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世全書》~ 離集 卷六 (12)
離集 卷六 (12)
1. 暮臥咒
暮臥以手撫心上,咒曰:天靈至榮願得長生,五龍君侯願得安寧。男一七遍,女二七遍,長生不病。
白話文:
在晚上睡覺時,用手輕撫胸口,並默唸:「希望能夠得天之靈氣,得到健康長壽,願五方龍神庇佑,得到平安康寧。」男性應重複這句話七次,女性則重複十四次,這樣可以祈求長壽且身體無病痛。
2. 婦人科
脈訣,女子尺中須要盛,浮細沉遲是虛證,忽然診得寸口盈,六部無邪身有孕。
女人尺脈常盛而右手脈大,皆其常也。若腎脈微澀,或浮或滑而斷絕不勻,或肝脈沉而急,皆經閉不調之候也。
白話文:
【婦產科】
在脈診上,女子的尺脈(手腕內側的脈搏)應該是強健的,如果脈象浮細或是沉遲,這通常代表身體有虛弱的情況。然而,若突然發現寸口脈(手腕靠近拇指側的脈搏)充盈,且六脈(雙手的寸、關、尺三脈)均無異常,這往往表示該女子懷孕了。
一般來說,女性的尺脈和右手脈比較強壯,這是正常的現象。但如果腎脈(反應腎臟功能的脈象)呈現微澀,或時浮時滑,脈象斷續不均,或肝脈(反應肝臟功能的脈象)沉緊,這些都可能是月經閉塞、生理週期失調的徵兆。
3. 調經
論曰:經者,常候也。謂候其一身之陰陽,愆伏知其安危,故每月一至,太過不及皆為不調。陽太過則先期而至,陰不及則後時而來,其有乍多乍少,斷絕不行,崩漏不止,皆有陰陽衰盛所致。蓋先期而至者,血熱也。有因脾經血燥,加味逍遙散;有因脾經鬱火,歸脾湯;有因肝經怒火,加味小柴胡湯;有因血分有熱,加味四物湯;有因勞役動,補中益氣湯。後期而至者,血虛也。
有因脾經血虛,人參養榮湯;有因肝經血少,六味地黃丸;有因氣虛血弱,八珍湯。蓋血生於脾土,故云脾統血。凡血病,當用甘苦之劑,以助陽氣而生陰血也。
大抵經病趲前為熱,退後為虛;血滯宜行,血枯宜補;常時與經前作痛為血積,經後作痛為血虛;晡時發熱為血虛有積,經行發熱為血虛有熱;此大法也。
經行不調或紫或黑論,丹溪曰:經水者,陰血也。陰必從陽,故其色紅,稟火色也。血為氣之配,氣熱則熱,氣升則升,氣降則降,氣凝則凝,氣滯則滯,氣清則清,氣濁則濁。上應於月,其行有常,名之月經,為氣之配,因氣而行。成塊者,氣之凝也;將行而痛者,氣之滯也;來後作痛者,氣血俱虛也;色淡者,亦虛也,而有水混之也;錯經妄行者,氣之亂也;紫者,氣之熱也;黑者,熱甚也。今人但見其紫者,黑者,作痛者,成塊者,率指為風冷乘之而行溫熱之劑,禍不旋踵矣。
良由《病原論》月水之病,皆曰風冷乘之,宜相習而成俗也。或曰黑者,北方水之色也,紫者,黑之漸也,非冷而何?予曰,經云亢則害,承乃制。熱甚者,必兼水化,所以熱則紫,甚則黑也。況婦人性執而鄙,嗜欲加倍,臟腑厥陽之火無日不起,非熱而何?若曰風冷,必須外得,設或有之,吾恐一百而一二也。
婦人氣血不足,用八珍湯;中氣不足,用補中益氣湯;脾氣不足,用六君子湯;脾氣鬱結,用歸脾湯;手足發熱,用六味丸;凡臟虛寒,手足逆冷,用八味丸。
四物湯(主方),治血虛,或因失血或因克伐,或因瘡毒潰後,以致晡熱內熱,煩躁不安。若脾虛不能生血者,宜四君加當歸、白朮炒,以補脾土,其血自生。若血虛發熱,誤服寒涼克伐之劑,以致發熱作渴,目紅面赤,脈洪大而虛,此血脫煩躁,急用當歸補血湯。(方見補益。)
