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廷賢

《濟世全書》~ 離集 卷六 (1)

回本書目錄

離集 卷六 (1)

1. 離集 卷六

2. 眩暈

夫眩者言其黑,暈者言其轉,無痰不能作眩,此痰在上,火在下,火炎上而動其痰。經云,諸風眩暈,皆屬於肝木。風則有汗,寒則掣痛,暑則熱悶,濕則重滯,此四氣乘虛而眩暈也。又或七情鬱而生痰,痰因火鬱迫氣上厥,此七情致虛而眩暈也。淫欲過度,腎家不能納氣歸元,使諸氣逆奔而上,此氣虛而眩暈也。

吐衄、崩漏,肝家不能收攝榮氣,而使諸血失道妄行,此血虛眩暈也。左手脈數,熱多;脈澀而有力為死血。右手脈實,有痰積;脈大是久病為氣血俱虛,痰濁不降也。

半夏白朮天麻湯,治眩暈眼黑,頭旋噁心,煩悶,氣短促上喘,無力懶言,心神顛倒,目不敢開,如在風雲中,痰厥頭痛,身重如山,四肢厥冷,不得安臥,此乃胃氣虛損,停痰而致也。

陳皮,半夏(姜炒),麥芽(炒,各七分半),白朮,神麯(炒,各五分),黃耆(蜜炒),人參,白茯苓,蒼朮,天麻,澤瀉(各三分半),乾薑(炒,二分),黃柏(酒炒,一分半)

上銼一劑,水煎,食前可一服而愈。

按上方,治氣虛濕痰眩暈之劑。

清暈化痰湯(主方),治眩暈之總司也。

陳皮(去白,一錢半),半夏(一錢半),南星(姜炒,六分),茯苓(一錢半),枳實(麩炒,一錢),黃芩(酒炒,八分),川芎(八分),白芷(七分),羌活(七分),防風(六分),細辛(六分),甘草(三分)

氣虛加人參七分,白朮一錢;血虛加當歸,倍川芎;有熱加黃連六分。

上銼散,生薑三片,水煎服。以此方作丸,為末,稀糊為丸,梧桐子大,每七十丸,薑湯送下。

祛風豁痰湯,治肥人日常頭眩眼昏,卒時暈倒者,名日痰暈。

天麻,半夏,南星,蒼朮,川芎,陳皮,茯苓,桔梗,枳殼,烏藥,酒芩,羌活,竹瀝,薑汁

按上方,治風痰眩暈之劑。

姜附湯,治一時為寒所中,口不能言,眩暈欲倒。

乾薑(一兩),大附子(生去皮臍,一枚)

上為末,每銼三錢,水煎溫服。

按上方,治虛寒眩暈之劑。

芎歸湯,治一切失血過多,眩暈不蘇。

川芎,當歸

虛甚加大附子制,銼散,水煎服。

按上方,治血虛眩暈之劑。

清陽除眩湯,治氣一虛,痰火炎上,以作眩暈。

人參(六分),白朮(一錢),茯苓(一錢),陳皮(二錢),半夏(薑製,一錢),天麻(八分),旋覆花(八分),檳榔(八分),甘草(四分),生薑(三片),煎服。

按上方,治氣虛眩暈之劑。

清火化痰湯,治有痰有火而作眩暈者。

法制半夏(一錢),赤茯苓(一錢),甘草(炙,五分),黃芩(酒洗,七分),黃柏(酒炒,七分),知母(七分),石膏(一錢),白朮(一錢半),薄荷(五分),川芎(五分),黃連(五分),橘紅(一錢)

白話文:

眩暈

眩暈,指的是頭昏眼花、視物模糊,甚至感覺周圍景物旋轉。眩暈的產生,是因為體內痰濕凝聚於上,下焦火旺,火氣上炎,導致痰火擾動。經書記載,各種眩暈都與肝臟功能失調有關。外在的風寒暑濕等邪氣,乘虛而入,也會導致眩暈。此外,七情鬱結導致痰濕凝聚,痰火鬱結阻塞氣機,也會引起眩暈。房事過度,腎氣虧虛,氣機逆亂上衝,也會導致眩暈。

出血性疾病,例如吐血、衄血、崩漏等,由於肝臟不能收攝血液,導致血液運行失常,也會造成眩暈。從脈象來看,左手脈搏快速有力,表示體內有熱邪;脈搏澀滯有力,則暗示有瘀血;右手脈搏有力,表示有痰濕;脈搏洪大,則表示久病導致氣血兩虛,痰濁停滯。

半夏白朮天麻湯用於治療眩暈、眼花、頭暈目眩、噁心、煩悶、氣短、呼吸急促、無力、嗜睡、心神不寧、畏光、感覺像在風雨中,痰厥頭痛,身體沉重,四肢冰冷,難以安睡等症狀。這是因為胃氣虛弱,痰濕停滯所致。

方劑組成:陳皮、半夏(薑炒)、麥芽(炒)、白朮、神麴(炒)、黃耆(蜜炒)、人參、白茯苓、蒼朮、天麻、澤瀉、乾薑(炒)、黃柏(酒炒)。

清暈化痰湯是治療眩暈的常用方劑。

方劑組成:陳皮(去白)、半夏、南星(薑炒)、茯苓、枳實(麩炒)、黃芩(酒炒)、川芎、白芷、羌活、防風、細辛、甘草。 氣虛者加人參、白朮;血虛者加當歸,並增加川芎用量;有熱者加黃連。

祛風豁痰湯適用於肥胖體質的人,平日頭昏眼花,突然暈倒的症狀(痰暈)。

方劑組成:天麻、半夏、南星、蒼朮、川芎、陳皮、茯苓、桔梗、枳殼、烏藥、酒芩、羌活、竹瀝、薑汁。

姜附湯用於治療因受寒而引起的口不能言、眩暈欲倒。

方劑組成:乾薑、大附子(生,去皮臍)。

芎歸湯用於治療失血過多引起的眩暈。

方劑組成:川芎、當歸。 虛弱者可加附子。

清陽除眩湯用於治療氣虛、痰火上炎引起的眩暈。

方劑組成:人參、白朮、茯苓、陳皮、半夏(薑製)、天麻、旋覆花、檳榔、甘草、生薑。

清火化痰湯用於治療痰熱內蘊引起的眩暈。

方劑組成:法制半夏、赤茯苓、甘草(炙)、黃芩(酒洗)、黃柏(酒炒)、知母、石膏、白朮、薄荷、川芎、黃連、橘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