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世全書》~ 乾集 卷一 (6)
乾集 卷一 (6)
1. 汗
脈沉微細弱不可汗,沉細為在裡,濡弱血氣虛。
脈浮而緊法當身痛,當以汗解;假令尺脈遲者,不可汗,此血微少故也。
陰病脈細沉數不可汗,病在裡故也。
傷寒風溫,素傷於風復傷於熱。四肢不收,頭痛身熱,常汗不解,治在少陰、厥陰,不可汗,汗出譫語,內煩不得臥,善驚目亂無精光。
傷寒濕溫,素傷於寒因而中暍。若兩脛冷,腹滿,頭目痛,妄言,治在足太陰,不可汗,汗出必不能言,耳聾,不知痛所在,身青面變,死。
傷寒頭形象中風,常微汗出,又自嘔者,心懊憹,發汗則痙。
傷寒脈弦細,頭痛,如反熱,此屬少陽,不可汗。
太陽與少陽並病,頭項強痛,或眩冒,心下痞堅,不可汗。
少陰病咳而下利,譫語者,此強汗之故也。
胸中閉塞不可汗,汗之則吐血。厥不可汗,汗之聲亂咽嘶。
亡血家不可汗,汗之則寒慄。衄不可汗,汗之必額陷直視。
淋家不可汗,汗之必便血。瘡家不可汗,汗之則痙。
汗家不可汗,汗之必恍惚,脈短者死。
冬時發其汗,必吐、痢、口瘡。下痢清穀不可汗,汗之必脹滿。
咳而小便利,汗之則厥逆。諸逆發汗,微者難愈,劇者言亂,睛眩者死。
動氣在,不同左右上下,一切不可汗。
脈浮大可汗,問病者,設為虛不可汗也。浮而緊可汗。
太陽病脈浮弱可汗,浮而數者亦可汗。
陽明脈遲,汗出多,微惡寒,表未解可汗。
日晡發熱如瘧,此屬陽明,脈浮虛可汗。
下利後身痛,清便自調可汗。
白話文:
[關於出汗]
如果脈搏呈現出沉微細弱的狀態,是不可以進行出汗療法的,因為這種脈象表示病在體內,且身體血氣虛弱。
如果脈搏浮現且緊繃,依照規則應當會感到身體疼痛,這時可以使用出汗療法治療;然而,如果手腕脈搏跳動緩慢,就不可以出汗,這是因為血液量較少的原因。
如果是陰性的病症,脈象細沉且數,不可以使用出汗療法,因為病源在體內。
風寒或風熱引起的疾病,原本就受風邪侵擾,再受熱邪影響,四肢無力,頭痛、身體發熱,持續出汗但病情不見好轉,治療重點在少陰和厥陰經絡,不可用出汗療法,否則會導致神智不清,內心煩躁無法安睡,容易驚嚇,眼睛無神。
因寒氣或濕氣引發的疾病,原本就受寒氣侵擾,再受到暑熱影響,如果小腿冰冷,腹部脹滿,頭痛、眼睛痛,胡言亂語,治療要點在足太陰經絡,不可使用出汗療法,否則會導致無法說話,耳朵聽不到,不知道痛在哪裡,全身發青,臉色改變,有死亡的風險。
因寒氣引發的疾病,症狀類似中風,經常微微出汗,且有自我嘔吐的情況,胸口悶痛,若使用出汗療法會導致抽搐。
如果脈象弦細,頭痛,且有發燒的現象,這屬於少陽經絡的問題,不可以使用出汗療法。
太陽經絡和少陽經絡同時患病,會有頭頸部強烈疼痛,或是頭暈眼花,胸口有痞硬感,不可以使用出汗療法。
少陰經絡的疾病,咳嗽並伴隨下痢,神智不清,這是因為強行使用出汗療法所導致的。
胸腔內部有堵塞感,不可以使用出汗療法,否則會導致吐血。四肢冰冷不可以使用出汗療法,否則會導致聲音沙啞。
失血過多的人不可以使用出汗療法,否則會感到寒冷顫抖。鼻子出血的人不可以使用出汗療法,否則會導致額頭凹陷,目光呆滯。
尿路感染的人不可以使用出汗療法,否則會導致血便。有傷口的人不可以使用出汗療法,否則會導致抽搐。
已經大量出汗的人不可以使用出汗療法,否則會導致精神恍惚,脈搏短促的人會有生命危險。
冬天時,若使用出汗療法,可能會導致嘔吐、腹瀉及口腔潰瘍。腹瀉且大便呈米泔水樣的人不可以使用出汗療法,否則會導致腹部脹滿。
咳嗽且小便頻繁的人,使用出汗療法會導致體溫下降。所有逆向情況下的出汗療法,輕微的難以痊癒,嚴重的會出現言語混亂,眼球震顫的情況,甚至死亡。
如果體內存在動氣,無論位置在左邊、右邊、上部或下部,都不能使用出汗療法。
脈搏浮大可以使用出汗療法,但需詢問患者病情,如果為虛弱狀況,就不能使用出汗療法。脈搏浮緊也可以使用出汗療法。
太陽經絡的疾病,脈搏浮弱可以使用出汗療法,脈搏浮快也可以使用出汗療法。
陽明經絡的疾病,脈搏緩慢,大量出汗,稍微感覺寒冷,如果表面病狀未解決,可以使用出汗療法。
下午時分發燒如瘧疾,這屬於陽明經絡的問題,脈搏浮虛可以使用出汗療法。
腹瀉後身體疼痛,排便正常的人可以使用出汗療法。
