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廷賢

《濟世全書》~ 坎集 卷二 (2)

回本書目錄

坎集 卷二 (2)

1. 內傷論

如夏月咳嗽者,加五味子二十五個,麥門冬去心,五分。

如冬月咳嗽,加不去根節麻黃五分,如秋涼亦如。

如春月天溫,只加佛耳草、款冬花各五分。

若久病痰嗽,肺中伏火,去人參以防痰嗽增益耳。

食不下,乃胸中、胃上有寒,或氣澀滯,加青皮、木香各三分,陳皮五分,此三味為定法。

如冬月,加益智仁、草豆蔻仁各五分。

如夏月,加少黃芩、黃連,更加檳榔、草豆蔻、砂仁、白豆蔻各五分。

春初猶寒,少加辛熱之劑,以春氣之不足為風之始,益智仁、草豆蔻可也。

如心下痞、奢悶者,加芍藥、黃連各一錢。

如痞,腹脹,加枳實、木香、砂仁各三分,厚朴七分。如寒,少加乾薑或中桂。

心下痞,覺中寒,加附子、黃連各一錢。不能食而心下痞,加生薑、陳皮各一錢;能食而心下痞,加黃連五分,枳實三分。脈緩,有痰而痞,加半夏、黃連各一錢;脈弦,四肢滿,便難而心下痞,加黃連五分,柴胡七分,甘草三分。

腹中痛者,加白芍五分,甘草三分。如惡寒覺冷痛,加中桂五分。

如夏月腹中痛,不惡寒、不惡熱者,加黃芩、甘草各五分,芍藥一錢,以治時熱也。

如腹痛在寒涼時,加半夏、益智仁、草豆蔻之類。

如腹中痛,惡寒而脈弦者,是木來剋土也,小建中湯主之,蓋芍藥味酸,於土中瀉火為君;如脈沉細,腹中痛,是水來侮土,以理中湯主之,乾薑辛熱,於土中瀉水以為主也;如脈緩,體重節痛,腹脹自利,水穀不化,是濕勝,以平胃散主之,蒼朮苦辛溫,瀉濕為主也。

脅下痛或脅下滿急,俱加柴胡五分,甘草三分。

臍下痛,加熟地黃五分,如不已者,乃大寒也,加桂。

治虛勞發熱,去升麻,加半夏、茯苓、黃芩、地骨皮、五味子。嗽不止,加百合、款冬花。

陰虛火動,加黃柏、知母。

治飲酒人元氣虛弱,無力,飲食減少,面紅如妝,加半夏、乾葛、白芍、神麯、麥芽、枳殼。

小便閉,加麥門冬。大便閉,加桃仁、紅花、火麻仁。

治元氣虛弱,腰痛,加黃柏、知母、牛膝、白芍。

夫人勞倦則損氣,氣衰則火旺,火旺則乘其脾土,故倦怠而熱,此元氣傷也,益氣湯主之。

升陽順氣湯,治因飲食不節,勞役所傷,腹脅滿悶,短氣,遇春則口淡無味,遇夏雖熱,猶有惡寒,飢則常如飽,不喜食冷物。

黃耆(蜜水炒,二兩),半夏(湯泡,三分),草豆蔻(二錢),甘草(炙,五分),神麯(炒,一分半),升麻,柴胡,當歸身,陳皮(各一錢),黃柏(酒炒,五分),人參(三分)

生薑三片,水煎服。

按上方,脾胃不足之證,須用柴胡、升麻苦平味之薄者,陰中之陽引脾胃中清氣行於陽道及諸經,生髮於陰陽之氣以滋春氣之和也。又引黃耆、人參、甘草甘溫之氣味上行,充實腠理,使陽氣得衛外而為用也。凡治脾胃之藥,多以升陽補氣名之者,此也。

白話文:

