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世全書》~ 震集 卷四 (7)
震集 卷四 (7)
1. 發熱
論五臟有邪,身熱各異。
以手捫摸有三法:以輕手捫之則熱,重按之則不熱,是邪在皮毛、血脈也;重按之至筋骨之分則熱蒸手極甚,輕手則不熱,是邪在筋骨之間也;輕手捫之不熱,重力以按之不熱,不輕不重按之則熱,是邪在筋骨之上,皮毛、血脈之下,乃熱在肌肉也。
白話文:
在討論五臟受到病邪影響時,身體發熱的情況各有不同。
用手觸摸判斷發熱有三種方法:輕輕地用手摸感到熱,但用力按下去卻感覺不到熱,這表示病邪在皮膚和血液脈絡中;若用力按壓到筋骨部位才感到非常熱,輕摸卻不熱,這顯示病邪存在於筋骨間;如果輕摸不熱,用力按也不熱,只有用適中的力度按壓時才感到熱,這代表病邪在筋骨上方,皮膚和血液脈絡下方,即熱源在肌肉層中。
2. 論熱在氣在血之分
東垣曰:晝則發熱,夜則安靜,是陽氣自旺於陽分也;晝則安靜,夜則發熱煩躁,是陽氣下陷入陰中也,名曰熱入血室;晝則發熱煩躁,夜則發熱煩躁,是重陽無陰也,當亟瀉其陽,峻補其陰。
傷寒發熱,是寒邪入衛與陽氣交爭而為外熱,陽氣主外,為寒所薄而其失職,故為熱。其脈緊而有力,是外之寒邪傷衛也,治主外。
傷暑發熱,是火邪傷心,元氣耗散,而熱邪入客於中,故發為熱。汗大泄,無氣以動,其脈虛遲而無力,是外之熱邪傷榮也,治主內。
內傷發熱,是陽氣自傷,不能升達,降下陰分而為內傷,乃陽虛也,故其脈大而無力,屬脾肺。
陰虛發熱,是陰血自傷,不能制火,陽氣升騰內熱,乃陽旺也,故其數而無力,屬心腎。《經》云:脈大無力為陽虛,脈數無力為陰虛,無力為虛,有力曰實。
升陽散火湯,治男婦四肢發熱,筋骨間熱,肌表熱,如火燎,捫之烙手。此病多因血虛而得之,或胃虛過食生冷,郁遏陽氣於脾土之中,火鬱則發之。
升麻,葛根,獨活,羌活,防風,白芍,人參(各六分),柴胡(三分),生甘草(一分),炙甘草(一分)
上銼一劑,生薑三片,水煎熱服。忌生冷。
清心連子飲,治熱在氣分,口乾,小便白濁,夜間安靜,晝則發熱。又治口舌生瘡,或口苦咽乾,煩躁作渴,小便赤澀,下淋不止,或莖中作痛。
黃芩(炒),麥門冬(去心),地骨皮,車前子(炒),甘草(各一錢半),石蓮肉,茯苓,黃耆(炒),柴胡,人參(各一錢)
上銼一劑,水煎空心服。
參朮四物湯,治午後發熱屬血分。
當歸,川芎,白芍,熟地黃,人參,白朮,牡丹皮
上銼,水煎服。如熱從左邊起,肝火也,實則四物、龍膽、山梔;虛則四物、參、朮、黃耆。熱從臍下起,陰火也,四物、參、朮、黃柏、知母(酒拌炒黑)、五味、麥門、肉桂,如不應,急用加減八味丸。不時而熱,或無定處,或從腳心起,此無根虛火也,用加減八味丸及十全大補湯加五味、麥門主之。
一婦人年四十餘,夜間發熱,早晨退,五心煩熱無休止時,半年後六脈皆數伏而且牢,浮取全不應手。以東垣升陽散火湯四帖,而熱減大半,胸中覺清爽勝前。再與兩帖,熱悉退。後以四物湯加黃柏、知母,少佐以炒黑乾薑,服二十劑全安。
一人虛勞發熱,自汗,諸藥不能退其熱者,以當歸補血湯一服如神。(方見補益。)
治骨蒸內熱之病,時發外寒,寒過,內熱附骨蒸盛之時,四肢微瘦,足趺腫者,其病在臟腑之中,以:
大白散,白石膏火煅為末,新汲水調下方寸匕,以身無熱為度。
十全大補湯,治虛勞發熱,加柴胡、地骨皮、秦艽。
白話文:
【討論熱在氣分與血分的區別】
東垣先生說:白天發燒,夜晚安靜,這是身體的陽氣在陽分旺盛的表現;白天安靜,夜晚卻開始發燒並感到煩躁,這代表陽氣已經陷入到陰分中,這種情況被稱為熱入血室;如果無論白天還是夜晚都在發燒和感到煩躁,這可能是陽氣過剩而缺乏陰氣,應該立即降低陽氣,同時強烈地補充陰氣。
