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廷賢

《濟世全書》~ 坤集 卷七 (2)

回本書目錄

坤集 卷七 (2)

1. 慢驚

夫慢驚之症,多因乳食不節,損傷脾胃,以致吐瀉日久,中氣大虛而致發搐。發則無休止時,其身冷麵黃,不渴,口鼻中氣寒,大小便青白,昏睡露睛,目上視,手足瘛瘲,筋脈拘攣。蓋脾虛則生風,風盛則筋急,俗名天吊風者,即此候也。蓋慢驚屬脾土,中氣不足之症,治宜中和,甘溫補中之劑,宜七味白朮散、醒脾散之類。

一小兒吐瀉日久,成慢驚風,默默不語,昏睡露睛,遍身手足厥冷,十分危篤,死在須臾,百藥罔效,一家哭泣。予製附子理中湯一劑,服之頃蘇,後以醒脾散調理而愈。

醒脾散(主方),治小兒吐瀉不止,作慢驚風,脾困昏沉,默默不食。

人參,白朮(去蘆炒),白茯苓(去皮),木香,全蠍,天麻,殭蠶,白附子,甘草(炙)

薑、棗煎服。

加味大醒脾散,治小兒慢脾風,內虛,昏迷不醒。

人參,白朮(炒),茯苓,陳皮,丁香,木香,南星(泡),全蠍(去毒炒),天麻(煨),白附子(煨),山藥(炒),石蓮子(去心),石菖蒲,肉蔻,砂仁,甘草

生薑三片,棗一枚。回陽加大附子。

治慢驚、慢脾危惡症候,藥力不到者,但看兩腳面中間陷處有太衝脈,即灸百會穴三五壯,炷如小麥大,灸後仍以醒脾之劑調之。

釀乳法,治慢驚,睡多驚啼。凡面黃,脈細者難治。

木香,沉香,藿香,丁香,陳皮,人參,神麯,麥芽

上銼,每服四錢,紫蘇十葉,生薑十片,棗兩枚,水煎。先令乳母食,後捏去宿乳汁,服之即便臥。霎時,令藥入乳之脈,次令兒吮,不可過飽,亦良法也。

生珠丹,治急慢驚至危者,體如反張,四肢冷。

天麻(二錢半),全蠍(二十一個),白附子(煨,二錢),殭蠶(一錢),南星(煨,一錢半),大附子(炮,一錢),硃砂(二錢),麝香(半字),白花蛇(酒浸炙乾,二錢),蜈蚣(一錢,酒浸)

上為細末,和勻,煉蜜為丸,如雞頭大,每服一丸,薄荷湯化下。

治小兒驚風並退,只是聲啞不能言。並治諸病後不能語。

用天南星個,炮去皮臍為末,每服半字或一字,三五歲兒服半錢,用豶豬膽汁調,食前服,便能言。

白話文:

[慢驚]這病症,多半是因為飲食不節制,傷害了脾胃,導致長時間的嘔吐與腹瀉,使體內中氣大量虛弱,進而引起抽搐。一旦發作,就會持續不斷,患者身體冰冷、面色蒼黃,不會感到口渴,口鼻中的氣息冰涼,大小便顏色呈青白色,昏睡且眼球外露,目光向上,手腳痙攣,筋脈緊繃。這是因為脾虛引發風邪,風邪旺盛使筋絡收縮,民間常稱為"天吊風",就是這種症狀。慢驚屬於脾臟功能不足的疾病,治療應採取溫和的中藥,使用甘溫補中之藥物,例如七味白朮散、醒脾散等。

有一個兒童,長期嘔吐與腹瀉,形成了慢驚風,沉默不語,昏睡且眼球外露,全身手腳冰冷,病情非常危急,隨時可能死亡,用過許多藥都沒有效果,全家人都在哭泣。我使用了一劑附子理中湯,服用後不久就恢復了,之後再用醒脾散調理,最終痊癒。

醒脾散(主方),用於治療兒童持續嘔吐與腹瀉,形成慢驚風,脾臟受困,昏睡且沉默不吃。

藥材有人參,白朮(去蘆炒),白茯苓(去皮),木香,全蠍,天麻,殭蠶,白附子,甘草(炙)。薑、棗煎煮服用。

加味大醒脾散,用於治療兒童慢脾風,體內虛弱,昏迷不醒。

藥材有人參,白朮(炒),茯苓,陳皮,丁香,木香,南星(泡),全蠍(去毒炒),天麻(煨),白附子(煨),山藥(炒),石蓮子(去心),石菖蒲,肉蔻,砂仁,甘草。薑三片,棗一枚。若要回陽,則添加大附子。

