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廷賢

《濟世全書》~ 震集 卷四 (2)

回本書目錄

震集 卷四 (2)

1. 脈法

黃耆(蜜水炒),人參,白朮(去油蘆,炒),白茯苓(去皮),當歸身(酒洗),川芎,白芍(酒炒),熟地黃,肉桂,甘草(炙)

上銼,薑棗煎服。相火旺,加酒炒黃柏、知母;下焦虛寒,加大附子、(麵裹煨,去皮臍,童便浸,焙乾。)肉桂。

按上方,治諸病屬氣血兩虛而挾寒者宜之。

補中益氣湯,治中氣不足,肢體倦怠,口乾發熱,或飲食無味,勞倦身熱,脈洪大而虛;或頭痛,惡寒,自汗,或氣高而喘,身熱而煩;或脈微細軟弱,自汗,體倦少食,或中氣虛弱而不能攝血,或飲食勞倦而患瘧痢,或瘧痢因脾胃虛而不能愈;或元氣虛弱,感冒風寒不勝發表,宜用此代之;或入房而後感冒,或感冒而後入房,亦用此湯急加附子;或瀉痢腹痛,急用附子理中湯。

嫩黃耆(蜜水炒,一錢半),楝參(一錢),甘草(炙,一錢),陳皮(二錢),白朮(去蘆微炒,一錢),當歸身(酒洗,二錢),柴胡(五分),升麻(五分,此兩味能升提陽氣下陷,柴胡能使胃中之清氣左旋而上達;升麻能使胃中之清氣從右而上遷。)

上銼作一劑,生薑三片,棗一枚,水煎熱服。少加酒炒黃柏以救腎水,瀉陰中之伏火也,紅花三分,入心養血。若元陽虛寒,加大附子、(麵裹煨,去皮臍,或三分,重則五分。)肉桂五分;若陰虛火動,加黃柏、知母(俱酒炒。

)各五分;若口乾作渴,加麥門冬、天花粉;若自汗盜汗,加麻黃根、浮小麥、酸棗仁炒;若五心煩熱,加生地黃、麥門冬;若痰盛,加半夏、貝母;若咳嗽盛,加五味子、天門冬;若夜臥不寐,加酸棗仁炒;心下怔忡,恍惚,加遠志肉、麥門冬、白茯神;

按上方,治諸病屬內傷元氣者宜之。

獨參湯,治元氣虛弱,惡寒發熱,或作渴煩躁,痰喘氣促,或氣虛卒中,不語口噤,或痰涎上湧,手足逆冷,或婦人難產,產後不醒,喘急等症。

好人參一兩至二兩,炮姜五錢,作一劑,水煎徐徐服。蓋人參性寒,故姜佐之,如不應,急加炮大附子,去皮臍。

按上方,治元氣虛憊者宜之。

歸脾湯,治脾經失血,少寐,發熱,盜汗,或思慮傷脾不能攝血,以致妄行,或健忘怔忡,驚悸不寐,或心脾傷痛,嗜臥少食,或憂思傷脾,血虛發熱,或肢體作痛,大便不調,或婦人經候不準,晡熱、內熱,或瘰癧流注,不能消散、潰斂。

黃耆(蜜炒),人參,白朮(炒),白茯苓(去皮),龍眼肉,當歸,遠志(甘草水泡,去心),酸棗仁(炒,各一錢),木香,甘草(炙,各五分)

上銼,薑棗煎服。加味歸脾湯,即此方加柴胡、山梔。

按上方,治思慮損傷心脾者宜之。

當歸補血湯,治男婦肌熱,燥熱,目赤面紅,煩渴引飲,晝夜不息,其脈洪大而虛,重按全無。《內經》曰:脈虛血虛,脈實血實。又曰,血虛發熱,證象白虎,惟脈之虛實為辨也。若誤服白虎必死,此病得之於飢飽勞役。

白話文:

[脈法]

第一個藥方:

黃耆(用蜜水炒過)、人參、白朮(去掉根部的蘆頭,炒過)、白茯苓(去掉外皮)、當歸身(用酒洗過)、川芎、白芍(用酒炒過)、熟地黃、肉桂、甘草(烤過)。

將以上藥材切碎,用生薑和紅棗煎煮後服用。如果體內相火(一種虛火)旺盛,就加入用酒炒過的黃柏和知母;如果下半身虛寒,就加大附子(用麵包裹後煨過,去掉皮和臍,用童子尿浸泡後焙乾)和肉桂的用量。

