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世全書》~ 坎集 卷二 (1)
坎集 卷二 (1)
1. 坎集 卷二
2. 內傷
3. 內傷辨
內傷病,必氣高而喘,身熱而煩,短氣上逆,鼻息不調,怠惰嗜臥,四肢困倦不收,無氣言動,捫摸肌膚必大熱,躁熱悶亂,心煩不寧,或表虛惡風是也。
東垣內外傷辨:人迎脈大於氣口為外傷,氣口脈大於人迎為內傷。外傷則寒熱齊作而無間,內傷則寒熱間作而不齊。外傷惡寒雖近烈火不除,內傷惡寒得就溫暖即解。外傷惡風乃不禁一切風寒,內傷惡風惟惡些小賊風。外傷症顯在鼻,故鼻氣不利而擁盛有力;內傷者症顯在口,故口不知味而腹中不和,外傷者無此。外傷則邪氣有餘,發言壯厲,宜先輕而後重;內傷則元氣不足,出言懶怯,且先重而後輕。
外傷手背熱而手心不熱,內傷則手心熱而手背不熱。若顯內證多者,則是內傷重而外感輕,宜以補養為先;若顯外證多者,則是外感重而內傷輕,宜以發散為急。
大抵內傷之理,傷之微者,但減食一二口,所傷之物自得消化,此良法也;若傷之重者,以藥內消之;傷之太重者,以藥除下之。
飲食所傷,重則拊去食積,以和脾胃;輕則消導,以溫養之。若勞倦傷,誠不足也。欲退二家熱,必以參、朮、耆、草為君,以柴、升、地骨、麥門、枳、梗、白芍、芩、連、柏輩為治。驗人強弱,隨時寒暑,對症加入,以求必愈。
白話文:
對於內傷病,患者會出現氣喘吁吁、身體發熱、心情煩躁、呼吸短促、鼻息不順等症狀,常感到疲倦想躺下休息,四肢乏力,連說話做事都提不起精神。觸摸皮膚時,可以感覺到異常的高溫,患者會感到焦躁不安,心緒煩亂,難以平靜,甚至會畏風怕冷,這是內傷的典型表現。
李杲(東垣)指出,如果人迎脈比氣口脈更強,這表示患者遭受的是外傷;反之,如果氣口脈比人迎脈強,則表明患者是因內傷所致。外傷通常會引起寒熱交替,但內傷則會使寒熱混雜。外傷導致的畏寒,即使靠近熊熊烈火也無法改善;而內傷導致的畏寒,只需靠近暖源就能緩解。外傷的患者會對所有風寒產生反應,而內傷的患者只對微風有所反應。外傷的症狀會在鼻子上反映,所以鼻子的通氣會受阻且氣息變得粗重;而內傷的症狀會在嘴上反映,患者會感到食之無味且腹部不適,這些在外傷患者身上不會出現。外傷患者體內的邪氣過剩,他們的聲音洪亮,治療應先輕後重;而內傷患者元氣不足,他們的聲音微弱,治療應先重後輕。
外傷患者的背部比手掌熱,而內傷患者的掌心比手背熱。如果內傷的症狀較多,表示內傷較嚴重而外感較輕,治療應以滋補調養為主;如果外感的症狀較多,表示外感較嚴重而內傷較輕,治療應以疏散邪氣為先。
總的來說,對於內傷,如果傷害程度輕微,只需減少一兩口的食量,所傷的食物就能自行消化,這是一個好方法;如果傷害較重,則需用藥物來消除;如果傷害極其嚴重,則需用藥物來清除。
對於飲食所造成的傷害,如果傷害嚴重,應通過按摩腹部來幫助消化,以調和脾胃;如果傷害輕微,則應使用消導的方法,並輔以溫養。對於勞累導致的傷害,確實是因為元氣不足。要治療兩類熱症,必須以人參、白朮、黃耆、甘草為主要成分,以柴胡、升麻、地骨皮、麥門冬、枳實、桔梗、白芍、黃芩、黃連、黃柏等為輔助成分進行治療。根據患者體質的強弱,以及當時的季節變化,加入相應的藥材,以確保療效。
希望以上信息對您有所幫助!
