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廷賢

《濟世全書》~ 坎集 卷二 (15)

回本書目錄

坎集 卷二 (15)

1. 哮吼

凡天欲作雨便齁喘,甚至坐臥不得,飲食不進,此乃肺竅中積有冷痰,乘天陰寒氣從背、口鼻而入則肺脹作聲,此病有苦至終身者,亦有子母相傳者,每發即服,不過七八次,覺痰腥臭白色吐出,是絕其根矣。此方殊效。

紫金丹

人言(赤者,一錢),白礬(二錢,枯過),淡豆豉(一兩)

共搗爛為丸,如綠豆大,老人、小兒只用五丸,壯者用七丸,不可過用,薑湯下。吐出腥臭痰即效。

按上方,治哮吼專攻之劑。虛者不宜服。

定喘湯,治哮吼。

白果(二十一個,去殼留衣炒黃色),枯黃芩(切片薑汁拌炒,一錢五分),桑白皮(蜜炙,三錢),半夏(三錢,甘草水浸七次),甘草(一錢),麻黃(三錢),杏仁(去皮研,一錢半),蘇子(炒,二錢),款冬花(三錢)

水三鍾,煎至二鍾,不拘時慢慢呷之。

按上方,治哮吼之良方也。

蘇沉九寶湯,治素有喘,急遇寒暄不常,發則不已,哮吼夜不得睡。

紫蘇,陳皮,薄荷,麻黃,杏仁(去皮尖),桑白皮,大腹皮,官桂,甘草

上銼生薑三片,烏梅一個,水煎食後服。

按上方,治哮吼遇寒即發者宜之。

奪命丹,治上氣喘急,經歲咳嗽齁䶎久不愈。

人言(一錢),白礬(二錢),白附子(三錢),南星(四錢,生),半夏(五錢,洗)

上先將人言與白礬一處於磁器內火煅紅,出火黃色為度,切不可犯鐵器,卻和半夏、南星、白附子為末,生薑汁煮,麵糊為丸,黍米大,硃砂為衣。每服七丸,小兒三丸,井花水下。忌食熱物。

按上方,專攻之劑,量人壯弱用之。

千金定吼丸,治哮吼如神。

南星(四兩),半夏(四兩,用牙皂、白礬、生薑煎水浸一夜,次日切片隨水煮乾去皂、姜),貝母,枳實(麩炒),黃連(姜炒),黃芩(酒炒),連翹,天麻,殭蠶(炒),桔梗(去蘆,各二兩),大黃(酒拌九蒸九曬,一兩),沉香(五錢),青磁石(硝煅,五錢),白附子(二兩)

上為細末,竹瀝、薑汁為丸,綠豆大。每服七十丸,臨臥,白水一口送下效。

清上補下丸,治哮吼新久不已,空心服此藥,臨臥服千金定吼丸,各一料。拔去病根,永不再發。

大懷生地黃(砂鍋內酒拌蒸黑,四兩),生地黃(酒洗,一兩半),石棗(酒蒸去核,二兩),懷山藥(二兩),白茯苓(去皮,一兩半),牡丹皮(一兩半),澤瀉(一兩半),遼五味子(一兩),天門冬(去心,一兩半),麥門冬(去心,一兩半),枳實(麩炒,一兩半),貝母(一兩),桔梗(去蘆,一兩),黃連(姜炒,一兩),杏仁(去皮尖,一兩),半夏(姜炒,一兩)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子大,每服三錢,淡薑湯下。

白話文:

哮吼

凡是老天要下雨的時候,人就會呼吸困難、喘息,甚至連坐臥都不行,吃東西也吃不下,這是因為肺部積聚了寒痰,遇到陰冷的天氣,寒氣從背部、口鼻進入,導致肺部脹滿而發出聲音。這種病有的會痛苦一輩子,也有的是父子相傳的。每次發作就服用藥物,大概服用七八次,感覺到痰液腥臭且呈白色吐出來,就表示病根已經除掉了。以下藥方效果奇佳。

紫金丹

硃砂(一錢)、白礬(二錢,需乾燥處理)、淡豆豉(一兩)

將以上藥材搗碎製成綠豆大小的藥丸。老年人和小孩服用五丸,成年人服用七丸,不可過量,用薑湯送服。吐出腥臭痰液就見效了。

此方專治哮吼,體虛者不宜服用。

定喘湯

白果(二十一個,去殼留衣,炒至黃色)、乾黃芩(切片,用薑汁拌炒,一錢五分)、桑白皮(蜜炙,三錢)、半夏(三錢,用甘草水浸泡七次)、甘草(一錢)、麻黃(三錢)、杏仁(去皮研磨,一錢半)、蘇子(炒,二錢)、款冬花(三錢)

加水三杯,煎煮至二杯,不限時間,慢慢服用。

此方是治療哮吼的良方。

蘇沉九寶湯

紫蘇、陳皮、薄荷、麻黃、杏仁(去皮尖)、桑白皮、大腹皮、官桂、甘草

藥材切碎,加生薑三片、烏梅一個,水煎,飯後服用。

此方適用於哮吼因受寒而發作的患者。

奪命丹

硃砂(一錢)、白礬(二錢)、白附子(三錢)、南星(四錢,生)、半夏(五錢,洗淨)

先將硃砂和白礬放在瓷器中用火煅燒至紅色,出火後呈黃色為度(注意:不可接觸鐵器),再與半夏、南星、白附子研磨成粉末,用生薑汁調成糊狀,製成黍米大小的藥丸,再用硃砂包衣。每次服用七丸,小孩服用三丸,用井水送服。忌食熱物。

此方為專攻哮吼的藥物,用量需根據患者體質強弱調整。

千金定吼丸

南星(四兩)、半夏(四兩,用牙皂、白礬、生薑煎水浸泡一夜,次日切片,加水煮乾,去除牙皂、生薑)、貝母、枳實(麩炒)、黃連(薑炒)、黃芩(酒炒)、連翹、天麻、殭蠶(炒)、桔梗(去蘆,各二兩)、大黃(酒拌九蒸九曬,一兩)、沉香(五錢)、青磁石(硝石煅燒,五錢)、白附子(二兩)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粉,用竹瀝、薑汁製成綠豆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七十丸,睡前服用,用白水送服。

清上補下丸

此藥與千金定吼丸配合使用,哮吼無論新舊,空腹服用此藥,睡前服用千金定吼丸,各一劑量。拔除病根,永不再發。

生地黃(砂鍋內酒拌蒸至黑色,四兩)、生地黃(酒洗,一兩半)、石棗(酒蒸去核,二兩)、山藥(二兩)、白茯苓(去皮,一兩半)、牡丹皮(一兩半)、澤瀉(一兩半)、五味子(一兩)、天門冬(去心,一兩半)、麥門冬(去心,一兩半)、枳實(麩炒,一兩半)、貝母(一兩)、桔梗(去蘆,一兩)、黃連(薑炒,一兩)、杏仁(去皮尖,一兩)、半夏(薑炒,一兩)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粉,用煉蜜製成梧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三錢,用淡薑湯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