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世全書》~ 離集 卷六 (11)
離集 卷六 (11)
1. 怔忡,驚悸
又治飲酒行事,酒熱瘀心經,致成黃疸,茵陳煎湯調下,日三服。
又治心虛,遺精白濁。
又治虛勞,心氣不平,小便膩濁。
驚悸,健忘,怔忡,失志不寐,心風,皆是膽涎沃心,以致心氣不足。若用涼劑太過則心火愈微,痰涎愈盛而病益深,宜理痰氣。
一婦人驚悸,怔忡,無寐,自汗盜汗,飲食不甘,怠惰嗜臥,用歸脾湯而愈。(方見健忘。)
定志丸,治心氣不足,恍惚怔忡,驚悸健忘。
遠志(甘草水泡,去心),石菖蒲(各二兩),人參(一兩),白茯神(去皮木,三兩)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子大,硃砂為衣,每服二十丸,米湯下。
白話文:
另外,如果因為喝酒後從事活動,導致酒的熱性使心經氣血瘀滯,造成黃疸,可以用茵陳煎湯服用,一天三次。
另外,治療心氣虛弱導致的遺精和白濁。
另外,治療虛勞、心氣不順、小便混濁。
驚悸、健忘、怔忡、精神恍惚、失眠、心風等症狀,都是因為膽的痰涎積存在心臟,導致心氣不足。如果過度使用寒涼藥物,反而會使心火更加衰弱,痰涎更多,病情加重,應該要調理痰氣。
一位婦人出現驚悸、怔忡、失眠、自汗盜汗、食慾不佳、疲倦嗜睡等症狀,服用歸脾湯後痊癒。(藥方見健忘篇。)
定志丸,可以治療心氣不足、精神恍惚、怔忡、驚悸健忘等症狀。
藥材:遠志(用甘草水浸泡後去心)、石菖蒲(各二兩),人參(一兩),白茯神(去皮木,三兩)。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用煉製過的蜂蜜做成藥丸,像梧桐子大小,外層裹上朱砂。每次服用二十丸,用米湯送服。
2. 不寐
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立傷骨,久行傷筋,久坐傷肉。大抵人之形氣時靜時動,其機運而不滯。久於動靜,未免有傷也。睡不厭⿰⺩熒,覺不厭舒。⿰⺩熒者,曲膝卷腹,以左右肋側臥,修養家所謂獅子眠是也。如此則氣海深溝,丹田常暖,腎水易生,益人弘多。舒體而臥則氣直而寡蓄,神散而不潛,故臥惟覺時可舒體耳。
凡睡常習閉口而睡為佳,口開即失真氣,且邪從口入。凡睡而張口者,牙齒無不早落,可以驗之。
安神復睡湯(主方)
當歸身(酒洗),川芎,白芍(酒炒),懷生地黃(酒洗),益智仁,酸棗仁(炒),山藥,圓眼肉,遠志(甘草水泡,去心),麥門冬(去心),甘草
上銼,燈心水煎溫服。
養心湯,勤政勞心,痰多少睡,心神不足。
人參,麥門冬(去心),黃連(姜炒),白茯苓(去皮),白茯神(去皮木),當歸(酒洗),白芍(酒炒),遠志(甘草水泡,去心),柏子仁,酸棗仁(炒),陳皮,甘草
上銼,蓮肉四個去心,水煎溫服。
人參湯,治膽虛常多畏恐,不能獨臥,如人捕狀,頭目不清。
人參,枳殼(去穰),五味子,桂心,甘菊花,白茯神,枸杞子(各三分),山茱萸(去核,三分),柏子仁,熟地黃(各一錢)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溫酒調服。
酸棗仁湯,治多睡及不睡。
酸棗仁(和皮微炒),人參,白茯苓(去皮,各等分)
上銼,水煎服。如不要睡即熱服,如要睡即冷服。
治心下怔忡,眠倒即大聲打鼾,睡即醒不寐。用羚羊角、烏犀角各用水磨濃汁,入所用湯藥內服之。蓋打鼾睡者,心肺之火也。
白話文:
[失眠]
長期過度使用眼睛會傷害血液,長時間躺臥會損耗元氣,長時間站立會傷害骨骼,長時間行走會損傷筋絡,長時間坐著會傷害肌肉。基本上,人的身體狀態應在靜態與動態之間平衡,保持機能的流暢運轉,避免過度的靜止或運動以免造成傷害。睡眠時最適合側臥蜷膝,醒來時宜舒展身體。側臥蜷膝指的是彎曲雙膝,捲縮腹部,以左或右側肋部為支撐側躺,這在養生學中稱為「獅子眠」。這樣做能使丹田溫暖,氣海充盈,促進腎臟功能,對人體極有益處。若平躺則氣息不易積蓄,精神容易散漫,因此平躺只適宜於醒來時。
通常建議閉口睡眠,因為張口會導致真氣流失,且外邪可能由此侵入。張口睡眠的人,往往牙齒會較早脫落,這點可作為參考。
安神復睡湯(主要治療方)
當歸身(酒洗)、川芎、白芍(酒炒)、懷生地黃(酒洗)、益智仁、酸棗仁(炒)、山藥、圓眼肉、遠志(甘草水泡,去心)、麥門冬(去心)、甘草
以上藥材切碎,加入燈心水煎煮後溫服。
養心湯,適用於因過度勞心或有痰濕導致睡眠不足,心神不寧。
人參、麥門冬(去心)、黃連(姜炒)、白茯苓(去皮)、白茯神(去皮木)、當歸(酒洗)、白芍(酒炒)、遠志(甘草水泡,去心)、柏子仁、酸棗仁(炒)、陳皮、甘草
以上藥材切碎,搭配四個蓮子肉(去心)煎煮後溫服。
人參湯,用於治療膽虛引起的經常性恐懼,無法單獨入睡,頭腦不清醒。
人參、枳殼(去穰)、五味子、桂心、甘菊花、白茯神、枸杞子(各三分)、山茱萸(去核,三分)、柏子仁、熟地黃(各一錢)
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兩錢,以溫酒調服。
酸棗仁湯,用於治療過度睡眠或失眠。
酸棗仁(和皮微炒)、人參、白茯苓(去皮,各等分)
以上藥材切碎,加水煎煮後服用。如果想抑制睡意則熱服,如果想助眠則冷服。
治療心悸不安,躺下時會打呼,睡著後卻清醒難眠。可用羚羊角、烏犀角各取濃厚的研磨汁液,加入上述湯藥中一同服用。打呼通常是心肺火旺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