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廷賢

《濟世全書》~ 震集 卷四 (6)

回本書目錄

震集 卷四 (6)

1. 腸澼

大便下血:有腸風下血,必在糞前;有臟毒下血,必在糞後。

腸澼下血,宜浮小沉遲,忌數疾及大。

人患腸風下血者,何也?人腸皆有脂裹之,厚則腸實而安,腸中本無血,血緣有風或有熱,以消其脂,腸遂薄,滲入身中血。初患者,必服冷藥而愈。服之過者,則腸寒而脂愈不生,其血必再作。凡熱者,其血鮮;冷者,其血清黑。察其冷熱用藥可也。(冷者用斷紅丸,熱者擇諸方治之。)

腸胃流熱則糞門暴腫。用蝸牛細研,塗之則消。

滌腸法(主方),治大便下血,大腸痛不可忍,肛門腫起。

大黃,黃連,黃芩,黃柏,梔子,連翹,赤芍,枳殼,防風,甘草

上銼,水煎空心服。外用金鳳花煎水頻洗,肛門腫痛立消。

按上方,治便血,內有實熱者宜之。

滋陰清腸湯,治大便下血,腸風下血。

當歸,生大黃,白芍,枳殼,黃連,槐花,地榆,防風,甘草

上銼,水煎空心服。

治臟毒下血方

當歸,川芎,白芍,生地黃,黃連(炒),枳殼(炒),防風,荊芥,槐花(炒),地榆,烏梅,甘草,樗根白皮(即椿根皮)

上銼,水煎食前服。

治腸風,糞前後下血。四物湯合黃連解毒湯,加苦參、槐角子、地榆、側柏葉。

治臟毒下血,用黃連解毒湯合四物湯,相停為末,滴水為丸,每服八九十丸,空心陳米飲送下。

按上方,治便血屬虛有熱者宜之。

枳連丸,治腸胃閉悶下血,積熱臟毒。

黃連(四兩,炒),枳殼(四兩,炒)

上為末,水糊為丸,如梧子大,每服七十丸,茶清下。

斷紅散,治腸風臟毒下血。

烏梅肉(一兩,焙),五倍子(五錢,炒),槐花(三錢),枳殼(炒,一錢五分),黃連(三錢,炒),地榆(二錢),荊芥穗(三錢),白芷(二錢)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空心酒調服。遠年者亦斷根。

按上方,治臟毒下血專清之劑。

斷紅丸,治臟腑虛寒,下血不止,面色萎黃,日久羸瘦。

嫩黃耆(去蘆),當歸(酒浸),川續斷(酒浸),真阿膠(蛤粉炒),側柏葉(炒黃),鹿茸(醋煮),大附子(炮去皮臍,各一兩),白礬(枯,五錢)

上為末,醋煮糊為丸,如梧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米飲送下,神效。

丹溪云:下血久不愈者,後用溫劑。先用四物湯加炮薑、升麻,後服此斷紅丸收功。腸風下血。熱者,其血鮮;冷者,其血青黑或成塊。

按上方,治臟寒下血溫補之劑。

滋陰臟連丸,治大便下血去多,以致陰虛,四肢無力,面色萎黃,用六味地黃丸一料,為末,加黃連酒拌炒三兩,槐花乳汁蒸三兩,綿紋大黃酒蒸三兩,與地黃丸料和勻,裝入雄豬大腸頭內,兩頭絲線扎之,糯米三升煮飯樣,將藥腸藏於飯內蒸一炷香為度,待冷取出去兩頭,將藥腸搗爛為丸,白湯下。

按上方,治經年便血以致陰虛,補養之劑。

治腸風下血,楓球微炒,曬乾為末,每服三錢,酒調下。米湯亦可

治腸風臟毒奇方,一兩槐花一兩連,只宜同炒不宜研,血在糞前槐調酒,血中糞後酒調連。

治大便下血,石蓮肉四兩,去殼槌碎,入公豬肚內水煮爛,去蓮肉,將肚並湯食之,立止。

白話文:

[腸澼],也就是大便出血的情況:一種是腸風導致的大便出血,這種情況血會在糞便之前出現;另一種是臟毒導致的大便出血,這種情況血會在糞便之後出現。

大便出血的情況,理想的脈象應該是輕淺而微弱,深沉而緩慢,最忌的是快速而強烈,或者太大。

人如果出現腸風導致的大便出血,是怎麼回事呢?人的腸道原本都被脂肪包裹著,脂肪厚的話,腸道就健康而安全,腸道本身並沒有血液。但如果腸道裡有風邪或熱邪,就會消耗掉脂肪,使得腸壁變薄,身體的血液就會滲透進來。剛開始出血的人,通常服用一些涼性藥物就能好轉。但過度服用涼性藥物,就會讓腸道過冷,脂肪更難生成,出血的情況就會再次發生。通常,熱性的出血,血色較鮮紅;冷性的出血,血色則較暗黑或成塊。只要判斷出是冷性還是熱性,就可以選擇適當的藥物治療了。