4. 內傷論
夫脾胃虛者,因飲食勞倦,心火亢甚而乘其土位,其次肺氣受邪,須用黃耆最多,人參、甘草次之。脾胃一虛,肺氣先絕,故用黃耆益皮毛而閉腠理,不令自汗;上喘氣短,損真元氣,人參以補之。心火乘脾,炙甘草用甘溫以瀉火熱而補脾胃中元氣。若脾胃急痛並大虛,腹中急縮者,宜多用之。
《經》云:急者,緩之。白朮苦、甘、溫,除胃中熱,利腰臍血。胃中清氣在下,必加升麻、柴胡以引之,引黃耆、甘草甘溫之氣味上升,能補胃氣之散解而實其表也,又緩帶脈之縮急;二味苦平之薄者,陰中之陽,引清氣上升也。氣亂於胸中為清濁相干,用去白陳皮以理之,又能助陽氣上升,以散滯氣,助諸甘辛為用也。嗌乾者加乾葛。
脾胃氣虛不能升浮,為陰火傷其生髮之氣,榮血大虧,榮氣不營,陰火熾盛,是血中伏火日漸煎熬,血氣日減。心包與心主血,血減則心少養,致使心亂而煩,病名曰悅。悅者,心惑而煩悶不安也,故加辛甘微溫之劑生陽氣,陽生則陰長。或曰:甘溫何能生血?曰:仲景之法,血虛以人參補之,陽旺則能生陰血。
更以當歸和之,少加黃柏以救腎水,能瀉陰中之伏火。如熱猶不止,少加生地黃補腎水,水旺而心火自降。如氣浮心亂,以硃砂安神丸鎮固之,則愈。(方見驚悸。)
補中益氣湯(主方),治中氣不足,飲食勞倦,清氣下陷,以致脾胃虛弱,發熱頭痛,四肢倦怠,心煩,肌瘦,日漸羸弱。此藥能升元氣,退虛熱,補脾胃,生氣血。
嫩黃耆(蜜水炒),人參,白朮(去油蘆微炒),當歸身(酒洗),陳皮,柴胡,升麻,甘草(炙)
上銼,生薑、棗子,水煎溫服。
《內經》曰:胃為水穀之海。又云:腸胃為之無物不包,無物不入,寒熱溫涼皆有之,其為病也不一,故隨時症,補中益氣湯中權立四時。加減法於後。
以手捫之而肌表熱者,表熱也。只服主方一二服,得微汗則已。非正發汗,乃陰陽氣和,自然汗出也。
若更煩亂,如腹中或周身有刺痛,皆血澀不足,加當歸一錢。
如精神短少,加人參五分,五味子二十個。
頭痛,加蔓荊子三分,痛甚,加川芎五分;頂痛、腦痛,加藁本五分,細辛三分。諸頭痛並用此四味足矣。
頭痛有痰,沉重懶倦者,乃太陰痰厥頭痛,加半夏五分,生薑三分。
耳鳴目黃,頰頦腫,頸、肩、臑、肘、臂外後廉痛,面赤,脈洪大者,以羌活一錢,防風、藁本各七分,甘草五分通其經血,加黃芩、黃連各三分消其腫;人參五分,黃耆七分,益元氣而瀉火邪,另作一服與之。
嗌痛頦腫,脈洪大,面赤者,加黃芩、甘草各三分,桔梗七分。
口乾、嗌乾者,加葛根五分,升引胃氣上行以潤之。
白話文:
內傷論
脾胃虛弱的人,由於飲食過度或勞累,心火旺盛而侵犯脾土,其次是肺氣受邪。治療時,黃耆用量最多,人參、甘草次之。脾胃虛弱,肺氣就會先衰竭,所以用黃耆來益氣固表,防止自汗;上氣喘促,損傷真元之氣,則用人參來補益。心火犯脾,用炙甘草的甘溫之性來瀉火熱,同時補益脾胃元氣。如果脾胃劇痛且非常虛弱,腹部劇烈收縮,則應增加炙甘草的用量。
