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世全書》~ 巽集 卷五 (27)
巽集 卷五 (27)
1. 結核
夫結核在項、在臂、在身如腫毒,不紅不痛,不作膿者,多是痰注不散,名曰痰核。用二陳湯加酒炒大黃、黃連、連翹、桔梗、柴胡各七分。胸以上食後服,胸以下空心服。
內消散(朱賓湖傳),治痰核,氣核,痄腮疙瘩及吹乳。
南薄荷葉(三錢),斑貓(去翅足炒,三分)
上為末,每服一分,燒酒調下立消。服藥後小便頻數,服王府妙靈散,即益元散。一方加烏雞子清丸,如綠豆大,茶下一丸,加至,卻每日減一丸,減至一丸後,每日服五丸,治瘰癧,名內消丸。
治痰核。(胡竹軒傳),治結核成塊,屬風痰者。
川芎(六錢),白芷梢(一兩),細辛(八錢),藁本(七錢五分),羌活(一兩),獨活(一兩),防風(一兩五錢),荊芥(八錢),薄荷(一兩),連翹(一兩),當歸尾(一兩),赤芍梢(一兩五錢),桂枝(一兩),甘草節(六錢),南星(姜炒,一兩),半夏(姜炒,一兩)
上為末,每服三錢,酒調服。
加減四七湯,治梅核,屬痰氣鬱結者。
蘇梗,陳皮,厚朴,南星,半夏,茯苓,枳實,青皮,砂仁,益智仁,白豆蔻,檳榔,神麯(炒)
上銼,生薑煎服。
治痰核,(心泉侄傳),用黃泥作窩,入生白礬四兩,鹿角蛇一條,在窩內陰乾,火煅為末,每服一分,溫酒調服。
治痰核遍身皆有,白頭翁一斤,去葉用根,分作四服,每一服四兩,用酒煎,一日三次服之,二日服盡四劑立效。
治痰久成塊,遍身上下無處不生。蓖麻子一斤,去殼用肉,又用公豬肚一個,藏藥在內,酒煮豬肚爛為度,取出麻子,曬乾為末,用前爛豬肚捶一千下為丸,一日三次服之,酒下。消痰消塊。
項後側小腸經中疙瘩,不變肉色,不問大小及月日深遠,或有赤硬腫痛。
生山藥(一排去皮),蓖麻子(一個,去殼)
上二味研均,攤帛上,貼之如神。
化鳳膏,治咽喉頸項結核成形及瘰癧。
用蓖麻子七枚,去殼捻爛,用薄紙卷於中,插入雞子內,紙封固,水浸濕,火煨熟,去殼內紙條,只食雞子,酒一杯送下,每早晨服一枚,十日效。
白話文:
【結核】
若結核出現在頸部、手臂、身體其他部位,形狀像腫瘤,但不紅不痛、不化膿,這大多是痰液凝結不散,稱為「痰核」。治療時可使用二陳湯,並加入酒炒過的大黃、黃連、連翹、桔梗、柴胡各七分。胸部以上的病竈,飯後服用;胸部以下的病竈,則空腹服用。
內消散(朱賓湖傳):用來治療痰核、氣核、耳下腺炎及乳房炎。
所需藥材為南薄荷葉(三錢)、斑蝥(去翅腳,炒製,三分)。研磨成粉,每次服用一分,用燒酒調和後服用,能迅速消除病竈。服用藥物後,如果頻繁小便,可服用王府妙靈散,也就是益元散。另一個配方中加入烏雞蛋清製成的丸藥,大小如綠豆,用茶水吞服一丸,逐漸增加至某量後,再逐日減少一丸,減至一丸後,每天服用五丸,用於治療淋巴結核,此藥被稱為內消丸。
治療痰核(胡竹軒傳):適用於由風痰引起的結核成塊。
所需藥材為川芎(六錢)、白芷梢(一兩)、細辛(八錢)、藁本(七錢五分)、羌活(一兩)、獨活(一兩)、防風(一兩五錢)、荊芥(八錢)、薄荷(一兩)、連翹(一兩)、當歸尾(一兩)、赤芍梢(一兩五錢)、桂枝(一兩)、甘草節(六錢)、南星(姜炒,一兩)、半夏(姜炒,一兩)。研磨成粉,每次服用三錢,用酒調和服用。
加減四七湯:用於治療梅核,適用於由痰氣鬱結引發的症狀。
所需藥材為蘇梗、陳皮、厚朴、南星、半夏、茯苓、枳實、青皮、砂仁、益智仁、白豆蔻、檳榔、神麯(炒)。煎煮後,加入生薑服用。
治療全身各處的痰核,使用黃泥做成容器,放入生白礬四兩以及一條鹿角蛇,放置於容器中自然晾幹,然後用火煅燒成粉末,每次服用一分,用溫酒調和後服用。
治療全身出現的痰核,使用白頭翁一斤,去掉葉子只保留根部,分為四次服用,每次四兩,用酒煎煮,一天內分三次服用,兩天內服用完四劑,立即見效。
治療長時間形成的結塊,全身上下無處不生。使用蓖麻子一斤,去掉外殼只保留果肉,再使用公豬肚子一個,將藥材藏在豬肚內,用酒煮至豬肚熟透,取出蓖麻子曬乾研磨成粉,用煮熟的豬肚搗碎一千次後製成丸藥,每天分三次服用,用酒吞服。此藥能消痰消塊。
治療小腸經中頸部後側的疙瘩,即使皮膚顏色沒有變化,無論疙瘩大小或存在時間長短,或伴有紅腫疼痛。
所需藥材為生山藥(一根去皮)、蓖麻子(一個,去殼)。將兩種藥材研磨均勻,攤在布上,貼於患處,效果神奇。
化鳳膏:用於治療咽喉頸部形成的結核及淋巴結核。
使用蓖麻子七枚,去殼後搗碎,用薄紙捲起放入雞蛋內,密封後用水浸泡,用火煨熟,去除雞蛋內的紙條,只食用雞蛋,配一杯酒送服,每天早晨服用一枚,十天後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