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世全書》~ 乾集 卷一 (18)
乾集 卷一 (18)
1. 傷風
夫傷風,乃四時之失序也。或表風中在經絡中,隨往流注,以日傳變,或咳嗽黏痰,鼻塞聲重,憎寒發熱,頭痛面赤,四肢逆冷,怕寒或無汗惡寒,宜散。有汗惡風,解表而治。受病亦有不同者,且風為天地浩蕩之氣,四時八風之變,未嘗無也。
外感傷風,鼻塞聲重,左脈浮緩者是。
芎芷香蘇散
川芎(一錢),白芷(一錢),薄荷(八分),蘇葉(八分),香附(一錢),陳皮(一錢),羌活(一錢),甘草(五分),加荊芥,防風(各七分。名荊防芎蘇散)
上銼一劑,生薑三片,蔥白三根,水前熱服。有痰加半夏、茯苓;咳加杏仁、桑白皮。
消風百解散,治四時感冒,頭痛發熱,咳嗽鼻塞,聲重喘急等症。
蒼朮,荊芥,麻黃,白芷,防風,甘草,生薑
蔥白煎,熱服。如咳嗽,加烏梅,同升麻葛根湯同服。
三拗湯,治感冒風邪,寒冷鼻塞,聲重,語音不出,咳嗽痰涎,胸膈短氣喘急。
甘草(生),麻黃(不去節),杏仁(不去皮尖,各二錢)
生薑三片,水煎熱服。加荊芥、桔梗,名五拗湯。
發汗散,治傷風寒。
生綠豆(一兩,去皮),麻黃(八錢,去節)
二味為末。每服,壯者一錢半,次者一錢,無根水調服,出汗。
追風散,治傷風感冒,頭痛發熱。
古石灰,綠豆粉,鬧陽花(各等分。鬧陽花一名落羊花,即黃春蓼花,即羊躑躅花根,名搜山虎,治大風疾)
上為末,每少許吹兩鼻一二次愈。
一治傷風寒後餘毒未散,上攻頭頸,鼻塞聲重,怒氣上攻時,常有血從腦上落至口中,或出紅痰,此陽道未利作梗,非血症病也。
防風(五分),川芎(七分),辛荑(五分),薄荷(五分),羌活(三分),獨活(七分),升麻(六分),葛根(七分),白芷(四分),藁本(四分),黃芩(酒炒,八分),甘草(生用,四兩)
上銼一劑,生薑一片,水煎,食遠溫服。清陽道以通利關竅,然後可以養正也。次服:
人參養榮湯
人參(四兩),白朮(六分),白茯苓(四分),當歸(酒洗,四分),川芎(四分),白芍(七分),熟地黃(六分),麥門冬(去心,二分),五味子(六粒),黃柏(酒炒,三分),遠志(四分),陳皮(三分),甘草
上銼一劑,生薑、棗子水煎溫服。
白話文:
[感冒]
感冒,是四季運行失序的結果。可能是風邪侵入經絡,隨著血液流動,按著時間變化病情,或是咳嗽帶有黏痰,鼻子不通聲音渾厚,畏寒發燒,頭痛臉紅,四肢冰冷,畏寒或無汗怕冷,應當散寒。如果有汗但怕風,應當解表治療。得病的原因也各有不同,風邪是天地間浩大的氣流,四季中的八方風向變化,是無處不在的。
外感風邪,鼻塞聲音沉重,左側脈象浮緩的,是這種情況。
芎芷香蘇散
川芎(一錢),白芷(一錢),薄荷(八分),蘇葉(八分),香附(一錢),陳皮(一錢),羌活(一錢),甘草(五分),再加入荊芥,防風(各七分)。名為荊防芎蘇散
以上藥材配一劑,加上三片生薑,三根蔥白,用水煎煮後熱服。如果伴有痰,可加入半夏、茯苓;咳嗽則加杏仁、桑白皮。
消風百解散,治療四季感冒,頭痛發燒,咳嗽鼻塞,聲音沉重呼吸急促等症狀。
蒼朮,荊芥,麻黃,白芷,防風,甘草,生薑
加入蔥白煎煮,熱服。如果咳嗽,加烏梅,和升麻葛根湯一同服用。
三拗湯,治療感冒風邪,寒冷鼻塞,聲音沉重,說話困難,咳嗽有痰,胸悶短氣喘息急促。
甘草(生),麻黃(不去節),杏仁(不去皮尖,各二錢)
