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世全書》~ 乾集 卷一 (14)
乾集 卷一 (14)
1. 傷寒(挾內傷論)
夫傷寒者,仲景而下著述,紛然未有定論,大率自霜降後至春分前,感寒而即發,從足太陽膀胱經,鬱熱以次而傳陰經,或太陽不傳陽明胃、少陽膽,而即傳少陰腎;或不由陽經而直入陰經;或二陽三陽同受而為合病;或太陽膀胱,陽明胃先後受而為並病;或太陽膀胱與少陰腎,陽明胃與太陰脾,少陽膽與厥陰肝,陰陽俱受而為兩感之類。此皆感而即病,仲景立法所治之傷寒也。
其不即病,而寒毒藏於肌膚之間,至春變而為溫,夏變而為暑,或將發而復感暴寒,此是不即發之溫病也,暑熱病也。若本無冬月所受之邪,而春夏自感暴寒之類,此皆後人通謂之四時傷寒也。若只外感而無內傷者,用仲景法。其本因飲食勞倦所傷,然氣虛邪襲,每感寒而顯表症,此乃所謂挾內傷之傷寒也。
但傷寒挾內傷者十居八九。經曰:邪之所湊,其氣必虛。補中益氣湯從六經所見之症加減用之。
補中益氣湯,治內傷挾外感者,用此湯為主,從六經所見之症加減用之。
黃耆(蜜水炒),人參,白朮(去蘆炒),當歸,陳皮,柴胡,升麻,甘草(炙)
上銼一劑,生薑三片,棗一枚,水煎溫服。
如見太陽症,頭項痛,腰脊強,加羌活、藁本、桂枝;如陽明症,身熱目痛,鼻乾不得眠,加葛根,倍升麻;如少陽症,胸脅痛,耳聾,加黃芩、半夏、川芎,倍柴胡;如太陰症,腹滿嗌乾,加枳實、厚朴;如少陰症,口燥舌乾而渴,加生甘草、桔梗;如厥陰則煩滿囊縮,加川芎;如變症發斑,加葛根、玄參,倍升麻;內傷挾痰,加半夏、竹瀝,仍入薑汁傳送。
白話文:
關於傷寒這疾病,自張仲景之後的醫學著作,眾說紛紜,沒有確定的結論。大抵上,從霜降後到春分前,感染了寒氣而立即發病,通常會從足太陽膀胱經開始,然後鬱積的熱氣依序傳到陰經,有的可能不經過陽明胃和少陽膽,直接傳到少陰腎;或者不經由陽經,就直接進入陰經;或者兩條陽經同時受到感染,成為合併病;或者足太陽膀胱和陽明胃先後受感染,形成並發病;或者足太陽膀胱和少陰腎,陽明胃和太陰脾,少陽膽和厥陰肝,陰陽兩經都受到感染,形成兩感的病狀。這些都是感染後立即發病的狀況,也就是張仲景立法治療的傷寒。
然而,有些情況下不會立即發病,寒毒藏在肌肉皮膚間,到了春天轉變成溫病,夏天則轉變為暑病,或者即將發病時又受到突如其來的寒冷,這種就是延遲發作的溫病或暑熱病。如果本來在冬天沒有受到邪氣的侵害,而在春夏受到突如其來的寒冷,這種被後世通稱為四季的傷寒。如果只是外感而沒有內傷,可以使用張仲景的方法。但如果因為飲食過度或勞累而導致內傷,那麼氣血虛弱,每次遇到寒冷就會出現表面的病徵,這就是所謂的挾帶內傷的傷寒。
然而,傷寒挾帶內傷的情況佔了大多數。根據古書記載,病邪侵襲的地方,其氣必定已虛弱。因此,補中益氣湯可以根據六經所見的症狀,適當地增減藥物。
補中益氣湯,用於內傷挾帶外感的情況,此湯為主要方劑,再根據六經所見的症狀適當地增減藥物。
藥材包括黃耆(蜜水炒),人參,白朮(去蘆炒),當歸,陳皮,柴胡,升麻,甘草(炙)。
以上藥材研磨成一劑,加入三片生薑,一枚棗子,用水煎煮後溫服。
