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世全書》~ 離集 卷六 (20)
離集 卷六 (20)
1. 虛勞
夫人之生,以氣血為本;人之病,未有不先傷其氣血者。若室女童男積想在心,思慮過度,多致勞損,男子則神色消散,女子則月水先閉。蓋憂愁思慮則傷心而血逆竭,神色先散,月水先閉,且心病則不能養脾,故不嗜食。脾虛則金虧,故發嗽。腎水絕則木氣不榮而四肢乾枯,故多怒而發焦,筋骨痿弱。
若五臟傳遍則死,自能改易心志,用藥扶持庶可保生,切不可用青蒿、虻蟲活血行血,復損真元,宜補養氣血,調理脾胃,久則血生而虛勞之症愈矣。
茯苓補心湯,治婦女經水不調,吐血咳嗽,發熱口乾,喘急,胸膈痞悶,嘔吐痰水。
四物湯(方見調經),參蘇飲(方見咳嗽),合成一劑,薑棗煎服。
按上方,養血調氣,治痰嗽喘熱宜之。
逍遙散,治血虛勞倦,五心煩熱,肢體疼痛,頭目昏重,心忪頰赤,口燥咽乾,發熱盜汗,減食嗜臥及血熱相搏,月水不調,臍腹脹痛,寒熱如瘧,室女血弱,陰虛榮衛不和,咳嗽潮熱,肌體羸瘦,漸成骨蒸。一方,治虛勞,加陳皮、知母、貝母、地骨皮、香附童便炒,各八分,殊效。
當歸(酒洗,一錢),白芍(酒炒,八分),白朮(去蘆炒,一錢),白茯苓(八分),柴胡(三分),薄荷(三分),甘草(炙,三分)
上銼作劑,煨生薑三片,水煎溫服。五心煩熱加麥門冬、地骨皮;經閉加桃仁、紅花;腹痛加玄胡索。
按上方,治血虛脾弱,肝火咳嗽潮熱者,宜之。
六味丸,治肝脾腎精血燥熱,血虛發熱,內熱晡熱,盜汗作渴,體倦筋骨疼痛,筋脈拘攣,血虛發燥,虛熱生痰,咳嗽喘急等症。
按上方,治陰虛火動,痰嗽喘熱,盜汗,諸病宜之。
雙補寧嗽湯(杜鳳圓方),治婦人血虛脾弱,痰嗽喘熱。
當歸(酒洗),白芍(酒炒),白朮(去蘆炒),白茯苓(去皮,各兩錢),陳皮,前胡,桑白皮(各一錢),知母,貝母(各二錢半),梔子(二錢),蘇子(一錢半,炒研),杏仁(十四個),桔梗(七分),甘草(五分)
上銼,生薑三片,水煎溫服。
人參五味湯,治諸虛百損,氣血勞傷,涎喘咳膿,或嗽咯血,寒熱往來,盜汗,羸瘦困乏,一切虛損。
黃耆(蜜水炒),人參,白朮(去蘆炒),白茯苓(去皮),陳皮,當歸,熟地黃,五味子,柴胡,前胡,地骨皮,桑白皮,桔梗,枳殼,甘草
上銼,生薑煎服。煩渴加烏梅、青蒿;咳膿加知母、阿膠。
清火化痰寧嗽湯
天門冬(去心,三分),麥門冬(去心,三分),熟地黃(五分),黃柏(酒炒,五分),知母(酒炒,五分),陳皮(五分),半夏(姜炒,五分),白茯苓(去皮,五分),貝母(三分),紫菀(酒洗),款冬花,黃芩(酒炒),桔梗(各三分),甘草(二分)
白話文:
虛勞