加上三片生薑,用水煎煮熱服。加入荊芥、桔梗,稱為五拗湯。
發汗散,治療風寒感冒。
生綠豆(一兩,去皮),麻黃(八錢,去節)
將兩種藥材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壯年者一錢半,其他人一錢,用無根水調服,會出汗。
追風散,治療風寒感冒,頭痛發燒。
古石灰,綠豆粉,鬧陽花(各等分。鬧陽花又名落羊花,即黃春蓼花,即羊躑躅花根,名搜山虎,治療大風疾)
以上藥材磨成粉末,每次少量吹入兩鼻,一到兩次即可痊癒。
另一種治療方法,用於風寒感冒後餘毒未散,向上攻擊頭頸部,鼻塞聲音沉重,怒氣上攻時,常有血從腦部下落到口中,或咳出紅色的痰,這是陽道不暢導致的梗阻,並非出血病。
防風(五分),川芎(七分),辛荑(五分),薄荷(五分),羌活(三分),獨活(七分),升麻(六分),葛根(七分),白芷(四分),藁本(四分),黃芩(酒炒,八分),甘草(生用,四兩)
以上藥材配一劑,加上一片生薑,用水煎煮,飯後溫服。清理陽道以通暢關竅,這樣才能養護身體。接下來服用:
人參養榮湯
人參(四兩),白朮(六分),白茯苓(四分),當歸(酒洗,四分),川芎(四分),白芍(七分),熟地黃(六分),麥門冬(去心,二分),五味子(六粒),黃柏(酒炒,三分),遠志(四分),陳皮(三分),甘草
以上藥材配一劑,加上生薑、棗子,用水煎煮溫服。
2. 中寒(附陰症)
寒者,嚴凝殺厲之氣也。人以腎為根本,惟腎則受寒,惟寒則傷腎,腎氣一虛,寒邪交作,急痛拘攣,戰掉強直,昏迷厥冷,口噤失音,此中寒也。無汗惡寒,頭疼面慘,發熱拘急,手足微冷,此感寒也。霍亂轉筋,洞泄下利,乾嘔吐逆,積飲停痰,此寒邪入腸胃也。或為疝瘕,或為腳氣痿痹,或為腰膝冷痛,或為虛勞陰痿,或小腹急痛,皆寒邪所為也。
惟腎氣不充,疏於謹護,非特霜凝冰泫之謂寒,或者炎天暑月,當風取涼,臥地受冷,使寒邪之氣自皮膚而達經絡,自經絡而入腑臟,然後諸病作。烏治法?中寒者,宜溫中禦寒,如五積散、附子理中湯之類。甚則宜蔥熨法,更灸氣海一穴,(在臍下一寸五分。關元,在臍下三寸。
)各灸五十壯。若其他所感,變症甚多,又當從各症門類而治之。
如寒中太陰者,則中脘疼痛也。宜理中湯,或藿香正氣散合理中湯同服;寒甚脈微,手足冷,附子理中湯。
如寒中少陰者,則臍腹疼痛。以五積散加吳茱萸;寒甚脈沉,手足冷,四逆湯加吳茱萸。
如寒中厥陰者,則少腹、小腹至陰疼痛。宜當歸四逆湯加吳茱萸;甚者,必倍用附子。
五積散,治感冒寒邪,頭痛身痛,項強拘急,惡寒嘔吐,或腹痛。又治傷寒發熱,頭痛惡風。無問內傷生冷,胸膈脹滿,外感風寒,濕氣客於經絡,腰膝痠痛及婦人難產,經候不調,或血滯不通並治。
當歸,川芎,白芍,蒼朮,厚朴,白茯苓,半夏,白芷,枳殼,桔梗,乾薑,官桂,麻黃,陳皮,甘草
上銼,生薑二片,棗一枚,水煎溫服。足浮腫加五加皮、大腹皮;已成風痹加羌活、獨活、防風;腰痛加牛膝、杜仲、小茴;手足攣拳加檳榔、木瓜、牛膝;咳嗽加桑白皮、杏仁;遍身疼痛加乳香、沒藥、細辛;難產加麝香、官桂;四肢濕痹加烏藥順氣散。
四逆湯,治寒中三陰,手足厥冷,小腹疼痛,脈微欲絕。四逆名者,四肢逆冷也。
大附子(生去皮臍),乾薑,甘草
當歸四逆湯,此厥陰經湯也。治感寒手足厥冷,少腹至陰疼痛,脈細欲絕者。
當歸,桂枝,白芍(酒炒),細辛,甘草(炙),通草(各二錢),大棗(三枚)
上銼,水煎服。
