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世全書》~ 艮集 卷三 (35)
艮集 卷三 (35)
1. 脫肛
夫脫肛者,肛門翻出也。蓋肺與大腸為表裡。肛者,大腸之門,肺實熱則秘結,肺虛寒則脫出。腎主大便,故肺腎虛者多此症。肺虛者用補中益氣湯,腎虛者六味地黃丸。若大腸濕熱用:
升陽除濕湯,自下而上者引而竭之。
柴胡,升麻,防風,豬苓,澤瀉,蒼朮,陳皮,神麯,麥芽,甘草
冒寒腸鳴,加益智仁、半夏。
治脫肛腸出數寸,大蜘蛛瓦上焙焦為末,每少許,擦上即收。
治脫肛,用浮萍草為末敷之。
治大腸久積虛冷,每因大便脫肛,按不得入。石灰炒令熱,故帛裹,坐其上,冷則易之。
治脫肛,白礬、五倍子煎水洗。又用浮萍末摻肛上。
白話文:
【脫肛】
脫肛指的是肛門部位向外翻出的情況。在中醫學說中,肺與大腸相表裡,肛門就是大腸的出口。當肺有實熱時,會導致便祕;肺虛寒時,則可能使肛門脫出。由於腎主宰大便,所以肺腎虛弱的人常見此病狀。
對於肺虛的患者,可使用補中益氣湯來調理;若是腎虛,則可用六味地黃丸。如果大腸有濕熱問題,則適用升陽除濕湯,這種藥方能由下往上引導,將濕熱排出。
該藥方包含:柴胡、升麻、防風、豬苓、澤瀉、蒼朮、陳皮、神麯、麥芽、甘草等成分。如遇天冷腸鳴,還可加入益智仁和半夏。
治療肛門脫出幾寸的病例,可以將大蜘蛛放在瓦片上烤至焦黑,研磨成粉末,每次取少量塗抹在脫出部位,即可使其縮回。
治療脫肛,也可採用浮萍草研磨成粉,敷於患處。
對於長時間腸胃虛寒導致每次排便後肛門脫出,且無法自行收回的情況,可將石灰炒熱,用舊布包裹,讓患者坐在上面,待石灰冷卻後再更換新的熱石灰。
治療脫肛,還可以使用白礬和五倍子煎煮的水來清洗,同時,將浮萍草磨成的粉撒在肛門上。
2. 諸蟲
夫人身有諸蟲,若無則人身不成不立,蟲與人俱生,狀如馬尾或如□筋,出則在脾,入則在腸。古方論,凡人皆有之,固不待辨而知矣。皆由脾胃俱虛,飲食生冷、甘肥油膩等物,節宜不時,腐敗停滯所以發。蟲之為病,嘔吐噁心,口出涎沫,有去有來,乍發乍止是也。
九蟲形狀:
一曰伏蟲,長四分。
二曰蛔蟲,又曰長蟲。動則吐清水,出則心痛,貫心則殺人。
三曰白蟲,長一寸。又曰寸白蟲,相生子孫轉大,長至四五尺,或因臟腑虛弱而動,或因食甘肥而動。其發,動則腹痛,發作腫聚,去來上下,有休息。亦攻心痛,口喜吐涎及吐清水,貫傷心者死。
四曰肉蟲,狀如爛杏,令人煩滿。
五曰肺蟲,狀如蠶,令人咳嗽。
六曰胃蟲,狀如蛤蟆,令人嘔逆吐,喜噦。
七曰弱蟲,狀如瓜瓣,又名膈蟲,令人多唾。
八曰赤蟲,狀如生肉,令人腸鳴。
九曰蟯蟲,形至細微,狀如菜蟲,居洞腸之間。因臟腑虛弱而致發,動則為痔、為疥癬。因人瘡處以生諸癰、疽、癬、瘻、瘑、疥、齲蟲,天所不為。穀道蟲者,由胃弱腸虛而蟯蟲下乘之也,穀道、肛門、大腸之候。蟯蟲者,九蟲之內一蟲也,在於腸間。若臟腑氣爽則不妄動,胃弱腸虛則蟯蟲乘之。輕者,或癢或蟲從穀道中溢出;重者,侵食肛門瘡爛。
治蛔蟲,或心如刀刺,口吐清水,用生艾取汁,夜宿勿食,但取肥香脯一方寸片先吃,令蟲聞香,然後飲艾汁,當下蟲效。
大七氣湯,治諸般痞積,面色萎黃,肌體羸瘦,四肢無力,皆緣內有蟲積。或好食生米,或好食壁泥,或好食茶、炭、咸、辣等物者,只此一服除根。
青皮(去穰),陳皮(去白),三稜(醋炒),莪朮(醋炒),香附,益智仁,藿香,官桂,桔梗,大黃,檳榔,甘草
上銼,水煎露一宿,空心溫服,不得些少飲食,不然則藥力減而蟲積不行矣。服後食頃,腹必痛,當下如魚凍,或長蟲,或血鱉,至日午,蟲積下盡,方用溫粥止之,後服綠礬丸一料而愈。(方見五疸。)
萬應丸,治諸蟲。
黑牽牛(四兩),大黃(八兩),檳榔(五兩)