這個藥方適合治療因氣血兩虛且兼有寒症的各種疾病。

第二個藥方:

「補中益氣湯」:治療因中氣不足引起的四肢疲倦、口乾發熱、食慾不振、勞累後發熱、脈象洪大而虛弱;或頭痛、怕冷、自汗;或氣喘、身體發熱煩躁;或脈象微細軟弱、自汗、身體疲倦食慾不佳;或因中氣虛弱無法固攝血液;或因飲食勞累而患上瘧疾或痢疾,或因脾胃虛弱而導致瘧疾或痢疾無法痊癒;或元氣虛弱,感冒風寒時無法用發汗藥,可以用此方代替;或在行房事後感冒,或感冒後行房事,也可用此方並立即加入附子;或腹瀉腹痛,應立即使用附子理中湯。

第三個藥方:

嫩黃耆(用蜜水炒過,約5.6克)、人參(約5.6克)、甘草(烤過,約5.6克)、陳皮(約11克)、白朮(去掉蘆頭稍微炒過,約5.6克)、當歸身(用酒洗過,約11克)、柴胡(約2.8克)、升麻(約2.8克,這兩味藥能提升下陷的陽氣,柴胡能使胃中的清氣左旋而上達;升麻能使胃中的清氣從右而上移。)

將以上藥材切碎,作為一劑,加入生薑三片,紅棗一枚,用水煎煮後趁熱服用。稍微加入用酒炒過的黃柏來滋養腎水,瀉去陰中的虛火;加入紅花少許,用以養心血。如果元陽虛寒,加大附子(用麵包裹後煨過,去掉皮和臍,用量可從1.4克至2.8克不等)和肉桂(約2.8克);如果陰虛火旺,加入黃柏和知母(都用酒炒過,各約2.8克);如果口渴,加入麥門冬和天花粉;如果自汗或盜汗,加入麻黃根、浮小麥和炒過的酸棗仁;如果手足心煩熱,加入生地黃和麥門冬;如果痰多,加入半夏和貝母;如果咳嗽嚴重,加入五味子和天門冬;如果晚上失眠,加入炒過的酸棗仁;如果心悸、心神恍惚,加入遠志肉、麥門冬和白茯神。

這個藥方適合治療因內傷導致元氣虛弱的各種疾病。

第四個藥方:

「獨參湯」:治療因元氣虛弱引起的怕冷發熱,或口渴煩躁,痰多氣喘,或因氣虛而突然昏倒、不說話、口噤,或痰涎上湧、手足冰冷,或婦人難產、產後昏迷、呼吸急促等症狀。

用上等的人參約37至74克,加上炮薑約18.5克,作為一劑,用水煎煮後慢慢服用。因為人參性寒,所以用薑來輔助。如果效果不明顯,要立即加入炮製過的附子(去掉皮和臍)。

這個藥方適合治療元氣極度虛弱的情況。

第五個藥方:

「歸脾湯」:治療因脾經失血引起的少眠、發熱、盜汗,或因思慮過度損傷脾臟導致無法固攝血液、導致血液亂行,或健忘、心悸、驚恐失眠,或心脾疼痛、嗜睡少食,或因憂思損傷脾臟導致血虛發熱,或四肢疼痛、大便失調,或婦人月經不調、午後發熱、內熱,或瘰癧流注無法消散、潰爛癒合。

黃耆(用蜜炒過)、人參、白朮(炒過)、白茯苓(去掉外皮)、龍眼肉、當歸、遠志(用甘草水浸泡後去心)、酸棗仁(炒過,各約5.6克)、木香、甘草(烤過,各約2.8克)。

將以上藥材切碎,用生薑和紅棗煎煮後服用。「加味歸脾湯」就是在此方的基礎上加上柴胡和山梔。

這個藥方適合治療因思慮過度損傷心脾的情況。

第六個藥方:

「當歸補血湯」:治療男子或婦女出現肌肉發熱、乾燥發熱、眼睛發紅、面色潮紅、煩渴想喝水,白天夜晚不停,脈象洪大而虛弱,重按下去完全沒有脈象的症狀。《內經》說:「脈虛則血虛,脈實則血實。」又說:「血虛發熱,症狀像白虎湯證,只有脈的虛實可以區分。」如果誤用白虎湯一定會死。這種病是因為飢餓、飽食或勞累過度引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