如果夏天咳嗽,就加入五味子二十五個,麥門冬去掉中心,五分。

如果是冬天咳嗽,就加入不去根節的麻黃五分,秋天涼爽的時候也一樣。

如果是春天天氣溫和,就只加入佛耳草、款冬花各五分。

如果久病咳嗽有痰,肺中有潛伏的火氣,就要去掉人參,以免痰嗽加重。

如果吃不下飯,是因為胸部、胃部有寒氣,或是氣機運行不順暢,就要加入青皮、木香各三分,陳皮五分,這三味藥是固定的用法。

如果是冬天,就加入益智仁、草豆蔻仁各五分。

如果是夏天,就加入少量的黃芩、黃連,再加入檳榔、草豆蔻、砂仁、白豆蔻各五分。

初春仍然寒冷,可以稍微加入一些辛熱的藥,因為春天的陽氣不足,是風邪開始出現的時候,可以加入益智仁、草豆蔻。

如果心下感到痞塞、悶脹,就加入芍藥、黃連各一錢。

如果痞塞,腹脹,就加入枳實、木香、砂仁各三分,厚朴七分。如果感到寒冷,就稍微加入乾薑或是肉桂。

心下痞塞,感覺是體內寒冷造成的,就加入附子、黃連各一錢。不能吃東西,而且心下痞塞,就加入生薑、陳皮各一錢;如果能吃東西但心下痞塞,就加入黃連五分,枳實三分。脈象遲緩,有痰而且痞塞,就加入半夏、黃連各一錢;脈象弦緊,四肢感到脹滿,大便困難而且心下痞塞,就加入黃連五分,柴胡七分,甘草三分。

腹部疼痛,就加入白芍五分,甘草三分。如果怕冷而且感覺冷痛,就加入肉桂五分。

如果是夏天腹痛,不覺得怕冷也不覺得怕熱,就加入黃芩、甘草各五分,芍藥一錢,用來治療當時的熱邪。

如果腹痛發生在寒冷的天氣,就加入半夏、益智仁、草豆蔻之類的藥。

如果腹痛,怕冷而且脈象弦緊,這是肝木來剋脾土,可以用小建中湯來治療,因為芍藥味酸,可以在脾土中瀉掉過旺的火氣作為主要藥物;如果脈象沉細,腹痛,這是腎水來侵犯脾土,可以用理中湯來治療,乾薑辛熱,可以在脾土中瀉掉過多的水濕作為主要藥物;如果脈象遲緩,身體沉重,關節疼痛,腹脹,大便稀溏,食物不能消化,這是濕氣太盛,可以用平胃散來治療,蒼朮苦辛溫,瀉濕是主要的功效。

脅肋下疼痛或是脅肋下脹滿,都加入柴胡五分,甘草三分。

肚臍下面疼痛,就加入熟地黃五分,如果沒有好轉,就是寒氣太盛,要加入肉桂。

治療虛勞發熱,去掉升麻,加入半夏、茯苓、黃芩、地骨皮、五味子。如果咳嗽不止,就加入百合、款冬花。

如果是陰虛火旺,就加入黃柏、知母。

治療飲酒的人元氣虛弱,沒有力氣,食量減少,臉色紅潤像化了妝一樣,就加入半夏、葛根、白芍、神麯、麥芽、枳殼。

小便不通暢,就加入麥門冬。大便不通暢,就加入桃仁、紅花、火麻仁。

治療元氣虛弱,腰痛,就加入黃柏、知母、牛膝、白芍。

人過度勞累就會損傷氣,氣衰弱就會導致火旺,火旺就會侵犯脾土,所以會感到疲倦而且發熱,這是元氣受損,可以用益氣湯來治療。

升陽順氣湯,治療因為飲食不節制,過度勞累所造成的腹部和脅肋脹悶,呼吸短促,遇到春天就覺得嘴裡沒味道,遇到夏天雖然天氣熱,還是會怕冷,肚子餓的時候常常覺得飽,不喜歡吃冷的食物。

黃耆(用蜂蜜水炒過,二兩),半夏(用開水泡過,三分),草豆蔻(二錢),甘草(炙烤過,五分),神麯(炒過,一分半),升麻,柴胡,當歸身,陳皮(各一錢),黃柏(用酒炒過,五分),人參(三分)。

加入生薑三片,用水煎服。

按照上面的方子,脾胃虛弱的病症,必須使用柴胡、升麻這些味苦平和的藥物,引導脾胃中的清氣往上走,到達陽氣運行的通道和各條經脈,使陰陽之氣得以生發,來滋養春天的和煦之氣。另外還要引導黃耆、人參、甘草這些味甘溫的藥物往上走,充實身體的腠理,使陽氣能夠抵禦外邪而發揮作用。凡是治療脾胃的藥,大多用升陽補氣來命名,原因就在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