上各為末,外用苦楝根皮一斤,皂角肥而不蛀者十枚,二味用水一大碗,熬成膏子。入前三味攪加一處為丸,如梧子大。先用沉香為衣。後用雷丸、木香為衣。每服三丸,四更時用砂糖水送下三味各一兩。如心脾痛有蟲者,必面上白斑,唇紅,又痛後便能食,時作時止者是也。
上半月蟲頭向上,易治;下半月蟲頭向下,難治。先以肉汁及糖蜜食下,則引蟲頭向上,然後用藥打出。
治下部蟲癢。大棗蒸取膏,以水銀和,捻長三寸,以綿裹,宿內下部,明早蟲皆出。
一人腹中積塊,面黃肌瘦,腹大如鼓,死在旦夕。用端午日收下菖蒲,陰乾,切薄片放碗內,用滾米湯泡熟蓋之,待溫飲之。打下蜈蚣數百條,內有一大條長二尺余,病即愈。
白話文:
諸蟲
人體內存在許多蟲子,沒有蟲子,人體就不能生存。蟲子與人體同時存在,形狀像馬尾或筋腱,蟲子在體外時位於脾臟,在體內時則在腸道。古方記載,人體都存在蟲子,毋需多言便可知曉。這些蟲子都是因為脾胃虛弱,飲食生冷、過於甘甜肥膩,或飲食時間不規律,食物腐敗停滯而導致的。蟲子引起的疾病症狀為嘔吐、噁心、流口水,時有時無,時發時止。
九種蟲子的形狀:
- 伏蟲:長四分。
- 蛔蟲(長蟲):活動時會吐清水,蟲子出來時會心痛,穿透心臟則會致死。
- 白蟲:長一寸,又稱寸白蟲,會繁殖後代,蟲體會逐漸變大,長到四五尺。其發病原因是臟腑虛弱或食用甘甜肥膩的食物。發病時會腹痛、腫脹,疼痛位置會上下移動,間歇性發作。也會引起心痛,喜歡吐口水和清水,穿透心臟則會致死。
- 肉蟲:形狀像腐爛的杏子,會讓人感到腹部脹滿。
- 肺蟲:形狀像蠶,會讓人咳嗽。
- 胃蟲:形狀像蛤蟆,會讓人嘔吐、呃逆。
- 弱蟲(膈蟲):形狀像瓜瓣,會讓人流口水。
- 赤蟲:形狀像生肉,會讓人腸鳴。
- 蟯蟲:形狀非常細小,像菜蟲,寄生在腸道內。因臟腑虛弱而發病,活動時會導致痔瘡、疥癬等疾病。會在人體瘡傷處引起癰、疽、癬、瘻、瘑、疥等疾病,並非天生的。肛門的蟲子,是因胃弱腸虛,蟯蟲下移所致,屬於穀道、肛門、大腸的疾病。蟯蟲是九種蟲子中的一種,位於腸道內。如果臟腑氣血充足,它就不會亂動;如果胃弱腸虛,蟯蟲就會乘虛而入。輕者,會感到瘙癢或蟲子從肛門溢出;重者,會侵蝕肛門,導致潰爛。
治療蛔蟲的方法:如果心痛如刀刺,口吐清水,可用新鮮艾草榨汁,晚上服用,不要吃東西,先吃一小片肥美的香脯,讓蟲子聞到香味,然後再喝艾草汁,就能驅除蟲子。
大七氣湯:治療各種痞積、面色萎黃、身體消瘦、四肢無力,這些都是由於體內蟲積所致。如果喜歡吃生米、泥土、茶葉、木炭、鹹辣等食物,服用此方一次就能根治。
藥材包括:青皮(去瓤)、陳皮(去白)、三稜(醋炒)、莪朮(醋炒)、香附、益智仁、藿香、官桂、桔梗、大黃、檳榔、甘草。
將藥材切碎,水煎,放置一夜,空腹溫服,服用後不能吃東西,否則藥效會減弱,蟲積無法排出。服藥後不久,腹部會疼痛,蟲子會排出,形狀像魚凍、長蟲或水蛭,直到中午,蟲積才會排盡,然後喝點溫粥。之後服用綠礬丸一劑即可痊癒。(方劑見五疸篇)。
萬應丸:治療各種蟲症。
藥材包括:黑牽牛、大黃、檳榔。
將藥材研磨成粉末,另取苦楝根皮、皂角(肥大無蛀蟲)用水熬成膏,與粉末混合製成丸藥,大小如梧子,先用沉香包裹,再用雷丸、木香包裹。每次服用三丸,四更時用糖水送服。如果心脾疼痛,體內有蟲子,患者臉上會有白色斑點,嘴唇紅潤,疼痛後就能進食,時發時止。
上半個月蟲子頭向上,容易治療;下半個月蟲子頭向下,難治。先用肉湯和糖蜜餵食,引誘蟲子頭向上,然後再用藥物驅除。
治療下部蟲癢的方法:將大棗蒸熟取其膏,與水銀混合,搓成三寸長,用棉花包裹,晚上塞入下部,第二天早上蟲子就會出來。
有一個病人腹部有腫塊,面色萎黃消瘦,腹部腫大如鼓,性命危在旦夕。用端午節採摘的菖蒲,陰乾切片,用滾燙的米湯泡軟,溫熱服用,排出數百條蜈蚣,其中一條長達二尺多,病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