腸胃如果有熱氣,就會導致肛門突然腫脹。可以使用蝸牛磨碎後敷在腫脹處,就能消除腫脹。

腸道清洗法,用來治療大便出血、大腸劇痛無法忍受以及肛門腫脹的情況。

使用大黃、黃連、黃芩、黃柏、梔子、連翹、赤芍、枳殼、防風、甘草這些藥材。將藥材切碎,用水煎煮,空腹時服用。另外,可以用金鳳花煎水頻繁地清洗肛門,肛門的腫脹和疼痛就能立即消失。

上述藥方,主要用來治療因腸胃實熱導致的大便出血。

滋陰清腸湯,用來治療大便出血,尤其是腸風導致的大便出血。

使用當歸、生大黃、白芍、枳殼、黃連、槐花、地榆、防風、甘草這些藥材。將藥材切碎,用水煎煮,空腹時服用。

治療臟毒導致的大便出血的方子

使用當歸、川芎、白芍、生地黃、黃連(炒)、枳殼(炒)、防風、荊芥、槐花(炒)、地榆、烏梅、甘草、樗根白皮(椿根皮)這些藥材。將藥材切碎,用水煎煮,在飯前服用。

治療腸風,糞便前後出血的情況。可以使用四物湯加上黃連解毒湯,再加入苦參、槐角子、地榆、側柏葉。

治療臟毒導致的大便出血,可以使用黃連解毒湯加上四物湯,混合成粉末,滴水做成丸狀,每次服用八九十粒,空腹時用陳米飲吞服。

上述藥方,主要用來治療因虛弱且有熱氣導致的大便出血。

枳連丸,用來治療腸胃閉塞悶熱導致的大便出血,以及長期積累的熱毒。

使用黃連(四兩,炒)、枳殼(四兩,炒)這些藥材。將藥材磨成粉末,用水和成丸狀,大小像梧桐子,每次服用七十粒,用茶水吞服。

斷紅散,用來治療腸風和臟毒導致的大便出血。

使用烏梅肉(一兩,烘培)、五倍子(五錢,炒)、槐花(三錢)、枳殼(炒,一錢五分)、黃連(三錢,炒)、地榆(二錢)、荊芥穗(三錢)、白芷(二錢)這些藥材。將藥材磨成細粉末,每次服用三錢,空腹時用酒調和服用。對於長期出血的情況,也能根治。

斷紅丸,用來治療臟腑虛寒,大便出血不止,面色萎黃,長時間瘦弱。

使用嫩黃耆(去蘆)、當歸(酒浸)、川續斷(酒浸)、真阿膠(蛤粉炒)、側柏葉(炒黃)、鹿茸(醋煮)、大附子(炮去皮臍,各一兩)、白礬(枯,五錢)這些藥材。將藥材磨成粉末,用醋煮成糊狀,做成丸狀,大小像梧桐子,每次服用七十粒,空腹時用米飲吞服,效果神奇。

丹溪說:如果大便出血的情況長期無法痊癒,後期應該使用溫和的藥物。先使用四物湯加上炮薑、升麻,然後服用這個斷紅丸來收尾。腸風導致的大便出血,熱性的出血,血色較鮮紅;冷性的出血,血色則較暗黑或成塊。

滋陰臟連丸,用來治療大便出血過多,導致陰虛,四肢無力,面色萎黃。使用六味地黃丸一料,磨成粉末,加上黃連酒拌炒三兩、槐花乳汁蒸三兩、綿紋大黃酒蒸三兩,與地黃丸料混合均勻,裝入雄豬大腸頭內,兩頭用絲線扎緊,用糯米三升煮成飯的樣子,將藥腸藏在飯裡面蒸一炷香的時間,等到冷卻後取出,去掉兩頭,將藥腸搗爛成丸狀,用白湯吞服。

治療腸風導致的大便出血,可以使用楓球稍微炒一下,曬乾後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用酒調和吞服。也可以用米湯代替。

治療腸風和臟毒的奇特方子,一兩槐花加上一兩黃連,只能一起炒不能研磨,如果血在糞便之前,就用槐花調酒;如果血在糞便之後,就用黃連調酒。

治療大便出血,可以使用石蓮肉四兩,去殼搗碎,放入公豬肚子裡用水煮爛,去掉蓮肉,將豬肚子和湯一起吃掉,立刻就能止血。

2. 自汗盜汗

夫汗者,心之液也。心動則惕然而汗出也。有自汗,有盜汗。自汗者,不因發散而自然出也;盜汗者,睡而汗出及覺則不出矣。又曰:陰蒸陽分而液出者,為自汗;陽蒸陰分而液出者,為盜汗。故陰虛陽必湊發熱而盜汗,陽虛陰必乘發厥而自汗,此陰陽偏勝之所致也。又有驚怖,房室勞極,屯癤,腸癰,痰飲,產蓐及傷寒,風溫等病,皆能令人自汗。

