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廷賢

《濟世全書》~ 坤集 卷七 (3)

回本書目錄

坤集 卷七 (3)

1. 疳疾

上銼作劑,薑、棗水煎,空心午前服。

六味地黃丸,治小兒諸疾,照後加減。

懷生地黃(酒、椒砂鍋內蒸黑,四兩),乾山藥(二兩),石棗(酒蒸去核,二兩),白茯苓(二兩半),牡丹皮(一兩半),澤瀉(一兩半)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白滾水下。或銼散,作湯服亦可。

小兒遺尿失禁,加破故紙、益智仁、人參、肉桂;小兒節,加鹿茸、牛膝、人參;小兒解顱,顱頭縫開解不合也,加人參;小兒稟賦腎經虛熱,耳內生瘡,或肌肉消瘦,骨節皆露,名節疳,加鹿茸、牛膝各一兩,五味子四兩。若顱解不合,牙齒不生,眼睛不黑,腿軟難行,宜服此丸。

愚按上方,治肝經血虛燥熱,或腎經虛熱作渴,小便淋秘,痰氣上壅,或風客淫氣患瘰癧結核,或四肢發搐,眼目瞤動,或咳嗽吐血,頭目眩暈,或咽喉燥痛,口舌瘡裂,或自汗盜汗,便血諸血,或稟腎不足,肢體瘦弱,解顱失音,或畏明下竄,五遲五軟,腎疳,肝疳,或早近女色,精血虧耗,五臟齊損。凡屬腎肝諸虛不足之症,皆宜用此,以滋化源,功不盡述。

加味香蟾丸,治小兒疳癖積塊,其效如神。(賈蘭峰傳)

胡黃連(五錢),蘆薈(二錢),使君子(煨去殼,三錢),阿魏(醋煨,三錢),乾蟾(五個,炒),龍膽草(三錢,酒洗),川黃連(豬膽炒,五錢),青皮(香油炒,三錢),陳皮(去白,三錢),木香(一錢),神麯(炒,五錢),山楂(去子,六錢),人參(三錢),白朮(去蘆,五錢),白茯苓(去皮,五錢),甘草(五分)

上為末,豬膽汁丸,如綠豆大,每服二三十丸,米湯送下。

養真益元膏,治小兒魃病虛羸,面黃肌瘦,體熱。

人參(五錢),白朮(炒,一兩),茯苓(一兩),陳皮(一兩),山藥(一兩),山楂肉(二兩),麥門冬(去心,一兩),甘草(炙,五錢)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芡實大,每三丸,棗湯化下。

白話文:

疳疾

將藥材磨碎製成藥劑,用生薑、紅棗加水煎煮,在空腹的上午服用。

六味地黃丸,治療小孩的各種疾病,可參考後續說明進行加減藥材。

配方: 懷生地黃(用酒和花椒砂鍋蒸黑,四兩),乾山藥(二兩),石棗(用酒蒸過並去核,二兩),白茯苓(二兩半),牡丹皮(一兩半),澤瀉(一兩半)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用煉製過的蜂蜜做成丸狀,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三、五十丸,用白開水送服。也可以將藥丸磨碎,煮成湯藥服用。

治療小孩尿床或失禁,可加入破故紙、益智仁、人參、肉桂;治療小孩關節問題,可加入鹿茸、牛膝、人參;治療小孩囟門開裂不合,可加入人參;治療小孩先天腎氣虛熱,耳朵內長瘡,或肌肉消瘦、骨骼外露,稱為「節疳」,可加入鹿茸、牛膝各一兩,五味子四兩。如果囟門不合、牙齒長不出、眼睛無神、腿軟無力,都適合服用此藥丸。

我認為這個藥方,可用於治療肝經血虛燥熱,或腎經虛熱導致口渴、小便不順暢、痰多,或因風邪入侵導致瘰癧結核,或四肢抽搐、眼睛跳動,或咳嗽吐血、頭暈目眩,或咽喉乾燥疼痛、口舌生瘡,或自汗盜汗、便血等各種出血症狀,或因腎氣不足導致身體瘦弱、囟門開裂失聲,或畏光、行動遲緩、發育遲緩,以及腎疳、肝疳,或因過早接觸女色、精血虧損、五臟俱損等症狀。凡是屬於腎、肝虛弱不足的病症,都適合服用此藥,以滋養身體的根本,功效說不完。

加味香蟾丸,治療小孩的疳積、腹內積塊,效果顯著(出自賈蘭峰的傳授)。

配方: 胡黃連(五錢),蘆薈(二錢),使君子(煨過並去殼,三錢),阿魏(用醋煨過,三錢),乾蟾(五個,炒過),龍膽草(三錢,用酒洗過),川黃連(用豬膽汁炒過,五錢),青皮(用香油炒過,三錢),陳皮(去白,三錢),木香(一錢),神麯(炒過,五錢),山楂(去核,六錢),人參(三錢),白朮(去蘆頭,五錢),白茯苓(去皮,五錢),甘草(五分)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用豬膽汁做成丸狀,大小如綠豆,每次服用二、三十丸,用米湯送服。

養真益元膏,治療小孩因虛弱而導致的「魃病」,症狀為面色發黃、身體消瘦、體內發熱。

配方: 人參(五錢),白朮(炒過,一兩),茯苓(一兩),陳皮(一兩),山藥(一兩),山楂肉(二兩),麥門冬(去心,一兩),甘草(炙過,五錢)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粉,用煉製過的蜂蜜做成丸狀,大小如芡實,每次服用三丸,用紅棗湯化開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