經典醫籍記載:「急症,宜緩治」。白朮苦甘溫,能清除胃中熱邪,通利腰臍部位的瘀血。胃中清氣下陷,則需加入升麻、柴胡來引導上升,引導黃耆、甘草甘溫的藥性上升,能補益胃氣,使其散解而充實於肌表,又能緩解帶脈的攣縮;升麻、柴胡味苦性平,屬陰中之陽,能引導清氣上升。胸中氣機紊亂,清濁相混,則需加入去白陳皮來調理,又能幫助陽氣上升,散除滯氣,輔助其他甘辛藥物的療效。咽喉乾燥者,則加入葛根。
脾胃氣虛不能上升,是因為陰火損傷了生髮之氣,導致營血大虧,營氣不能滋養,陰火熾盛,如同血中潛伏的火邪日漸煎熬,血氣日漸減少。心包與心臟主血,血虛則心臟失養,導致心神不安而煩躁,此病名為「悅」。「悅」指的是心神迷惑,煩悶不安,所以要加入辛甘微溫的藥物以生發陽氣,陽氣生則陰氣長。有人會問:甘溫之品怎麼能生血?答曰:張仲景的醫方,血虛用人參補益,陽氣旺盛就能生髮陰血。
再用當歸調和,少加黃柏以滋補腎水,能瀉去陰中伏火。如果熱邪仍未消除,則少加生地黃補益腎水,腎水充足,心火自然下降。如果氣盛浮動,心神不安,則用硃砂安神丸鎮靜安神,則可痊癒。(方劑詳見驚悸篇)
補中益氣湯(主方),治療中氣不足,飲食勞倦,清氣下陷,導致脾胃虛弱,發熱頭痛,四肢倦怠,心煩,肌肉消瘦,日漸衰弱。此方能升舉元氣,退除虛熱,補益脾胃,生髮氣血。
藥物組成:蜜水炒嫩黃耆、人參、去油蘆微炒白朮、酒洗當歸身、陳皮、柴胡、升麻、炙甘草。
用法:上藥共研細末,加生薑、大棗,水煎溫服。
《內經》說:胃是水谷之海。又說:腸胃包容萬物,寒熱溫涼之邪皆可入於腸胃,所致疾病也各不相同,所以應根據當時的症狀施治。補中益氣湯是四時皆可使用的方劑。加減法詳見後文。
用手觸摸肌表感覺發熱者,為表熱。只需服用主方一至二劑,微微出汗即可。這不是正發汗,而是陰陽氣和,自然汗出。
如果煩躁不安加劇,或者腹部或全身有刺痛感,都是血虛瘀阻,應加當歸一錢。
如果精神萎靡,應加人參五分,五味子二十粒。
頭痛,加蔓荊子三分,疼痛劇烈,加川芎五分;頂痛、頭痛,加藁本五分,細辛三分;各種頭痛都可用這四味藥。
頭痛兼有痰飲,感覺沉重懶倦者,是太陰痰厥頭痛,加半夏五分,生薑三分。
耳鳴目黃,面頰頷部腫脹,頸肩臂肘外側後緣疼痛,面紅,脈洪大者,用羌活一錢,防風、藁本各七分,甘草五分以通利經絡血脈,加黃芩、黃連各三分以消腫;人參五分,黃耆七分,益氣瀉火邪,另煎一劑服用。
咽喉疼痛,頷部腫脹,脈洪大,面紅者,加黃芩、甘草各三分,桔梗七分。
口乾、咽喉乾燥者,加葛根五分,以升提胃氣上行而滋潤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