理中湯,治五臟中寒,口禁失音,四肢強直,兼治胃脘停痰,冷氣刺痛及治臟毒下寒泄利,腹脹,大便或黃或白,或毒黑或有清穀。
人參,白朮(去蘆炒),乾薑(炒),甘草(炙,各等分)
薑棗煎服。
若為寒氣、濕氣所幹者,加附子一兩,名附子理中湯。
若霍亂吐瀉,加青皮、陳皮,名治中湯。
若干霍亂,必腹作痛,先以鹽湯頻服,候吐出即進此藥。
若嘔吐者,於治中湯中加丁香、半夏,生薑十片。
若泄瀉,加橘皮、茯苓,名補中湯。
白話文:
中寒(附陰症)
寒冷是嚴寒凝結、殺傷之氣。人以腎為根本,腎受寒則傷腎,腎氣虛弱,寒邪入侵,就會出現急劇疼痛、肌肉痙攣、肢體震顫僵直、昏迷厥冷、口噤失聲等症狀,這就是中寒。無汗惡寒、頭痛面容慘白、發熱拘緊、手足微冷,這是感受寒邪。霍亂、轉筋、腹瀉、嘔吐、積食、痰飲,這是寒邪入侵腸胃。或者出現疝氣、腳氣、痿痹、腰膝冷痛、虛勞陰痿、小腹急痛,都是寒邪造成的。
腎氣不足,缺乏保養,不只是霜凍冰雪才算寒冷,即使是炎熱夏季,當風受涼、臥地受寒,寒邪之氣也能從皮膚侵入經絡,再從經絡侵入臟腑,然後導致各種疾病。治療方法是什麼呢?中寒者,應該溫暖身體、禦寒,例如五積散、附子理中湯等。情況嚴重者,可用蔥熨法,並灸氣海穴(在肚臍下1.5寸)、關元穴(在肚臍下3寸),各灸五十壯。其他寒邪引起的症狀變化很多,應根據不同的症狀對症治療。
如果寒邪侵犯太陰,則會有中脘(胃部)疼痛,宜用理中湯,或藿香正氣散與理中湯合用;寒邪嚴重,脈象微弱,手足冰冷,則用附子理中湯。
如果寒邪侵犯少陰,則會有臍腹疼痛,宜用五積散加吳茱萸;寒邪嚴重,脈象沉弱,手足冰冷,則用四逆湯加吳茱萸。
如果寒邪侵犯厥陰,則會有少腹、小腹至陰部疼痛,宜用當歸四逆湯加吳茱萸;病情嚴重者,必須加倍使用附子。
五積散,治療感冒寒邪引起的頭痛、身痛、項強直、惡寒、嘔吐或腹痛。也治療傷寒發熱、頭痛惡風。無論是內傷生冷、胸膈脹滿,還是外感風寒、濕邪侵犯經絡,腰膝酸痛,以及婦女難產、月經不調,或血瘀不通,均可使用。
組成:當歸、川芎、白芍、蒼朮、厚朴、白茯苓、半夏、白芷、枳殼、桔梗、乾薑、官桂、麻黃、陳皮、甘草。
用法:上藥共研細末,加生薑二片、大棗一枚,水煎溫服。足部浮腫者加五加皮、大腹皮;已成風痹者加羌活、獨活、防風;腰痛者加牛膝、杜仲、小茴香;手足攣縮者加檳榔、木瓜、牛膝;咳嗽者加桑白皮、杏仁;全身疼痛者加乳香、沒藥、細辛;難產者加麝香、官桂;四肢濕痹者加烏藥順氣散。
四逆湯,治療寒邪侵犯三陰,手足厥冷,小腹疼痛,脈象微弱將絕。四逆之名,是因為四肢逆冷。
組成:大附子(生附子去皮臍)、乾薑、甘草。
當歸四逆湯,這是厥陰經的方劑。治療感受寒邪,手足厥冷,少腹至陰部疼痛,脈象細弱將絕者。
組成:當歸、桂枝、白芍(酒炒)、細辛、炙甘草、通草(各二錢)、大棗(三枚)。
用法:水煎服。
理中湯,治療五臟中寒,口噤失聲,四肢僵直,也治療胃脘停痰,冷氣刺痛,以及治療臟腑毒邪引起的下寒泄瀉、腹脹,大便色黃或白,或黑或清稀如水。
組成:人參、白朮(去蘆炒)、乾薑(炒)、炙甘草(各等分)。
用法:加薑棗水煎服。
若為寒氣、濕氣所致,加附子一兩,名附子理中湯。
若霍亂嘔吐瀉痢,加青皮、陳皮,名治中湯。
若霍亂,必腹痛,先用鹽湯頻服,待嘔吐物吐出後再服用此藥。
若嘔吐,在治中湯中加丁香、半夏,生薑十片。
若瀉痢,加橘皮、茯苓,名補中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