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廷賢

《濟世全書》~ 兌集 卷八 (34)

回本書目錄

兌集 卷八 (34)

1. 通治

靈砂丹,治上盛下虛,痰涎壅塞。此藥最能鎮墜,升降陰陽,安和五臟,扶助元氣,保壽之仙方也。

水銀(一斤),硫黃(四兩)

用新鐵銚先炒成青砂頭有煙,即以醋灑之,候研細入水火鼎,醋調赤石脂封口,鐵線扎縛曬乾,鹽泥固濟,用炭二十斤煅。如鼎裂,筆蘸赤石脂頻抹,火盡為度,經宿取出研為末,糯米糊為丸,梧子大或麻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棗湯、米湯、人參湯任下。

一虛勞喘嗽,生薑、烏梅、紫蘇梗煎湯下。

一盜汗,小便多,煅牡蠣入鹽煎湯下。

一疝氣偏墜,水腎腫痛,炒茴香入酒煎湯下。

一痎瘧不止,桃、柳枝煎湯下。

一胸滿腹痛、腰痛,莪朮煎湯下。

一嘔逆翻胃,丁香、木香煎湯下。

一白濁遺精,白茯苓湯下。

一中風,痰厥面青,木香湯灌下。

一走注,風濕遍身痛,嚼蔥白酒下。

一腳痛,木瓜湯下。

一腸胃諸蟲,烏梅湯下。

一氣湍,陳皮、生薑湯下。

一吐逆,生薑、陳皮湯下。

一婦人血氣痛,玄胡索、五靈脂,酒醋各半煎湯下。

一小兒慢驚,沉困,胃虛,神脫,人參、丁香湯下。

一虛人夢多驚魘,怔忡健忘,本方四兩加人參一錢,酸棗仁二錢,棗肉為丸,棗湯下。

一元氣虛弱,風痰壅塞,或嘔,以青州白丸子加靈砂各分,薑汁打黍米糊為丸,人參湯下。忌諸羊血、綠豆粉。

十仙奪命丹,治梅核氣,鼓脹氣塊,冷心痛,經脈不通,食積,氣積,冷積諸症。

三稜,莪朮,木香,沉香,丁香,川芎,沒藥,葶藶,皂角,巴豆(槌去油)

上十味,各等分,為細末,棗肉丸,如櫻桃大,每一丸,空心涼水送下。

神仙太乙膏,治男、婦、小兒諸病。養元氣,和脾胃,清火退熱,化痰理嗽,定喘收汗,止嘔住瀉,消積化痞,觸服除腫,利盡清便,開鬱順氣,寬胸快膈,寧心定智,安神鎮驚,小兒驚、疳、癖、積,百病如神。一方,加混元衣,即紫河車焙乾,二錢,白梅花三錢,天竺黃一錢,名混元丹尤妙。

辰砂(一兩,甘草一兩水煮半日,去甘草),滑石(六兩,用牡丹皮五兩煎水,去丹皮,煮水乾為度),香附(一兩,蜜水煮過),甘松(四錢),粉草(一兩,半生半煨),莪朮(煨,三錢),縮砂(去皮,三錢),益智(去殼,六錢),人參(一錢),山藥(二錢半,薑汁炒),黃耆(一錢),白茯苓(去皮,二錢半),白茯神(去皮木,二分半),遠志(甘草水泡去心,一錢半),桔梗(去蘆,一錢),木香(一錢),麝香(三分),牛黃(三分),金箔(三帖)

共為細末,煉蜜為丸,如龍眼大,量兒大小,加減丸數用之。

中風痰厥,不省人事,薑湯研化下。傷寒夾驚發熱,薑、蔥湯研下,宜發汗。

停食嘔吐,大便酸臭,腹脹,薑湯下。霍亂吐瀉,紫蘇、木瓜湯下。

白話文:

[通治]

