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廷賢

《濟世全書》~ 坎集 卷二 (34)

回本書目錄

坎集 卷二 (34)

1. 噁心

噁心者,無聲無物。但心中欲吐不吐,欲嘔不嘔,雖曰噁心,非心經之病。其病皆在胃口上,有虛,有熱,有痰,皆用生薑隨症佐藥。蓋姜能開胃豁痰也。

芩連二陳湯,治胃口有熱,時作惡心。

半夏(湯泡,切片,姜炒),陳皮,白茯苓(去皮),黃連(薑汁炒),黃芩(薑汁炒,各一錢半),甘草(炙,三分)

上銼作一劑,生薑五片,水煎服。

加味理中湯,治胃氣虛寒而作惡心,亦治船暈。

人參,白朮(去蘆炒),乾薑,半夏(薑製),陳皮(各等分)

上銼,生薑煎服。

如胃中素熱,噁心嘔噦不止。

陳皮(二錢),梔子(炒,三錢),竹茹(一錢半)

水煎,入薑汁服。

白話文:

[關於噁心]

噁心的情況,並沒有聲音或嘔出物。只會感到心中想吐卻又吐不出來,想要嘔吐卻又嘔吐不出來,雖然稱之為噁心,但這並不是心臟疾病的問題。這些症狀通常都出現在胃部,可能是因為虛弱、熱氣或是痰多所導致。對於這些情況,都可以使用生薑配合症狀來輔助治療。因為薑能夠開胃和化痰。

「芩連二陳湯」,用於治療胃部有熱氣,常感噁心的狀況。

藥材包括:半夏(用水泡過,切片,薑炒)、陳皮、白茯苓(去皮)、黃連(薑汁炒)、黃芩(薑汁炒,各1.5錢)、炙甘草(0.3錢)。

以上藥材混合成一劑,加入五片生薑,用水煎煮後服用。

「加味理中湯」,用於治療因胃氣虛寒而產生噁心,也能用來治療暈船。

藥材包括:人參、白朮(去蘆炒)、乾薑、半夏(薑製)、陳皮(各等分)。

以上藥材混合,加入生薑煎煮後服用。

如果胃中長期有熱氣,噁心和嘔吐不停止。

藥材包括:陳皮(2錢)、梔子(炒,3錢)、竹茹(1.5錢)。

用水煎煮,加入薑汁後服用。

2. 翻胃

大抵翻胃之症,未有不由膈噎而起也。其病皆因憂愁憤怒,思慮鬱結,痰飲滯於胸膈之間,使氣道噎塞,大便自結則氣上不下,食不得入,入則反出,使腸涸胃空,上吐下結,遂成此疾也。治之當以透膈疏氣,化痰和胃為主。氣虛者,補其氣;血弱者,養其血。調順陰陽,氣順痰下,陰陽和勻,其症自平,不可峻用香燥之劑治之,恐胃中停結痰火,津液衰涸,如抱薪救火,寧不誤耶?其脈浮緩者生,沉澀者死。若大便如羊糞者,不治;口中多出沫,但見沫大出者,必死;年過五十者,多不治。

脈澀而小,血不足;脈大而弱,氣不足。

調元湯(主方),治翻胃之總司也。

人參(五分),白朮(去油蘆土炒,七分),白茯苓(去皮,七分),陳皮(六分),半夏(姜炒,八分),川芎(五分),白豆蔻(去殼,五分),黃連(同吳茱萸炒,去吳茱萸),當歸(酒洗,一錢),白芍(酒炒,七分),桃仁(七分,去皮尖),紅花(三分),甘草(炙,三分)

上銼一劑,生薑三片,水煎溫服。服至以愈為度。

開結潤燥湯(黃賓江),治翻胃,養血健脾,理氣清火之劑。

當歸,川芎,白芍(酒炒),懷生地黃,天門冬(去心),麥門冬(去心),陳皮,白朮(土炒),半夏(姜炒),白茯苓(去皮),藿香,砂仁,枳實,香附,烏藥,檳榔,木通,豬苓,黃芩(土炒),黃柏(乳炒),知母(乳炒),甘草

銼劑,生薑煎服。

一方加赤芍、赤茯苓。

活血潤膈湯,治膈氣翻胃,大便結燥。

當歸(一錢半),桃仁(一錢),陳皮(八分),甘草(炙,五分),黃連(姜炒,一錢),厚朴(姜炒,一錢),大腹皮(一錢),紅花(七分),白朮(炒,七分)