其盜汗乃心虛所致也。多汗,虛小者吉,緊數者凶。

丹溪曰:自汗、盜汗之症,原由心腎二經,人虛則為此症。故經曰:汗乃心之液。法當大補心腎,以十全大補湯加牡蠣、麻黃根、麥門冬、浮小麥之類。

當歸六黃湯(主方),治盜汗之聖藥也。

當歸,黃耆(蜜炒),生地黃,熟地黃,黃柏(酒炒),黃芩(酒炒),黃連(酒炒,各一錢)

上銼,水煎服。

補中益氣湯(方見內傷),治自汗,效捷影響。

依本方,治氣虛自汗甚者,少加附子、麻黃根、浮小麥。

治夜出盜汗方(周心源傳)

嫩黃耆(蜜炒),梔子(炒黑,各三錢)

上銼,水煎。臨服,入牡蠣煅,研末七分,調服,立止。

正氣湯,治盜汗。

黃柏(蜜水炒),知母(蜜水炒,各三錢),甘草(炙,一錢)

上銼作一劑,水煎服。

秘方,治出冷汗。

豬肚洗淨,裝入糯米在內令滿,用線縫口,入砂鍋內水煮令爛,將肚並湯一併食之,用糯米曬乾為末。每用一小盞,空心米湯調服。

獨勝散,治自汗、盜汗。

五倍子為末,津液調搽臍中,一宿而止。

一方,用何首烏為末,津液調搽臍中,即止。

一人內傷虛症發熱,自汗如雨不止,或身體如水,或發寒戰。

黃耆(蜜炙,一錢五分),人參(一錢),白朮,甘草(炒),陳皮(各七分),當歸,白芍(酒炒,各一錢),升麻,柴胡(各一分),桂枝(三分),麻黃根(七分),浮小麥(一撮),大附子(炮,三分)

上銼,水煎服。服不二三劑而汗止,熱亦退而安。

鎮液丹,治自汗、盜汗。

嫩黃耆(蜜炒,二兩半),防風(去蘆,一兩),白朮(去蘆,微炒,一兩),白芍(酒炒,一兩半),中桂(一兩),酸棗仁(炒,一兩),大附子(一兩重者,麵裹火煨,去皮臍,童便浸炒)

上為細末,酒糊為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酒送下。

白話文:

這段文字談的是關於「自汗」和「盜汗」的問題。汗液是心臟的液體,當心臟活動時,會產生汗水。自汗和盜汗是汗液異常分泌的兩種情況。自汗指的是在沒有運動或天氣不熱的情況下,汗水自行流出;盜汗則是在睡覺時出汗,醒來後就停止。

另一種解釋是,當陰性能量過剩,蒸發了陽性部分,導致汗液排出,就是自汗;反之,當陽性能量過剩,蒸發了陰性部分,導致汗液排出,就是盜汗。陰虛時,陽性能量會趁機發熱,導致盜汗;陽虛時,陰性能量會趁機導致手腳冰冷,進而自汗,這都是陰陽失衡所造成的。

另外,驚嚇、房事過度、瘤瘡、腸炎、痰飲、產褥期、感冒、風濕等疾病,都可能引起自汗。而盜汗通常是因為心臟虛弱所導致。大量出汗,如果脈搏微弱是好兆頭,若脈搏緊急快速則是凶兆。

丹溪指出,自汗和盜汗主要是因為心臟和腎臟虛弱所致,治療應大補心腎,可以使用十全大補湯加上牡蠣、麻黃根、麥門冬、浮小麥等成分。

以下是幾種治療盜汗和自汗的藥方:

  1. 當歸六黃湯:主要成分包括當歸、黃耆、生地黃、熟地黃、黃柏、黃芩、黃連等。水煎服用。

  2. 補中益氣湯:可治療自汗,效果迅速。

  3. 治療夜間盜汗的藥方:嫩黃耆、梔子等,加入牡蠣研磨成粉一同服用。

  4. 正氣湯:主要成分為黃柏、知母、甘草,水煎服用。

  5. 治療冷汗的祕方:將糯米塞滿豬肚,煮至軟爛,與湯一起食用。

  6. 獨勝散:五倍子磨成粉末,用水調勻塗抹在肚臍上,一夜後汗止。

  7. 一方:使用何首烏磨成粉末,用水調勻塗抹在肚臍上,即可止汗。

  8. 鎮液丹:嫩黃耆、防風、白朮、白芍、中桂、酸棗仁、大附子等成分製成丸藥,空腹時以酒吞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