對於慢驚、慢脾等危險病症,如果藥物療效不佳,可以觀察腳背中間凹陷處是否有太衝脈,如果有,就在百會穴進行灸療,灸壯數量為三到五壯,灸壯大小如小麥粒,灸療後再用醒脾的藥物調理。

釀乳法,用於治療慢驚,睡眠多且易驚醒哭鬧。如果面色蒼黃,脈搏細微的患者,治療難度較高。

藥材有木香,沉香,藿香,丁香,陳皮,人參,神麯,麥芽。以上藥材研磨,每次服用四錢,加上紫蘇十片,薑十片,棗兩枚,用水煎煮。先讓乳母食用,然後擠掉舊的乳汁,服用後立即躺下。短時間內,讓藥物進入乳汁的脈絡,接著讓孩子吸吮,不要讓他喝得太飽,這是一個好方法。

生珠丹,用於治療急性和慢性驚風的嚴重患者,身體僵硬,四肢冰冷。

藥材有天麻(二錢半),全蠍(二十一個),白附子(煨,二錢),殭蠶(一錢),南星(煨,一錢半),大附子(炮,一錢),硃砂(二錢),麝香(半字),白花蛇(酒浸炙乾,二錢),蜈蚣(一錢,酒浸)。以上藥材研磨成細粉,均勻混合,加入煉蜜做成藥丸,大小如雞頭,每次服用一丸,用薄荷湯沖服。

用於治療兒童驚風已經消退,但是聲音嘶啞無法說話,也能治療各種疾病後無法說話的情況。

使用天南星,炮製去皮臍後研磨成粉,每次服用半字或一字,三到五歲的兒童服用半錢,用豶豬膽汁調和,飯前服用,就能恢復語言能力。

2. 疳疾

夫小兒疳積,皆因恣食甘肥,與服瓜果生冷,及一切烹飪調和之味,朝餐暮食,漸成積滯膠固,以致身熱體瘦,面色萎黃,或肚大青筋,蟲痛瀉利,而諸疳之症作矣。大抵疳病,當辨冷熱肥瘦而治,其初病者為肥熱疳,久病者為瘦冷疳,冷熱並宜後諸方,選而用之。

消疳飲(主方),治小兒疳疾,身熱面黃,肚大青筋,瘦弱,通治諸疳。

人參,白朮(去油炒),白茯苓(去皮),胡黃連,宣黃連,神麯(炒),青皮(去瓤炒),陳皮,砂仁,甘草(炙)

上銼,水煎服。傷食加山楂肉;有蟲加使君子。

九味蘆薈丸,治疳積,瘰癧結核,耳內生瘡,或疝氣,囊癰,下疳潰爛,或莖出白津,股腹有瘡,或體瘦熱渴,大便不調,牙齦蝕落,頰腮腐爛等症。

胡黃連,黃連,蘆薈,木香,白蕪荑(炒),青皮,白雷丸,鶴蝨草(各一兩),麝香(三錢)

上為末,蒸餅,糊為丸,如麻子大,每服一錢,空心米湯下。

一小兒下疳潰爛,發熱作痛。

一小兒莖中作癢,不時搔捻。

一小兒腎莖中潰痛,小便閉澀,日晡尤甚。

一小兒目癢出水,或項間結核,或兩眼連劄,或陰囊瘙癢年餘矣,俱屬肝火,用九味蘆薈丸。並:

加味肥兒丸,治諸疳積,肚腹脹大,發熱。

青皮(去瓤麩炒),陳皮,三稜(煨,醋炒),莪朮(煨,醋炒),香附,神麯(炒),麥芽(炒),白朮(去蘆炒),白茯苓,黃連(薑汁炒),胡黃連,使君子(去殼),蘆薈,檳榔(各五錢),木香(三錢)

上為末,麵糊丸,如蘿蔔子大,每三四十丸,燈心湯下。虛加人參。不發熱去胡黃連。

治小兒疳積,腹脹如鼓。用蝦蟆不拘多少,每日用三四隻,去頭、足、皮、腸,只用本身四腿,以白水入鹽、酒、蔥、椒,煮熟與吃,以愈為度。

治小兒疳瀉,赤石脂炒為末,粥飲調服。小兒不肯服藥者,服此甚妙。

凡小兒諸疳,腹脹肌瘦,立眉豎眼,頭毛生瘡,結如麥穗。用立秋以後大蝦蟆一隻,去首,刮去腸肚,以清油調之,上加以覆瓦,下加以仰瓦,各用火以炙之,令熟與患者食,腹中之積穢盡下。再如前,連服四五隻,一月之後,形容改變非常,效不可言。