靈砂丹,主治上焦實熱下焦虛寒,痰涎阻塞的症狀。此藥方能有效地鎮降上焦之火,升舉下焦之陽,使陰陽平衡,調和五臟,增強元氣,是延年益壽的仙方。

配方:水銀一斤,硫磺四兩。

製法:用新的鐵銚先將水銀和硫磺炒至出現青色的砂狀並冒煙,立即用醋噴灑,研磨成細粉後放入水火鼎中,用醋調和赤石脂封好鼎口,用鐵線紮緊曬乾,再用鹽泥封固,用二十斤炭火煅燒。如果鼎裂開,就用筆蘸赤石脂頻頻塗抹修補,直至火盡為止。燒好後,待其冷卻一夜,取出研磨成粉末,用糯米糊做成丸藥,藥丸大小如梧桐子或麻子,每次服用二十丸,空腹服用,可用大棗湯、米湯或人參湯送服。

服用方法:

  • 虛勞咳嗽:用生薑、烏梅、紫蘇梗煎湯送服。
  • 盜汗、尿頻:加入煅燒過的牡蠣,用鹽水煎湯送服。
  • 疝氣下墜、腎水腫痛:用炒茴香配酒煎湯送服。
  • 瘧疾發作不止:用桃枝、柳枝煎湯送服。
  • 胸腹腰痛:用莪朮煎湯送服。
  • 嘔吐反胃:用丁香、木香煎湯送服。
  • 白濁遺精:用白茯苓煎湯送服。
  • 中風、痰厥、面色青紫:用木香湯灌服。
  • 風濕痺痛:嚼食蔥白,用酒送服。
  • 腳痛:用木瓜湯送服。
  • 腸胃寄生蟲:用烏梅湯送服。
  • 氣逆上衝:用陳皮、生薑煎湯送服。
  • 嘔吐:用生薑、陳皮煎湯送服。
  • 婦女血氣痛:用玄胡索、五靈脂,加等量酒醋煎湯送服。
  • 小兒慢驚、嗜睡、胃虛、神志不清:用人參、丁香煎湯送服。
  • 虛弱之人多夢、驚悸、健忘:在原方基礎上加人參一錢,酸棗仁二錢,用棗肉做成丸藥,用大棗湯送服。
  • 元氣虛弱,風痰阻塞,伴有嘔吐:用青州白丸子和靈砂等量混合,用薑汁調和黍米糊做成丸藥,用人參湯送服。忌食一切羊血和綠豆粉。

十仙奪命丹,主治梅核氣、腹部脹滿、心痛、經絡不通、食積、氣積、寒積等症。

配方:三稜、莪朮、木香、沉香、丁香、川芎、沒藥、葶藶、皂角、巴豆(去油)各等份。

製法:將以上十味藥材研磨成細粉,用棗肉做成丸藥,大小如櫻桃,每次服用一丸,空腹用涼水送服。

神仙太乙膏,主治男女老少各種疾病。具有益氣、健脾胃、清熱、化痰止咳、平喘、止汗、止嘔止瀉、消積化痞、消腫、通便、理氣、寬胸、寧心安神等功效,對小兒驚癇、疳積、癖證等疾病療效尤佳。改良方中加入紫河車(焙乾,二錢)、白梅花(三錢)、天竺黃(一錢),稱為混元丹,效果更佳。

配方:辰砂一兩(先用甘草一兩水煮半日,去甘草)、滑石六兩(用牡丹皮五兩煎水,去牡丹皮,煎至水乾)、香附一兩(蜜水煮過)、甘松四錢、粉草一兩(半生半煨)、莪朮(煨,三錢)、縮砂仁(去皮,三錢)、益智仁(去殼,六錢)、人參一錢、山藥(薑汁炒,二錢半)、黃耆一錢、白茯苓(去皮,二錢半)、白茯神(去皮,二分半)、遠志(甘草水泡去心,一錢半)、桔梗(去蘆,一錢)、木香一錢、麝香三分、牛黃三分、金箔三帖。

製法: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粉,用煉蜜做成丸藥,大小如龍眼,根據年齡大小調整服藥量。

服用方法:

  • 中風痰厥,昏迷不醒:用薑湯調服。
  • 傷寒夾雜驚厥發熱:用薑蔥湯調服,以發汗為宜。
  • 食滯嘔吐,大便酸臭,腹脹:用薑湯送服。
  • 霍亂吐瀉:用紫蘇、木瓜湯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