上銼一劑,水煎溫服。善酒加乾葛。

人參利膈丸,治膈噎,胸中不利,大便結燥,痰嗽喘滿,脾胃壅滯。此能推陳致新,治膈氣之聖藥也。

人參,當歸,藿香,厚朴(姜炒),枳實(麩炒),大黃(酒蒸,各一兩),木香,檳榔(各七錢半),甘草(一兩)

上為末,滴水丸,如梧子大,每五十丸,溫水送下。

嘉禾散,治脾胃不和,胸膈痞悶,氣逆生痰,不進飲食,如膈噎、反胃並治,神效。

人參(一錢),白朮(一錢),茯苓(七分),半夏(八分),陳皮(七分),薏苡仁(一錢),白豆蔻(六個),枇杷葉(七分),桑白皮(蜜炒,八分),大腹皮(七分),沉香(四分),木香(三分),檳榔(六分),藿香(七分),砂仁(四分),青皮(五分),杜仲(一錢),石斛(八分),神麯(炒,一錢),麥芽(炒,八分),山楂肉(一錢),炙甘草(四分)

生薑三片,煎服。

白話文:

翻胃

大多數的翻胃症狀,都是由膈氣阻滯引起的。這些病症多半是因為憂愁、憤怒、思慮過度而導致鬱結,痰飲停滯在胸膈之間,使氣道阻塞;大便秘結則氣體無法下降,食物吃不下,吃下去就吐出來,導致腸道乾燥、胃部空虛,上吐下瀉,最終形成此病。治療應該以疏通膈氣、化痰和胃為主。氣虛的人要補氣;血虛的人要養血。調和陰陽,氣機通暢,痰液下降,陰陽平衡,症狀自然會好轉。不可使用辛燥的藥物治療,以免胃中停滯痰火,津液耗竭,如同火上澆油,豈不是弄巧成拙?脈象浮緩者可治,沉澀者則難治。如果大便像羊糞一樣,則難以治療;口中吐出大量泡沫,泡沫越多則預後越差;五十歲以上者,大多難以治療。

脈澀而細小,表示血不足;脈大而弱,表示氣不足。

調元湯是治療翻胃的總方。

處方組成:人參五分、白朮(去油蘆土炒)七分、白茯苓(去皮)七分、陳皮六分、半夏(姜炒)八分、川芎五分、白豆蔻(去殼)五分、黃連(與吳茱萸同炒,去吳茱萸)、當歸(酒洗)一錢、白芍(酒炒)七分、桃仁(去皮尖)七分、紅花三分、炙甘草三分。

用法:上藥一劑,加生薑三片,水煎溫服,直至痊癒。

開結潤燥湯(黃賓江方)用於治療翻胃,具有養血健脾、理氣清火的作用。

處方組成:當歸、川芎、白芍(酒炒)、生地黃、天門冬(去心)、麥門冬(去心)、陳皮、白朮(土炒)、半夏(姜炒)、白茯苓(去皮)、藿香、砂仁、枳實、香附、烏藥、檳榔、木通、豬苓、黃芩(土炒)、黃柏(乳炒)、知母(乳炒)、甘草。

用法:銼碎藥材,加生薑水煎服。另有一方加赤芍、赤茯苓。

活血潤膈湯用於治療膈氣翻胃,大便秘結。

處方組成:當歸一錢半、桃仁一錢、陳皮八分、炙甘草五分、黃連(姜炒)一錢、厚朴(姜炒)一錢、大腹皮一錢、紅花七分、白朮(炒)七分。

用法:上藥一劑,水煎溫服。飲酒者可加乾葛。

人參利膈丸用於治療膈氣阻滯、胸悶不適、大便秘結、痰嗽喘滿、脾胃壅滯。此方能促進新陳代謝,是治療膈氣的良方。

處方組成:人參、當歸、藿香、厚朴(姜炒)、枳實(麩炒)、酒蒸大黃、木香、檳榔(各七錢半)、甘草(一兩)。

用法:研末,製成水蜜丸,如梧子大小,每次服用五十丸,溫水送服。

嘉禾散用於治療脾胃不和、胸膈痞悶、氣逆生痰、飲食不進,以及膈氣、反胃等症,療效顯著。

處方組成:人參一錢、白朮一錢、茯苓七分、半夏八分、陳皮七分、薏苡仁一錢、白豆蔻六個、枇杷葉七分、蜜炒桑白皮八分、大腹皮七分、沉香四分、木香三分、檳榔六分、藿香七分、砂仁四分、青皮五分、杜仲一錢、石斛八分、炒神麴一錢、炒麥芽八分、山楂肉一錢、炙甘草四分。

用法:加生薑三片,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