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廷賢

《濟世全書》~ 艮集 卷三 (3)

回本書目錄

艮集 卷三 (3)

1. 痞滿

劉河間曰:痞與否同,不通泰也。心膈悶而不通者,為痞滿;內外皆急脹者,為腫脹;聚而成塊者,為積塊也。

夫痞者,皆上之症也,與脹滿有輕重之分,痞則內覺痞悶而外無脹急之形者,是也。有中氣虛弱,不能運化精微為痞者;有飲食痰積,不能施化為痞者;有濕熱太甚為痞者。

消痞湯(主方)

人參,白朮(去蘆炒),白茯苓(去皮),陳皮(去白),半夏(姜炒),厚朴(酒炒),枳實(麩炒),黃連(姜炒),砂仁,澤瀉

生薑三片,水煎溫服。

七氣湯,治七情所傷,憂思鬱結,腑臟氣不和平,心腹痞悶。

半夏(薑汁炒),白茯苓(各二錢),川厚朴(去皮姜炒,一錢半),蘇梗(一錢),加香附(炒,一錢)

上銼一劑,生薑三片,水煎溫服。

補中益氣湯(方見內傷),治內傷元氣,心下痞脹夯悶。

依本方加,白芍(酒炒),黃連(姜炒,各一錢),厚朴(姜炒,一錢),枳實(麩炒),木香,砂仁(各二分)

內消丸,治痞悶氣積、食積。

青皮(去穰麩炒),陳皮,三稜(煨),莪朮(煨),神麯(炒),麥芽(炒),香附(炒)

上為末,醋糊為丸,梧子大,每三五十丸,茶下。

大消痞丸,治一切心下痞滿,及年久不愈者。

黃連(土炒,六錢),黃芩(土炒,六錢),枳實(麩炒,五錢),半夏(姜炒,四錢),陳皮(四錢),厚朴(姜炒,四錢),白朮(去蘆炒,一兩),豬苓(二錢半)

澤瀉(三錢),薑黃(一兩),乾生薑(二錢),人參(四錢),神麯(炒,三錢),砂仁(三錢),甘草(炙,二錢)

上為細末,湯泡蒸餅為丸,梧子大,每五十丸至百丸,空心白湯下。

白話文:

劉河間說:「痞和否的狀況相似,都是指身體不舒暢的狀態。心口感到悶堵不通的情況被稱為痞滿;若內外都緊急且膨脹,則是腫脹;如果聚集形成硬塊,就是積塊。

所謂的痞,都是上部的病狀,與脹滿有程度上的差別,痞是內心感覺到悶堵,但外表看不出緊急脹大的樣子。有因中氣虛弱,無法正常運化精華導致的痞;有因飲食過量或痰積無法消化引起的痞;也有因濕熱過盛造成的痞。

消痞湯(主要治療方)

人參,白朮(去蘆炒),白茯苓(去皮),陳皮(去白),半夏(姜炒),厚朴(酒炒),枳實(麩炒),黃連(姜炒),砂仁,澤瀉

生薑三片,用水煎煮後溫服。

七氣湯,用於治療因七情傷害,憂慮思緒鬱結,導致腑臟氣血不和,心腹痞悶。

半夏(薑汁炒),白茯苓(各二錢),川厚朴(去皮姜炒,一錢半),蘇梗(一錢),加香附(炒,一錢)

以上藥材配成一劑,生薑三片,用水煎煮後溫服。

補中益氣湯(方見內傷),用於治療內傷元氣,心下痞脹夯悶。

在原方基礎上增加,白芍(酒炒),黃連(姜炒,各一錢),厚朴(姜炒,一錢),枳實(麩炒),木香,砂仁(各二分)

內消丸,用於治療痞悶氣積、食積。

青皮(去穰麩炒),陳皮,三稜(煨),莪朮(煨),神麯(炒),麥芽(炒),香附(炒)

以上藥材研磨成末,用醋糊成丸,大小如梧桐籽,每次服用三五十丸,用茶送服。

大消痞丸,用於治療所有心下痞滿,以及長期未癒的情況。

黃連(土炒,六錢),黃芩(土炒,六錢),枳實(麩炒,五錢),半夏(姜炒,四錢),陳皮(四錢),厚朴(姜炒,四錢),白朮(去蘆炒,一兩),豬苓(二錢半)