2. 中風
脈宜浮遲,不宜弦大急數。
夫中風百病,古今諸醫所見不同。古人論中風,風也;河間論中風,火也;東垣論中風,氣也;丹溪論中風,濕也。風、火、氣、濕四者立說,以賢論之,總之一虛而已,何也?良由素失調護,或五味之有傷,或七情之忒甚,或嗜欲之無節,或勞役之過極,以致臟腑虧損。
風邪乘虛卒中者,風也;陰精枯竭,水衰火盛而昏冒者,火也;元陽耗散,不任風寒故昏冒者,氣也;氣血衰憊,中氣不運而生濕,濕生痰,濕痰壅盛而昏冒者,濕也。以上四者而歸之一虛,可謂明矣。賢嘗考諸明醫論曰:所謂外中風邪者,亦未必不由元精虛弱,榮衛失調而後感之也;所謂因火、因氣、因濕,亦未必絕無外邪侵侮而作也,誠確論焉。
其為病也,或為中風舌強不語,語言謇澀,或口眼喎斜,半身不遂,或手足拘攣,筋骨麻痛,或頭目眩暈,痰火熾盛,或呵欠噴嚏,面木頭痛,或僵仆不省人事等症。宜先用通關之藥,俟有嚏,隨進解毒丸或導痰湯或攝生飲,對症選用。或有未至昏冒,而不必用此三方者,均宜服加味順氣散二三劑。
故曰:治風先理氣,氣順則痰消。徐理其風,如聖散急則以治其標也,使外邪少疏,人事稍醒,其餘諸症,然後從容調理,宜王道之劑,以補虛為主兼去外邪,每日早、午、晚服六味丸、五論湯、還真丹,三藥兼而進之。勿論病之輕重,年之淺深,輕則旬日奏效,重則久服收功。
治以滋腎水,降心火,扶真元,補氣血,以培其本;祛風邪,平肝木,清痰火,除濕熱,以治其標。對症加減,慎毋執焉。久而腎水上升,心火下降,真元漸復,氣血漸充,邪氣漸退,肝木漸平,痰火漸消,濕熱漸除,則中風諸病自潛瘳矣。收功保後,宜用延齡固本丹,不惟以杜後患,而且卻病延年之聖藥也。
茲賢之管見,乃素所經驗,若此為愈,愧不能罄醫中之萬一耳。後之學者須探本窮源,當考諸《內經》之旨,洞析劉、張、朱、李諸家之秘,自可收萬全之功矣。
白話文:
對於中風這類疾病,脈象應呈現浮遲,而非弦大急數。
自古以來,對於中風的理解與解釋,各個時代的醫生們有不同的見解。古代認為是風邪所致;河間認為是火氣旺盛;東垣認為是氣血不調;丹溪認為是濕氣過重。然而,若深入研究,這些看法都可以歸結為一點:體虛。這是因為長期生活習慣不良,飲食不節制,情緒過度激動,或是勞累過度,導致臟腑功能受損。
風邪趁虛而入造成中風,這是風邪;體內陰精枯竭,水衰火旺導致昏迷,這是火氣;元氣耗散,無法抵禦風寒而昏迷,這是氣血問題;氣血衰弱,中氣運行不暢生成濕氣,濕生痰,痰濕壅盛導致昏迷,這是濕氣問題。這四種情況,最終都歸結於體虛,這點十分清楚。根據前人的研究,所謂的風邪外襲,也可能源於體質虛弱,營養失調;所謂的火氣、氣血、濕氣問題,也可能有外來邪氣的影響。
中風的症狀可能包括舌頭僵硬無法言語,說話不清,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手腳抽搐,筋骨疼痛,頭暈目眩,痰火旺盛,打哈欠噴嚏,面部麻木,頭痛,甚至昏迷不醒等。首先,應使用能通關的藥物,等到患者出現噴嚏反應,再進一步使用解毒丸,導痰湯,或攝生飲,根據病情選擇。如果病情未達到昏迷的程度,不一定需要用到這三種藥物,可以服用加味順氣散二到三劑。
因此,治療中風應先調理氣血,氣血順暢,痰就會消失。初步治療以對抗風邪,使外邪稍微緩和,病人意識稍微清醒,再慢慢調整其他症狀。使用王道之劑,以補虛為主,同時驅除外邪。每天早、午、晚服用六味丸,五論湯,還真丹,三種藥物同時使用。無論病情輕重,病程長短,輕者十天內見效,重者需長期服用才會看到改善。
治療上,要滋補腎水,降低心火,扶助真元,補充氣血,培養根本;驅除風邪,平衡肝氣,清除痰火,消除濕熱,對症下藥,不可固守一法。經過一段時間,腎水上升,心火下降,真元逐漸恢復,氣血逐漸充盈,邪氣逐漸消退,肝氣逐漸平衡,痰火逐漸消失,濕熱逐漸去除,中風的各類症狀自然會慢慢好轉。在病情穩定後,可以服用延齡固本丹,不僅可以預防後續的問題,也是防病延年的良藥。
以上是我個人的見解,皆來自自身的經驗。如果能有所幫助,我深感欣慰,但我的知識遠不及醫學的浩瀚。後學應該深入研究,理解《內經》的意旨,透徹分析劉、張、朱、李等各家的理論,才能達到盡善盡美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