如果出現足太陽的症狀,例如頭頸部疼痛,腰背僵硬,可加入羌活,藁本,桂枝;如果是陽明的症狀,身體發熱,眼睛疼痛,鼻子乾燥,睡不著覺,可加入葛根,加倍升麻;如果是少陽的症狀,胸部和側腹部疼痛,耳朵聽力下降,可加入黃芩,半夏,川芎,加倍柴胡;如果是太陰的症狀,腹部飽脹,咽喉乾燥,可加入枳實,厚朴;如果是少陰的症狀,口乾舌燥且口渴,可加入生甘草,桔梗;如果是厥陰的症狀,感到煩躁,睪丸收縮,可加入川芎;如果出現斑疹,可加入葛根,玄參,加倍升麻;如果內傷挾帶痰濕,可加入半夏,竹瀝,並加入薑汁服用。
2. 傷寒(要方)
脈,傷寒熱病宜洪大,忌沉細。
神授太乙散,治四時感冒時令不正之氣,頭痛,發熱惡寒,咳嗽喘急,口乾作渴,並傷寒夾食,夾氣,胸膈滿悶,肚腹脹痛,不問陰陽兩感,時常發散,皆可服之。
紫蘇,陳皮,香附,川芎,白芷,乾葛,羌活,升麻,赤芍,枳殼,甘草
上銼作劑,生薑三片,蔥白三根,水煎熱服。冬月加麻黃,無汗亦加之;頭痛加細辛、石膏、蔥白;胸膈膨悶加桔梗;心腹脹滿加枳實、半夏;潮熱加柴胡、黃芩;咳嗽加桔梗、桑白皮;痰盛加半夏、瓜蔞仁;嘔逆加藿香、砂仁;泄瀉加白朮、茯苓;腹痛加白芍(煨);冷氣痛加玄胡索、吳茱萸;大便秘澀加大黃、芒硝;咽喉痛加桔梗、牛蒡子。
羌活沖和湯,治春、夏、秋非時感冒,暴寒頭痛,發熱惡寒,無汗,脊強,脈浮緊。此足太陽膀胱受邪,是表症,宜發散,不與冬時正傷寒同治法。此湯非獨治三時暴寒,春可治瘟,夏可治熱,秋可治濕,治雜病亦有神也。可代麻黃桂枝湯,大青龍湯,各半湯,乃太陽經神藥也。又名神解散。
蒼朮(米泔浸,一錢),羌活(二錢),防風(一錢半),川芎(一錢),白芷(一錢),黃芩(一錢),生地黃(一錢),細辛(三分),甘草(三分)
上銼,生薑三片,棗一枚,蔥白一根,水煎。發汗用熱服,止汗用溫服。
胸中飽悶加枳殼、桔梗,去生地黃;夏月加石膏、知母,作渴亦加之;如服此湯不出汗加蘇葉;喘而惡寒身熱加杏仁、生地黃;汗後不解宜要服,汗下兼行加大黃;其三時感冒,非時暴寒,亦有頭痛,惡寒,身熱,脈浮緩,自汗,宜實表,去蒼朮,加白朮;汗不止加黃耆,即加減沖和湯,再不止,以小柴胡湯加桂枝、芍藥立止。
人參敗毒散,治傷寒頭痛,壯熱惡寒及風痰咳嗽,鼻塞聲重。心經蘊熱,口舌乾燥加黃芩。如諸般瘡毒腫痛,去人參,加荊芥、防風、連翹、金銀花,名荊防敗毒散。
柴胡,桔梗,羌活,川芎,茯苓,枳殼,前胡,獨活,人參,甘草,生薑,薄荷,煎服
按上方,治傷寒初起,頭痛,發熱,身痛,或服前發表藥,或有汗或無汗未解,宜服此解表裡之熱,即愈。
小柴胡湯,治肝膽症,寒熱往來,或日晡發熱,或濕熱身熱,默默不欲食,或怒火口苦,耳聾,咳嗽發熱,脅下作痛,甚者轉側不便,兩脅痞滿,或咳嗽痰喘,或泄瀉,或吐酸食苦水,或因怒而患瘧、痢等症。
柴胡,黃芩,半夏,人參,甘草,姜,棗
煎服。煩躁加麥門冬、淡竹葉;嘔吐加陳皮、竹茹、薑汁;左脅痛加青皮;右脅痛加薑黃;痰多加貝母、瓜蔞;寒熱如瘧加官桂;口渴飲水加知母、石膏、天花粉;口乾不飲水加人參、麥門冬、五味子;結胸痞滿加枳殼、桔梗;發熱煩渴,小便不利,大便泄,加四苓散,或因熱多者加炒黃連,白芍腹痛倍之;若腹痛,惡寒,去黃芩,加炒白芍、官桂;若血虛發熱,至夜尤甚,加當歸、川芎、白芍、生地;若口燥舌乾,津液不足,去半夏加天花粉、麥門、五味;若內熱甚,錯語,心煩不得眠,合黃連解毒湯;內熱甚,惡熱煩渴,飲水者,去半夏,合白虎湯。
白話文:
傷寒(要方)
傷寒熱病脈象應當洪大,忌諱沉細。