澤瀉(三錢),薑黃(一兩),乾生薑(二錢),人參(四錢),神麯(炒,三錢),砂仁(三錢),甘草(炙,二錢)

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用湯泡蒸餅製成丸,大小如梧桐籽,每次服用五十到一百丸,空腹時用白開水送服。

2. 蠱證(即鼓脹)

蠱證大要有二:曰單腹脹,曰雙腹脹。急急氣滿,睡臥不安,四肢微腫,此單腹脹,因內傷七情所致,取效微遲;四肢浮腫,肚大身重,此雙腹脹,因外感風濕所致,取效甚速。議有水腫,氣腫。以指按腫處有陷,隨指隨起者,氣腫,先須理氣。陷而起遲者,水腫,只須導水即愈。

凡人五十以前,氣血壯者,得效之後善自調攝,終身不發。五十以來,氣血稍衰,攝不嚴時,或再復,此復能治之,但屢復屢治,元氣耗盡則難矣。脈浮洪易治,沉細難治。

詩曰:

凡觀諸蠱要先知,且看臍間亞似梨,肚上青筋休要問,陰囊無縫定難醫,眼黑鼻黑終須死,掌上無紋在片時。有命只消三四日,項僵頭轉二朝危。

消蠱湯(主方),治氣作蠱脹,但腹滿而四肢頭面不腫。

紫蘇,辣桂,青皮,陳皮,三稜,莪朮,木香,檳榔,白豆蔻,肉豆蔻,蓽澄茄,萊菔子(生),枳殼,半夏,砂仁,甘草(炙)

薑棗煎服。

按上方,治鼓脹初起及壯盛之人可服。

補氣健中湯(主方),治鼓脹元氣脾胃虛損,宜補中行濕利小便,切不可下。

人參(八分),白朮(土炒,一錢半),白茯苓(一錢半),陳皮(去白,一錢),蒼朮(米泔浸炒,一錢),厚朴(姜炒,五分),麥門冬(去心,五分),黃芩(土炒,八分),澤瀉(五分)

水煎服。朝急暮寬者,倍參、術。肥白人氣虛者,亦同。朝寬暮急者,加黃連姜炒、當歸、白芍炒、香附、川芎,減參。黑瘦人氣熱,亦同。

朝暮急者,氣血俱虛,宜雙補之。氣不運加木香、木通;氣下陷加柴胡、升麻。

六君子湯(方見補益),治脾虛鼓脹,手足倦怠,短氣溏泄者。服此藥下咽之後必增脹滿,勿疑之。《經》曰:塞因塞用。故用補劑以治脹滿。初服則脹,久服則通,此惟精達經旨者知之,俗醫未足道也。

按上方,治鼓脹屬虛弱者可服。

五子十皮湯,治一切蠱脹,並氣虛中滿、單腹脹。

紫蘇子,菟絲子,大腹子,車前子,葶藶子,茯苓皮,草果皮,五加皮,大腹皮,牡丹皮,地骨皮,生薑皮,木通皮,木瓜皮,甘草皮

上銼,水煎溫服。如要斷根,將前藥各一錢五分,用公豬肚一個不見水,先將溫水煮一滾,以竹尖鑽孔入藥在內,蒸熟切片,搗蒜蘸食之,不過一二個,永不發也。

按上方,治蠱脹專攻之劑。

清脹丸,秘方,治積塊,消蠱脹。

青皮(去穰,一兩),陳皮(一兩),三稜(醋炒,一兩半),莪朮(醋炒,一兩半),乾薑(炮,五錢),香附子(一兩半,醋煮焙乾),陳倉米(二兩,用巴豆四十九粒同炒黃色,裹一宿去豆)

上為末,醋糊為丸,梧子大,每五六十丸,薑湯下。

按上方,治鼓脹,腹中有積塊者可服。有經驗簡易方開後,宜對症選用。

白話文:

蠱證(即鼓脹)主要分為兩種:單腹脹和雙腹脹。單腹脹症狀為腹部脹滿急迫,睡臥不安,四肢輕微腫脹,這是由於內傷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引起的,療效較慢;雙腹脹則四肢浮腫,腹部膨大,身體沉重,這是由於外感風濕引起的,療效很快。

