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世全書》~ 兌集 卷八 (5)
兌集 卷八 (5)
1. 瘰癧
瘰癧者,《經》所謂結核是也。或在耳前後,連其頤額,下連缺盆,皆為瘰癧;或在胸及胸之側,下連兩脅,皆為馬刀,足少陽主之。獨形而小者為結核,續數連結者為瘰癧,形長如蛤者為馬刀也。繞項起核,名曰蟠蛇癧;延及胸前連腕下者,名曰瓜藤癧;左耳根腫核者,名曰惠袋癧;右耳根腫核者,名曰蜂窩癧。
消毒化堅湯,治瘰癧馬刀生耳前後,或項下胸腋間,累累如珠者,破及未破者皆治。
當歸(一錢),白芍(六分),黃耆(一錢),玄參(六分),天花粉(六分),連翹(一錢半),柴胡(一錢),黃芩(五分),牛蒡子(七分),龍膽草(四分),升麻(七分),桔梗(一錢),陳皮(八分),羌活(七分),薄荷(四分),海昆布(七分)
上水二鍾,生薑三片,煎。加甘草節、知母、貝母、海藻更佳。
按上方,治瘰癧初起之劑。
益氣養榮湯,治懷抱抑鬱,瘰癧流注,或四肢患腫,肉色不變,或日晡發熱,或潰而不斂。
人參,黃耆(鹽水炒),白茯苓,白朮(去蘆炒,各二錢),當歸(酒洗),川芎,白芍(酒炒),陳皮,熟地黃(酒蒸),香附,貝母(各一錢),桔梗(炒,五分),甘草(炙,五分)
生薑煎服。
化鳳膏,治瘰癧有效。(方見結核。)
抑氣內消丸,治瘰癧,兼諸瘤。
當歸,川芎,白芍(酒炒),白朮(去蘆炒),青皮(去穰),陳皮,半夏(姜炒),白芷,桔梗(去蘆),羌活,獨活,厚朴(姜炒,各八錢),防風,黃芩(酒炒),烏藥,香附,檳榔(各一兩),蘇子(一兩半),沉香(三錢),木香,人參,粉草(各五錢)
上銼,水煎溫服,十數劑即消。或制丸藥,共為末,酒糊丸,梧子大,每七十丸,酒下。
按上方,治瘰癧攻補兼施,百發百中之劑。
必效散,治瘰癧未成者消,已潰者斂,須元氣壯者可服。
南硼砂(二錢半),輕粉(一錢),斑貓(四十枚,去頭、翅、足,糯米炒熟去米),麝香(五分),白檳榔(一個),巴豆(去殼心膜,五粒)
上為末,每服一錢,五更用滾湯調下。如小便滯澀或微痛,此癧毒欲下也,進益元散一服即下。此方用斑貓、巴豆似為峻劑,然用巴豆乃解斑貓之毒,用者勿畏。
按上方,治瘰癧壯盛人宜之。
治痰核在喉嚨上下,或生兩腋下,皆是瘰癧。(黃仰溪)
防風(一兩半),山慈姑(一兩),川山甲(七錢),射干(二兩),紅內消(二兩),連翹(一兩半),牛蒡子(一兩半),烏藥(一兩),金銀花(二兩),夏枯草(二兩),薄荷(一兩),獨活(一兩),殭蠶(一兩),半夏(一兩),桔梗(一兩半),赤芍(一兩半),白芷梢(一兩半),車前子(一兩),防己(二兩),何首烏(二兩),皂角刺(二兩),小川芎(一兩),歸尾(一兩),甘草(五錢)
白話文:
瘰癧指的是《經書》中所說的結核。它可能出現在耳前耳後,蔓延到下巴和額頭,向下延伸到鎖骨窩,這些都屬於瘰癧;也可能出現在胸部及胸側,向下延伸到兩肋,這種則稱為馬刀,由足少陽經脈所主導。單獨出現且較小的稱為結核,數個連續相連的稱為瘰癧,形狀細長像蛤蜊的則稱為馬刀。繞著脖子長出結節的叫做蟠蛇癧;延伸到胸前並連接到手腕下的叫做瓜藤癧;左耳根腫起的結節叫做惠袋癧;右耳根腫起的結節叫做蜂窩癧。
消毒化堅湯用於治療生長在耳前耳後、項下、胸腋間,像一串串珠子一樣的瘰癧和馬刀,無論是已破或未破都可治療。藥方組成:當歸、白芍、黃耆、玄參、天花粉、連翹、柴胡、黃芩、牛蒡子、龍膽草、升麻、桔梗、陳皮、羌活、薄荷、海昆布。用水二鍾,加生薑三片煎煮。加入甘草節、知母、貝母、海藻效果更佳。此方用於治療瘰癧初期。
益氣養榮湯用於治療因鬱悶而引起的瘰癧流注,或四肢腫脹但膚色不變,或午後發熱,或潰瘍而不癒合。藥方組成:人參、黃耆(鹽水炒)、白茯苓、白朮(去蘆炒)、當歸(酒洗)、川芎、白芍(酒炒)、陳皮、熟地黃(酒蒸)、香附、貝母、桔梗(炒)、甘草(炙)。用生薑煎服。
化鳳膏能有效治療瘰癧(詳細方劑見結核)。
抑氣內消丸用於治療瘰癧及其他腫瘤。藥方組成:當歸、川芎、白芍(酒炒)、白朮(去蘆炒)、青皮(去穰)、陳皮、半夏(姜炒)、白芷、桔梗(去蘆)、羌活、獨活、厚朴(姜炒)、防風、黃芩(酒炒)、烏藥、香附、檳榔、蘇子、沉香、木香、人參、粉草。藥材研磨後水煎溫服,十幾劑即可消腫。也可製成丸藥服用。此方攻補兼施,療效顯著。
必效散用於治療尚未形成的瘰癧,使其消散;已潰瘍者,使其癒合。但此方只適合元氣充足的人服用。藥方組成:南硼砂、輕粉、斑蝥(去頭翅足,糯米炒熟去米)、麝香、白檳榔、巴豆(去殼心膜)。研磨後每次服用一錢,五更時用滾水沖服。若小便不通暢或微痛,表示癧毒將要排出,可服用益元散(方劑未列出)促進排出。此方用斑蝥和巴豆看似峻猛,但巴豆可解斑蝥之毒,服用者無需害怕。此方適合瘰癧病情較盛的人使用。
治療痰核長在喉嚨上下或腋下,都屬於瘰癧。(黃仰溪)藥方組成:防風、山慈菇、川山甲、射干、紅內消、連翹、牛蒡子、烏藥、金銀花、夏枯草、薄荷、獨活、殭蠶、半夏、桔梗、赤芍、白芷梢、車前子、防己、何首烏、皂角刺、川芎、歸尾、甘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