先溶蠟開,投蜜一兩,和藥末搗千下,丸如雞頭實大,每一丸含化。
征途望梅丸,祛暑熱,解煩渴。
川百藥煎(三兩),人參(二錢),麥門冬(去心),烏梅肉,白梅肉,乾葛,甘草(各五錢)
上為細末,麵糊丸,如雞頭實大,每服一丸含化。夏月出行,一丸可度一日。
凡人夏月沖斥道途,或於田野中務農作勞,或肥白氣虛之人,不能抵當暑熱,忽然昏悶暈僕,其氣將絕,如在日中即當移病者於陰處,徐徐以溫湯水灌之,如未醒,急灸氣海穴以復其元氣,醒後以大劑滋補之藥補之,切不可灌涼水,即死。
小柴胡湯,人參白虎湯,蒼朮白虎湯,(俱見傷寒)
白話文:
[受暑傷害]
潔古說到:在靜止狀態下受暑是中暑;在活動狀態下受暑是中熱。中暑是陰性症狀;中熱是陽性症狀。受暑和受寒都有熱象,但如果錯誤地將受暑當作受寒來治療就不對了。因為寒氣傷害的是身體,熱氣傷害的是氣血,受寒會讓你怕冷且脈搏浮緊,而受暑則不會怕冷,脈搏虛弱,這就是它們的不同點。古籍記載:脈搏強烈但身體寒冷是受寒,脈搏虛弱但身體發熱是受暑。治療應使用小柴胡湯,如果口渴可以加知母和石膏,或者用人參白虎湯;天氣長期潮濕,可用蒼朮白虎湯。
對於原本氣血就弱,受到暑氣重創的人,應用清暑益氣湯來治療。清暑益氣湯主要治療夏季潮濕熱氣蒸騰,讓人四肢疲倦,精神萎靡,不想活動,胸口憋悶,呼吸困難,關節疼痛,或者呼吸困難且喘息,身體熱且煩躁,心下膨脹,小便紅且頻繁,大便稀且頻繁,或者拉肚子,或者口渴,不想吃飯,自汗,身體沉重。
接下來是一些藥物的詳細介紹和使用方法,包括黃耆,蒼朮,升麻,人參,白朮,神麯,陳皮,葛根,澤瀉,當歸,麥門冬,黃柏,青皮,炙甘草,五味子。這些藥物配伍使用,水煎服,能有效治療由暑熱引起的各種症狀。
另外,還有一些針對特定症狀的藥方,如香茹散,春澤湯,小柴胡湯,益元散等,用於治療暑熱引起的口乾舌燥,嘔吐,腹瀉,發熱,煩渴,小便不通暢等症狀。
最後,還有一些注意事項,比如在夏天勞動或者旅行中,如果突然感到昏沉,氣絕,應該立即將患者移到陰涼處,緩慢地用溫水灌注,如果仍未清醒,應立即進行針灸以恢復元氣,甦醒後再服用滋補藥物,切勿灌冷涼的水,否則可能導致死亡。 以上所列的藥方和療法,應根據具體病情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