婦女的健康,依靠氣血為根本;人生病,沒有不先傷及氣血的。如果少女或少年長期心中鬱結,思慮過度,很容易導致勞損,男子則會面色憔悴,女子則會月經先期閉止。因為憂愁思慮會傷及心臟,導致血氣逆亂枯竭,面色先憔悴,月經先閉止,而且心臟有病就無法滋養脾臟,所以不想吃東西。脾虛則肺金受損,所以咳嗽。腎水不足則肝木失養而四肢枯萎,所以容易發怒焦躁,筋骨萎弱。
如果五臟都受損到極點就會死亡,但只要能改變心態,服用藥物調養,還是可以保住性命,絕對不能用青蒿、虻蟲等活血化瘀的藥物,以免損傷元氣,應該補益氣血,調理脾胃,時間久了,血氣生髮,虛勞的症狀就會痊癒。
茯苓補心湯,用於治療婦女經水不調、吐血咳嗽、發熱口乾、呼吸急促、胸膈痞悶、嘔吐痰水的症狀。 四物湯(方劑見調經篇)、參蘇飲(方劑見咳嗽篇)合用,加薑棗煎服。
上方養血調氣,治療痰嗽喘熱很有效。
逍遙散,用於治療血虛勞倦、五心煩熱、肢體疼痛、頭暈目眩、心悸面紅、口乾咽燥、發熱盜汗、食慾減退嗜睡,以及血熱互搏、月經不調、臍腹脹痛、寒熱如瘧疾等症狀;也用於治療少女血虛、陰虛陽盛、榮衛不和、咳嗽潮熱、身體消瘦、漸漸發展成骨蒸的情況。治療虛勞的方子,可加陳皮、知母、貝母、地骨皮、香附(用童尿炒制),各八分,療效顯著。
當歸(酒洗,一錢)、白芍藥(酒炒,八分)、白朮(去蘆頭炒,一錢)、白茯苓(八分)、柴胡(三分)、薄荷(三分)、甘草(炙甘草,三分)。
將藥材切碎,加煨過的生薑三片,水煎服溫熱。五心煩熱加麥門冬、地骨皮;經閉加桃仁、紅花;腹痛加玄胡索。
上方治療血虛脾弱、肝火旺盛、咳嗽潮熱者有效。
六味丸,用於治療肝脾腎精血虧虛、燥熱,血虛發熱、午後發熱、盜汗口渴、身體倦怠、筋骨疼痛、筋脈拘攣、血虛乾燥、虛熱生痰、咳嗽氣喘等症狀。
上方治療陰虛火旺、痰嗽喘熱、盜汗等症狀有效。
雙補寧嗽湯(杜鳳圓方),用於治療婦女血虛脾弱、痰嗽喘熱。
當歸(酒洗)、白芍藥(酒炒)、白朮(去蘆頭炒)、白茯苓(去皮,各兩錢)、陳皮、前胡、桑白皮(各一錢)、知母、貝母(各二錢半)、梔子(二錢)、蘇子(一錢半,炒研)、杏仁(十四個)、桔梗(七分)、甘草(五分)。
將藥材切碎,加生薑三片,水煎服溫熱。
人參五味湯,用於治療各種虛損、氣血虧損、涎唾增多、咳嗽咳膿、或咳嗽咯血、寒熱往來、盜汗、消瘦疲乏等一切虛損症狀。
黃耆(蜜水炒)、人參、白朮(去蘆頭炒)、白茯苓(去皮)、陳皮、當歸、熟地黃、五味子、柴胡、前胡、地骨皮、桑白皮、桔梗、枳殼、甘草。
將藥材切碎,加生薑煎服。煩渴加烏梅、青蒿;咳膿加知母、阿膠。
清火化痰寧嗽湯
天門冬(去心,三分)、麥門冬(去心,三分)、熟地黃(五分)、黃柏(酒炒,五分)、知母(酒炒,五分)、陳皮(五分)、半夏(薑炒,五分)、白茯苓(去皮,五分)、貝母(三分)、紫菀(酒洗)、款冬花、黃芩(酒炒)、桔梗(各三分)、甘草(二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