感染寒邪導致的發燒,是因為寒邪進入人體的衛氣層,與陽氣發生衝突而產生的外熱,陽氣主要作用在外,當被寒邪侵襲而無法正常運作時,就會引起發燒。脈搏緊繃且有力,這顯示出外部的寒邪對衛氣造成了傷害,治療方向應針對外部。
暑熱引起的發燒,是因為火邪傷害了心臟,使元氣大量流失,熱邪趁機入侵,因此出現發燒。大量出汗後,人會感到無力,脈搏虛弱且緩慢,這顯示出外部的熱邪對營氣造成了傷害,治療方向應對內部。
由內傷引發的發燒,是因為自身的陽氣受到損傷,無法上升,反而下降至陰分,這屬於陽虛,因此脈搏會顯得大但無力,這通常與脾肺相關。
陰虛導致的發燒,是因為陰血受損,無法抑制火氣,使得陽氣上升,導致體內過熱,這屬於陽氣過剩,因此脈搏雖快但無力,這通常與心臟和腎臟有關。根據《內經》的描述:脈搏大但無力表示陽虛,脈搏快但無力表示陰虛,無力象徵虛弱,有力則表示實證。
「升陽散火湯」,適用於治療男性和女性四肢發熱,筋骨間熱,肌膚表面熱,感覺像被火烤一樣,觸摸時會感到燙手。這種疾病大多是由於血液虛弱所致,或者由於胃部虛弱,過量食用生冷食物,導致陽氣在脾臟中被壓抑,火氣受阻而爆發。
「清心連子飲」,用於治療熱在氣分,口乾,小便混濁,夜晚安靜,白天則發燒。還可用於治療口腔和舌頭生瘡,或口苦喉嚨乾燥,煩躁口渴,小便顏色深紅且排尿困難,或尿道疼痛。
「參朮四物湯」,用於治療下午發燒的情況,這通常與血液相關。
一位四十多歲的婦女,夜晚開始發熱,早上退燒,手掌、腳掌、胸口等部位持續感到煩熱,半年後,她的脈搏快速且沉穩,輕輕觸摸完全感受不到脈搏。使用東垣先生的「升陽散火湯」四劑後,她的發燒症狀大大減輕,胸部感覺比以前更清爽。再服用兩劑後,熱度完全消失。後來,她服用「四物湯」加上黃柏和知母,輔以少量炒黑乾薑,服用二十劑後,病情完全恢復。
對於虛勞導致的發燒,自汗,各種藥物都無法退燒的情況,可以使用「當歸補血湯」,一劑即可見效。
對於骨蒸內熱的疾病,偶爾出現外部寒冷,寒冷過後,體內熱度增加,四肢變得纖細,腳踝腫脹的情況,這種疾病通常發生在臟腑中,可以使用「大白散」,將白石膏煅燒成粉末,用新抽取的水調和成方寸大小的藥丸,直到身體不再感到熱。
「十全大補湯」,用於治療虛勞導致的發燒,可添加柴胡、地骨皮、秦艽。
3. 惡熱
惡熱非熱,明是虛證。《經》曰:陰虛則發熱。陽在外為陰之衛,陰在內為陽之守。精神外馳,淫欲無節,陰氣耗散,陽無所附,遂致浮散於肌表之間而惡熱也,當作陰虛火動治之。
白話文:
【對於熱的不適感】
對於熱的不適感,實際上並不是因為外界的溫度高,而是身體出現了虛弱的徵狀。根據古籍記載:當體內的陰氣不足時,人就會感覺到發熱。在人體內,陽氣在體表保護著陰氣,而陰氣在體內支撐著陽氣。如果精神過度消耗,或是生活作息不節制,導致陰氣流失,陽氣就失去了依附,因而會在皮膚表面散開,讓人產生對熱的不適感,這應該被視為因陰氣虛弱、火氣上升所致,治療時應從這個角度考慮。
4. 惡寒
惡寒非寒,明是熱症。亦有久服熱藥而得。河間謂火極似水,熱甚而反覺自冷,實非寒也。有熱藥而少愈者,卒能發散郁遏暫開耳。又曰:火熱內熾,寒必蕩外,故惡寒實非寒症。
凡背惡寒甚者,脈浮大而無力者,陽虛也。用參、耆之類、加附子少許。
白話文:
【對於感到極度寒冷的理解】
感到極度寒冷並不一定代表身體真的冷,這可能是熱症的一種表現。這種情況也可能因長期服用性熱的藥物所導致。古代醫學家河間曾經解釋,當體內的火氣達到極致時,會呈現出像水一樣的特性,也就是說,體內熱度過高時,人反而會感覺到自己很冷,但實際上並不是真的冷。有些人服用熱性藥物後病情稍有好轉,這是因為藥物幫助身體散發了積壓的熱氣,讓病情暫時得到緩解。另外,當體內火熱旺盛時,身體表面就會感到寒冷,所以,感到極度寒冷實際上並不代表是寒症。