神授太乙散,用於治療四季感冒、時令不正之氣導致的頭痛、發熱惡寒、咳嗽氣喘、口乾舌燥,以及傷寒夾雜飲食、氣滯所引起的胸膈滿悶、腹脹疼痛等症狀,不論是陰虛或陽虛引起的感冒,只要症狀符合,都可以服用。
藥材包括:紫蘇、陳皮、香附、川芎、白芷、葛根、羌活、升麻、赤芍、枳殼、甘草。
將藥材切碎後,加生薑三片、蔥白三根,水煎服。冬季可加麻黃,無汗者也可加麻黃;頭痛者加細辛、石膏、蔥白;胸膈脹悶加桔梗;心腹脹滿加枳實、半夏;潮熱加柴胡、黃芩;咳嗽加桔梗、桑白皮;痰多加半夏、瓜蔞仁;嘔逆加藿香、砂仁;泄瀉加白朮、茯苓;腹痛加炮製過的芍藥;受寒腹痛加玄胡索、吳茱萸;大便秘結加大黃、芒硝;咽喉疼痛加桔梗、牛蒡子。
羌活沖和湯,用於治療春夏秋三季非時節感冒,因暴寒引起的頭痛、發熱惡寒、無汗、項背強直,脈象浮緊。此乃足太陽膀胱經受邪,屬表證,宜用發散之法治療,與冬季正傷寒的治療方法不同。此湯不僅治療三季暴寒,春季可治瘟疫,夏季可治熱病,秋季可治濕病,治療其他雜病也具有奇效。可用作麻黃桂枝湯、大青龍湯的替代藥物,或與之等量混合使用,是治療太陽經病的良藥,也稱為神解散。
藥材包括:蒼朮(米泔水浸泡,一錢)、羌活(二錢)、防風(一錢半)、川芎(一錢)、白芷(一錢)、黃芩(一錢)、生地黃(一錢)、細辛(三分)、甘草(三分)。
將藥材切碎,加生薑三片、大棗一枚、蔥白一根,水煎。發汗時用熱服,止汗時用溫服。
胸中飽悶加枳殼、桔梗,並去生地黃;夏季加石膏、知母,口渴者也可加之;服用此湯不出汗者加蘇葉;喘息伴隨惡寒身熱者加杏仁、生地黃;出汗後症狀未解者需繼續服用此湯,汗出並同時腹瀉者加大黃;春夏秋三季非時節感冒,出現頭痛、惡寒、身熱、脈象浮緩、自汗等症狀,屬於表實證,需去掉蒼朮,加入白朮;汗出不止者加黃耆,即為加減沖和湯;若汗仍不止,則用小柴胡湯加桂枝、芍藥治療。
人參敗毒散,用於治療傷寒引起的頭痛、壯熱惡寒以及風痰咳嗽、鼻塞聲音嘶啞等症狀。心經蘊熱,口乾舌燥者加黃芩。若出現各種瘡毒腫痛,則去掉人參,加入荊芥、防風、連翹、金銀花,名為荊防敗毒散。
藥材包括:柴胡、桔梗、羌活、川芎、茯苓、枳殼、前胡、獨活、人參、甘草、生薑、薄荷。煎服。
根據上方藥方,治療傷寒初期頭痛、發熱、身痛等症狀,或者服用過前期發汗藥物,無論是否有汗,症狀未解者,宜服用此方以解表裡之熱,即可痊癒。
小柴胡湯,用於治療肝膽疾病,寒熱往來,或午後發熱,或濕熱導致的身熱,默默不語不想吃東西,或怒火攻心口苦、耳聾,咳嗽發熱,脅下疼痛,嚴重者翻身困難,兩脅脹滿,或咳嗽痰喘,或腹瀉,或嘔吐酸苦食物,或因發怒而患瘧疾、痢疾等症狀。
藥材包括:柴胡、黃芩、半夏、人參、甘草、生薑、大棗。煎服。
煩躁者加麥門冬、淡竹葉;嘔吐者加陳皮、竹茹、薑汁;左脅痛加青皮;右脅痛加薑黃;痰多加貝母、瓜蔞;寒熱如瘧疾者加官桂;口渴飲水者加知母、石膏、天花粉;口乾不飲水者加人參、麥門冬、五味子;胸悶痞滿者加枳殼、桔梗;發熱煩渴,小便不利,大便溏瀉者,加四逆散,或因熱盛者加炒黃連,腹痛者白芍藥加倍;若腹痛惡寒,去黃芩,加炒白芍、官桂;若血虛發熱,夜晚尤甚者,加當歸、川芎、白芍、生地;若口燥舌乾,津液不足,去半夏加天花粉、麥門冬、五味子;若內熱嚴重,語無倫次,心煩失眠者,合用黃連解毒湯;內熱嚴重,惡熱煩渴,飲水者,去半夏,合用白虎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