腹脹又可分為水腫和氣腫。用手指按壓腫脹部位,按下去後立即彈回的是氣腫,需先調理氣機;按下去後緩慢回彈的是水腫,只需引導水分排出即可痊癒。

五十歲以前,氣血旺盛的人,治療有效後,只要好好保養,終身都不會復發。五十歲以後,氣血衰弱,保養不當,可能再次復發,雖然可以再次治療,但如果反覆發作,元氣耗盡,就難以治癒了。脈象浮大而有力者容易治療,脈象沉細而微弱者則難以治療。

一首詩這樣描述蠱證的診斷:觀察蠱證,首先要了解病情,看看肚臍周圍是否像梨子一樣腫脹;腹部青筋不必在意;陰囊沒有縫合的病人很難治癒;眼睛和鼻子都發黑,將會死亡;手掌沒有紋路的,只能活一時;有生命力的人,大概三四天內就會痊癒;脖子僵硬,頭不能轉動,兩天內就會危及生命。

消蠱湯(主方)用於治療因氣機阻滯引起的鼓脹,症狀僅為腹部脹滿,而四肢和頭面部不腫。藥物組成:紫蘇、辣桂、青皮、陳皮、三稜、莪朮、木香、檳榔、白豆蔻、肉豆蔻、蓽澄茄、萊菔子(生)、枳殼、半夏、砂仁、甘草(炙)。用生薑和紅棗煎服。此方適用於鼓脹初期和氣血旺盛的患者。

補氣健中湯(主方)用於治療鼓脹,且元氣和脾胃虛損,需要補益中氣,運化水濕,利小便,但不可攻下。藥物組成:人參、白朮(土炒)、白茯苓、陳皮(去白)、蒼朮(米泔浸炒)、厚朴(薑炒)、麥門冬(去心)、黃芩(土炒)、澤瀉。水煎服。早晨症狀嚴重,晚上症狀減輕者,人參和白朮的用量加倍;肥胖體質,氣虛的人也一樣;早晨症狀減輕,晚上症狀嚴重者,增加黃連(薑炒)、當歸(炒)、香附、川芎,減少人參的用量;黑瘦體質,氣熱的人也一樣。早晨和晚上症狀都嚴重者,氣血都虛弱,需要同時補益;氣機不暢者,加木香、木通;氣機下陷者,加柴胡、升麻。

六君子湯(方見補益),用於治療脾虛引起的鼓脹,伴有手足倦怠、呼吸短促、大便稀溏者。服用此藥後,腹部脹滿會加重,不必擔心。《內經》說:「塞因塞用。」所以用補藥來治療脹滿。初服時會脹,久服則會通暢,只有真正理解經義的人才能明白,一般的醫生做不到。此方適用於鼓脹屬於虛弱者。

五子十皮湯用於治療各種蠱脹,以及氣虛、腹部脹滿、單腹脹。藥物組成:紫蘇子、菟絲子、大腹子、車前子、葶藶子、茯苓皮、草果皮、五加皮、大腹皮、牡丹皮、地骨皮、生薑皮、木通皮、木瓜皮、甘草皮。將藥物粉碎,水煎溫服。如果想根治,將以上藥物各一錢五分,用一個公豬肚子(不漏水),先用溫水煮沸,用竹籤在豬肚上鑽孔,放入藥物,蒸熟切片,搗蒜蘸食,吃一兩個即可,以後不會再發作。此方是治療蠱脹的強力方劑。

清脹丸,秘方,治療積塊,消散蠱脹。藥物組成:青皮(去瓤)、陳皮、三稜(醋炒)、莪朮(醋炒)、乾薑(炮)、香附子(醋煮焙乾)、陳倉米(用巴豆四十九粒同炒黃色,裹一宿去豆)。將藥物研磨成粉末,用醋糊做成丸劑,梧子大小,每次服用五六十丸,薑湯送服。此方用於治療鼓脹,且腹中有積塊的患者。

以上列舉了幾種治療鼓脹的方劑,需根據具體症狀選擇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