凡是背部感到非常寒冷的人,如果其脈搏雖大卻無力,這通常是陽氣不足的徵兆。對於這種情況,可以使用如人參、黃耆這類補藥,再加入少量的附子來治療。
5. 厥症
厥者,極也。指尖冷者,曰厥;手冷過肘,足冷過膝,曰逆。
陽厥者,初得病身熱頭痛,大小便閉澀,或畏熱或飲水,或揚手擲足,煩躁不得安臥,譫言昏憒,蓋陽極則發厥也,宜六乙順氣湯主之。
陰厥者,初得病四肢逆冷,脈沉而細,足攣,臥而惡寒,引衣蓋覆,不欲水,或下利清穀而厥逆者,陰厥也,宜四逆湯或理中湯主之。
屍厥、飛屍、卒厥,此即中惡也。因犯冒不正之氣,忽然手足厥冷,肌膚慄起,頭面青黑,精神不守,或錯言妄語者,緊口噤,或昏不知人,頭旋暈倒,此是卒厥。客忤、飛屍、鬼擊、吊死問喪、入廟登塚多有此病,以蘇合香丸灌之,俟稍蘇,以調氣散合平胃散。(余以藿香正氣散加南星、木香殊效。)
痰厥者,寒痰迷悶,四肢厥冷,宜姜附湯。(以生附子代熟附子。)
蛔厥者,乃胃寒所生。《經》曰:蛔者,長蟲也。胃中冷即吐蛔,宜理中湯加炒川椒五粒,檳榔五分,吞烏梅丸。
氣厥者,與中風相似,但風中身溫,氣中身冷,以八味順氣散。如有痰,以四七導痰湯主之。
調氣散
白豆蔻,丁香,檀香,木香(各二錢),藿香,甘草(炙,各八錢),砂仁(四錢)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入鹽少許,沸湯點服。
痰厥者,卒然不省人事,喉中有水雞聲者是也。用牙皂二根,白礬二錢,二味生研為末,吹入鼻中,即燒竹瀝,薑汁灌之,自醒。
治卒暴痰厥,不醒人事,以香油一盞,入薑汁少許,灌入喉中,須臾逐痰涎立愈。
治卒厥不醒人事,因痰火氣鬱,迷塞心竅者,清熱導痰湯殊效。
白話文:
[厥症]
所謂“厥”,指的是極度的情況。當手指感到冰冷,我們稱之為“厥”;若手冷到超過肘部,腳冷到超過膝蓋,則被稱為“逆”。
陽厥,剛開始生病時會出現身體發熱、頭痛,大小便困難,或畏懼熱量或想喝水,或者手腳亂動,焦躁不安無法平躺,說胡話,神志不清,這是因為陽氣過盛導致的厥症,適合使用六乙順氣湯來治療。
陰厥,剛開始生病時四肢冰涼,脈搏微弱且細,腳部抽搐,躺著時怕冷,拉衣服蓋住自己,不想喝水,或拉肚子拉出未消化的食物並且四肢冰冷,這是陰厥,適合使用四逆湯或理中湯來治療。
屍厥、飛屍、卒厥,這就是俗稱的中邪。由於觸碰了不正常的氣息,突然手腳冰冷,皮膚起雞皮疙瘩,臉色青黑,精神恍惚,或胡言亂語,嘴巴緊閉,或失去意識,頭暈倒地,這是卒厥。在遇到鬼魂、看到吊死的人、參加葬禮、進入廟宇、登上墳墓時,容易出現這種情況,可用蘇合香丸來治療,等到稍微恢復後,再服用調氣散和平安胃散。
痰厥,由寒冷的痰引起,四肢冰冷,適合服用薑附湯。
蛔厥,是由胃寒產生的。根據醫典所述,蛔蟲是一種長蟲,胃寒時會嘔吐蛔蟲,適合服用理中湯,並加入五粒炒川椒,五分檳榔,服用烏梅丸。
氣厥,類似中風的症狀,但中風時身體溫暖,氣厥時身體冰冷,適合服用八味順氣散。如果還有痰,可用四七導痰湯來治療。
調氣散的成分有白豆蔻、丁香、檀香、木香(各二錢)、藿香、甘草(炙,各八錢)、砂仁(四錢)。以上藥材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二錢,加一點鹽,用熱水沖泡服用。
痰厥,突然失去意識,喉嚨有如水雞的聲音,可以使用兩根牙皁,二錢白礬,兩種藥材一起研磨成粉末,吹入鼻中,同時燒竹瀝,薑汁灌入口中,自然會清醒。
治療突然的痰厥,失去意識,可使用一盞香油,加入少量薑汁,灌入喉中,不久就會咳出痰涎,立即康復。
治療突然厥症,失去意識,由於痰火氣鬱,堵塞心竅的狀況,清熱導痰湯有很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