補中益氣湯,治中氣虛弱,體疲食少,或發熱煩渴,或因藥克伐,元氣虛損,惡寒發熱,肢體倦怠,飲食少思,或兼飲食勞倦,頭痛身熱,煩躁作渴,脈洪大弦虛,或細微軟弱,右關、寸獨甚,亦宜用之。大凡久病或過服克伐之劑,虧損元氣而諸症悉俱者,最宜此湯調補。若母有前症致兒為患者,尤以用之。諸疳癖塊,久治不愈,多服尤效。

黃耆,人參(各八分),白朮(去蘆炒),陳皮,甘草(炙,各五分),升麻,柴胡(各二分),當歸(一錢)

白話文:

小兒疳積,都是因為孩子恣意食用甘甜肥膩的食物,又吃生冷瓜果,以及各種烹飪調味過重的食物,早晚不停地進食,漸漸導致食物積滯凝固,最終出現發熱、消瘦、面色萎黃、肚子腫大青筋暴露、蟲痛腹瀉等各種疳疾症狀。總的來說,治療疳病,要區分寒熱肥瘦來治療,初期病症是肥熱疳,久病則為瘦冷疳,以下的處方可根據寒熱情況選擇使用。

消疳飲(主方):治療小兒疳疾,症狀包括發熱、面黃、肚子腫大青筋暴露、消瘦,適用於各種疳積。

藥材包括:人參、白朮(去油炒)、白茯苓(去皮)、胡黃連、宣黃連、神麴(炒)、青皮(去瓤炒)、陳皮、砂仁、甘草(炙)。 將藥材研磨後,用水煎服。若因傷食導致疳積,可加入山楂肉;如有蟲症,可加入使君子。

九味蘆薈丸:治療疳積、瘰癧(淋巴結核)、耳內生瘡、疝氣、囊癰(一種膿腫)、下疳潰爛、莖部流出白色分泌物、腹股溝長瘡、消瘦、口渴、大便不調、牙齦腐蝕脫落、頰腮腐爛等症狀。

藥材包括:胡黃連、黃連、蘆薈、木香、白蕪荑(炒)、青皮、白雷丸、鶴蝨草(各一兩)、麝香(三錢)。將藥材研磨成粉末,用蒸熟的麵餅做成丸藥,大小如麻子,每次服用一錢,空腹用米湯送服。

以下是一些特定病症的描述,均可用九味蘆薈丸治療:一小兒下疳潰爛,發熱疼痛;一小兒陰莖瘙癢,經常抓撓;一小兒尿道潰瘍疼痛,排尿困難,尤以午後為甚;一小兒眼睛癢並流淚,或頸部淋巴結腫大,或兩眼紅腫粘連,或陰囊瘙癢多年,這些都屬於肝火旺盛。

加味肥兒丸:治療各種疳積,症狀包括肚子脹大、發熱。

藥材包括:青皮(去瓤麩炒)、陳皮、三稜(煨,醋炒)、莪朮(煨,醋炒)、香附、神麴(炒)、麥芽(炒)、白朮(去蘆炒)、白茯苓、黃連(薑汁炒)、胡黃連、使君子(去殼)、蘆薈、檳榔(各五錢)、木香(三錢)。將藥材研磨成粉末,用麵糊做成丸藥,大小如蘿蔔子,每次服用三四十丸,用燈心湯送服。體虛者可加入人參;不發熱者可去除胡黃連。

治療小兒疳積,腹部脹大如鼓:可用蟾蜍若干,每日三四隻,去掉頭、腳、皮、腸,只用蟾蜍四肢,加鹽、酒、蔥、椒和清水煮熟服用,直至痊癒。

治療小兒疳積腹瀉:赤石脂炒成粉末,用粥水調服。孩子不肯吃藥時,此法甚好。

凡小兒各種疳疾,腹部膨脹,身體消瘦,眉毛豎立,眼睛突出,頭皮長瘡,結塊如麥穗狀:立秋後取蟾蜍一隻,去掉頭,刮掉內臟,用清油拌勻,上覆瓦片,下墊瓦片,用火烤熟後給患者食用,腹中積滯會排出。再按此法連服四五隻,一個月後,容貌會發生很大變化,療效顯著。

補中益氣湯:治療中氣虛弱,體力疲乏,食慾不振,或發熱煩渴,或因藥物攻伐導致元氣受損,惡寒發熱,四肢無力,飲食減少,或兼有飲食勞倦,頭痛發熱,煩躁口渴,脈象洪大弦細或細微軟弱,右關、寸脈較為突出等症狀。凡久病或服用攻伐藥物過度,損傷元氣而出現各種症狀者,最適合服用此湯調補。如果母親有上述症狀而導致孩子患病,更應該服用此湯。對於各種疳積和久治不愈的腫塊,多服用此湯效果尤佳。

藥材包括:黃耆、人參(各八分)、白朮(去蘆炒)、陳皮、甘草(炙,各五分)、升麻、柴胡(各二分)、當歸(一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