當歸(酒洗),川芎,白芍(酒炒),懷生地黃(酒拌碗盛,入砂鍋內蒸黑,忌鐵器。諸症用熟地黃俱用此法制)
上銼,水煎服。看病加減於後。
經水將來作痛者,血實氣滯也。或心腹連腰作痛,用生地黃,加黃連、香附、桃仁、紅花、玄胡、牡丹、莪朮、青皮。
經水過期不來作痛者,血虛有寒。加桃仁、紅花、香附、肉桂、蘇木、木通、甘草。
白話文:
調經
經期,指的是身體陰陽的正常運行規律,觀察經期的變化就能了解身體的健康狀況。因此,每月一次的月經,過多或過少都屬於經期不調。陽氣過盛則月經提前,陰氣不足則月經延後。月經量忽多忽少、斷斷續續、大量出血不止,都是陰陽失衡造成的。
月經提前是血熱所致,可能的原因及相應的方劑有:脾經血燥(加味逍遙散)、脾經鬱火(歸脾湯)、肝經怒火(加味小柴胡湯)、血分有熱(加味四物湯)、勞累過度(補中益氣湯)。
月經延後是血虛所致,可能的原因及相應的方劑有:脾經血虛(人參養榮湯)、肝經血少(六味地黃丸)、氣虛血弱(八珍湯)。因為血液的生成依靠脾土,所以脾臟統攝血液。治療血症,應使用甘、苦類藥物,以增強陽氣,從而滋生陰血。
總而言之,經期提前是熱證,延後是虛證;血瘀則需活血,血枯則需補血;經期來臨前疼痛是血瘀,經期後疼痛是血虛;傍晚發熱是血虛兼血瘀,經期發熱是血虛兼血熱;這些都是重要的原則。
月經顏色或紫或黑,丹溪先生說:經血是陰血,陰血依賴陽氣而存在,所以正常經血顏色為紅色,這是因為它稟承了火的顏色。血液是氣的物質基礎,氣熱則血熱,氣升則血升,氣降則血降,氣凝則血凝,氣滯則血滯,氣清則血清,氣濁則血濁。經血與月相應,按時而來,稱為月經,是氣的物質基礎,依賴氣而運行。經血成塊是氣凝,行經前疼痛是氣滯,經後疼痛是氣血俱虛,經血顏色淡也是虛證,且伴有水樣物質,經期紊亂是氣亂,經血紫黑是氣熱,顏色更深則熱更盛。現代人看到經血紫黑、疼痛、成塊,就診斷為風寒侵襲,服用溫熱藥物,往往很快就會出現不良後果。
這是因為《病原論》中關於月經病都認為是風寒侵襲所致,久而久之就成了大家的共識。有人說,黑色是北方水的顏色,紫色是黑色的加深,所以一定是寒症。我認為,《內經》說“亢則害,承乃制”,熱盛則必定會損傷陰液,所以熱盛則經血紫黑。況且,婦女本性就比較執拗,慾望也較強,臟腑的陽氣之火每天都在旺盛燃燒,怎麼可能是寒症?如果說是風寒,就必須有外邪入侵的跡象,即使有,恐怕也只占百分之一二。
婦女氣血不足,用八珍湯;中氣不足,用補中益氣湯;脾氣不足,用六君子湯;脾氣鬱結,用歸脾湯;手足發熱,用六味地黃丸;臟腑虛寒,手足冰冷,用八味地黃丸。
四物湯(主方)治療血虛,無論是失血、損傷或瘡毒潰後所致的傍晚發熱、煩躁不安,都可以使用。如果脾虛不能生血,應該在四君子湯中加入當歸、炒白朮,以補益脾土,則血自然會生成。如果血虛發熱,誤服寒涼藥物,導致發熱口渴、眼睛紅、面紅、脈洪大而虛弱,這是血虛煩躁,應急用當歸補血湯。(方劑詳見補益篇)
方劑:當歸(酒洗)、川芎、白芍(酒炒)、熟地黃(酒拌,用碗盛裝,放入砂鍋蒸至黑色,忌用鐵器。所有用到熟地黃的處方都用此法炮製)
以上藥材切碎,水煎服。具體用藥需根據病情增減。
經期將至疼痛,是血瘀氣滯。如果心腹及腰部疼痛,可用生地黃,再加黃連、香附、桃仁、紅花、玄胡、牡丹皮、莪朮、青皮。
經期延後且伴有疼痛,是血虛兼寒證。需加入桃仁、紅花、香附、肉桂、蘇木、木通、甘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