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廷賢

《濟世全書》~ 坎集 卷二 (10)

回本書目錄

坎集 卷二 (10)

1. 痰飲

紫口海蛤如雞子大者一斤,火煅紅淬,入童便內,如此三次為末,卻用鮮瓜蔞拌蛤粉,搗千百杵乃勻,稀稠得宜,作成餅子,將麻線穿,懸當風處吹乾,為末四兩。

牛膽南星(二兩),半夏(四兩,用薑、礬煮,香油數點煮令透,炒黃色),青黛(二兩),黃連(二兩),陳皮(去白,二兩),青皮(去穰炒,二兩),大黃(五兩,酒拌九蒸九曬),木香(五錢)

上為末,薑汁、竹瀝丸,如綠豆大,每三四十丸,薑湯下。

清火豁痰丸,治上焦鬱火,痰涎壅盛,胸膈不利,咽喉煩躁噎塞,如有所礙,吐之不出,咽之不下。

大黃(酒拌九蒸九曬,二兩),青礞石(干硝一兩火煅如金色,五錢),沉香(二錢),黃芩(酒炒,一兩半),白朮(去蘆炒,二兩),南星,半夏(各一兩半,礬、皂、姜各一兩水煎湯浸七日),枳實(麩炒,二兩),黃連(姜炒,一兩半),梔子(炒,一兩半),貝母(去心,一兩三錢),天花粉(一兩),連翹(一兩),陳皮(鹽水浸,二兩),茯苓(一兩),神麯(炒,一兩),青黛(一兩),玄明粉(七錢),白芥子(炒,一兩),甘草(五錢)

上為細末,竹瀝和為丸,梧子大,每服六七十丸,食後茶下。

按上方,治諸般氣鬱痰火之症。

秘傳清氣化痰丸

大南星(四兩),大半夏(四兩),二味先用米泔水各浸三五日,以透為度,洗淨切片,以碗盛貯,曬乾,先用薑汁,次皂角汁,又次礬汁,又次硝水,曬乾。

一用生薑汁浸一旦夕,曬乾。

一用皂角一兩,煎水去渣,浸一旦夕,曬乾。

一用白礬一兩,煮水浸一旦夕,洗曬乾。

一用朴硝水煮浸一旦夕,洗曬乾。

青皮(去穰),陳皮(去白),枳殼(去穰麩炒),枳實(麩炒),白朮(去蘆油),白茯苓(去皮),紫蘇子(炒),白芥子(炒),萊菔子(炒),香附子(鹽水炒),瓜蔞仁,乾葛,桔梗(去蘆),杏仁(水泡去皮),黃芩(酒炒),神麯(炒),麥芽(炒),山楂肉(蒸去子),白豆蔻(去殼),前胡(去蘆),甘草(各一兩)

上為細末,用前浸四味藥水,加竹瀝一碗泡,蒸餅為丸,如梧子大,每服五七十丸,或茶或薑湯任下。

按上方,清氣化痰,消食理氣健脾,士夫日用之藥。

按痰病之原,有因熱而生痰者,也有因痰而生熱者,有因風寒暑濕而得者,有因驚因氣而得者,有因酒飲而得者,有因食積而得者,有脾虛不能運化而生者。若熱痰則多煩熱,風痰多成癱瘓奇證,冷痰多成骨痹,濕痰多倦怠軟弱,驚痰多成心痛、癲疾,飲痰多脅痛、臂痛,食積痰多成癖塊、痞滿,其為病狀種種難明。

王隱君論中頗為詳盡,學者但察其病形、脈症,則知所挾之邪,隨其表裡、上下、虛實以治也。

白話文:

[痰飲]

第一個藥方:

取一斤大的紫口海蛤(像雞蛋那麼大),用火燒紅後快速浸入童子尿中,這樣重複三次,然後磨成粉。接著用新鮮的瓜蔞汁拌和蛤粉,用力搗杵上千次直到均勻,調整稀稠度,做成餅狀。用麻線穿起來,掛在通風的地方吹乾,再磨成粉,取四兩備用。

另外準備:牛膽南星(二兩)、半夏(四兩,用薑和明礬煮透,滴幾滴香油煮到透徹,再炒至黃色)、青黛(二兩)、黃連(二兩)、陳皮(去掉白瓤,二兩)、青皮(去掉內膜炒過,二兩)、大黃(五兩,用酒拌過後蒸曬九次)、木香(五錢)。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用薑汁和竹瀝調和成丸,像綠豆那麼大。每次服用三四十丸,用薑湯送服。

這個藥方名為「清火豁痰丸」,主要治療上焦(指胸部以上)鬱積的火氣、痰液壅盛、胸膈不暢、咽喉煩躁堵塞,感覺像有東西卡住,想吐又吐不出來,想咽又咽不下去的情況。

第二個藥方:

大黃(用酒拌過後蒸曬九次,二兩)、青礞石(用乾硝煅燒至金黃色,五錢)、沉香(二錢)、黃芩(用酒炒過,一兩半)、白朮(去掉蘆頭炒過,二兩)、南星、半夏(各一兩半,用明礬、皂角、薑各一兩加水煎煮後浸泡七天)、枳實(用麩炒過,二兩)、黃連(用薑炒過,一兩半)、梔子(炒過,一兩半)、貝母(去心,一兩三錢)、天花粉(一兩)、連翹(一兩)、陳皮(用鹽水浸泡過,二兩)、茯苓(一兩)、神麯(炒過,一兩)、青黛(一兩)、玄明粉(七錢)、白芥子(炒過,一兩)、甘草(五錢)。

將以上藥材磨成細粉,用竹瀝調和成丸,像梧桐子那麼大。每次服用六七十丸,飯後用茶水送服。

這個藥方,主要治療各種因氣滯、鬱結引起的痰火症狀。

第三個藥方:

取大南星(四兩)和大半夏(四兩),先用米泔水浸泡三五天,直到藥材內部濕透,洗淨切片,放入碗中曬乾。接著依序用薑汁、皂角汁、明礬汁、硝水浸泡後曬乾。

具體步驟:

  1. 先用生薑汁浸泡一天一夜,然後曬乾。
  2. 再用皂角一兩,煎煮後去渣,浸泡一天一夜,然後曬乾。
  3. 接著用白礬一兩,煮水浸泡一天一夜,洗淨後曬乾。
  4. 最後用朴硝水煮後浸泡一天一夜,洗淨後曬乾。

另外準備:青皮(去掉內膜)、陳皮(去掉白瓤)、枳殼(去掉內膜用麩炒過)、枳實(用麩炒過)、白朮(去掉蘆頭用油炒過)、白茯苓(去掉皮)、紫蘇子(炒過)、白芥子(炒過)、萊菔子(炒過)、香附子(用鹽水炒過)、瓜蔞仁、乾葛、桔梗(去掉蘆頭)、杏仁(用水泡過後去皮)、黃芩(用酒炒過)、神麯(炒過)、麥芽(炒過)、山楂肉(蒸過後去核)、白豆蔻(去殼)、前胡(去掉蘆頭)、甘草(各一兩)。

將以上藥材磨成細粉,用之前浸泡四味藥材的水,加入一碗竹瀝混合均勻,用蒸熟的麵餅做成藥丸,像梧桐子那麼大。每次服用五七十丸,可以用茶或薑湯送服。

這個藥方,主要清氣化痰,消食理氣,健脾胃,是文人雅士日常可用的藥方。

總結

痰病的成因很多:有因熱而生痰,也有因痰而生熱;有因風寒暑濕引起,有因驚嚇或情緒波動引起;有因飲酒引起,有因飲食積滯引起;還有因脾虛無法運化而產生。熱痰多伴隨煩熱,風痰多導致癱瘓等奇異病症,冷痰多導致骨痛,濕痰多導致倦怠乏力,驚痰多導致心痛、癲癇,飲痰多導致脅痛、手臂痛,食積痰多導致腹部腫塊或痞悶。各種病症的表現很難明確分辨。

王隱君對痰病的論述非常詳細,學者應仔細觀察病人的病症和脈象,了解病邪的性質,根據病邪的表裡、上下、虛實情況來進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