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世全書》~ 坎集 卷二 (1)
坎集 卷二 (1)
1. 內傷辨
內傷病,必氣高而喘,身熱而煩,短氣上逆,鼻息不調,怠惰嗜臥,四肢困倦不收,無氣言動,捫摸肌膚必大熱,躁熱悶亂,心煩不寧,或表虛惡風是也。
東垣內外傷辨:人迎脈大於氣口為外傷,氣口脈大於人迎為內傷。外傷則寒熱齊作而無間,內傷則寒熱間作而不齊。外傷惡寒雖近烈火不除,內傷惡寒得就溫暖即解。外傷惡風乃不禁一切風寒,內傷惡風惟惡些小賊風。外傷症顯在鼻,故鼻氣不利而擁盛有力;內傷者症顯在口,故口不知味而腹中不和,外傷者無此。外傷則邪氣有餘,發言壯厲,宜先輕而後重;內傷則元氣不足,出言懶怯,且先重而後輕。
白話文:
內傷病的症狀和外傷的區別
內傷病,通常會出現以下症狀:
- 氣往上衝,呼吸急促,喘不過氣來。
- 身體發熱,心煩意亂。
- 呼吸短促,氣往上逆。
- 呼吸不順暢,鼻息不調。
- 昏昏欲睡,懶散嗜睡。
- 四肢無力,容易疲倦,難以控制。
- 沒有力氣說話或活動。
- 觸摸皮膚,感覺非常熱。
- 躁熱、心煩意亂,難以安寧。
- 體表虛弱,容易受風寒影響。
東垣內外傷辨:
- 判斷內外傷的方法: 觀察脈象,人迎脈(位於頸部)比氣口脈(位於手腕)大,則為外傷;氣口脈比人迎脈大,則為內傷。
- 外傷和內傷的寒熱表現不同: 外傷寒熱同時出現,沒有間隔;內傷寒熱交替出現,沒有規律。
- 外傷和內傷對寒熱的感受不同: 外傷怕冷,即使在烈火旁也無法解除寒意;內傷怕冷,只要到溫暖的地方就能緩解。
- 外傷和內傷對風寒的感受不同: 外傷怕所有風寒,無法忍受任何風吹;內傷只怕一些微小的風寒。
- 外傷和內傷的症狀表現不同: 外傷症狀主要表現在鼻子上,鼻氣不順暢,用力呼氣;內傷症狀主要表現在嘴巴上,口不知味,腹部不適。
- 外傷和內傷的語言表現不同: 外傷邪氣充足,說話聲音洪亮有力,病程初期輕微,後期嚴重;內傷元氣不足,說話聲音低沉無力,病程初期嚴重,後期輕微。
總而言之,內傷是指由於七情內傷、飲食不節、勞逸失度等原因導致的疾病,主要表現為氣虛、血虛、陰虛、陽虛等症狀。外傷是指由於外力作用導致的疾病,主要表現為寒熱、疼痛、腫脹等症狀。
外傷手背熱而手心不熱,內傷則手心熱而手背不熱。若顯內證多者,則是內傷重而外感輕,宜以補養為先;若顯外證多者,則是外感重而內傷輕,宜以發散為急。
大抵內傷之理,傷之微者,但減食一二口,所傷之物自得消化,此良法也;若傷之重者,以藥內消之;傷之太重者,以藥除下之。
飲食所傷,重則拊去食積,以和脾胃;輕則消導,以溫養之。若勞倦傷,誠不足也。欲退二家熱,必以參、朮、耆、草為君,以柴、升、地骨、麥門、枳、梗、白芍、芩、連、柏輩為治。驗人強弱,隨時寒暑,對症加入,以求必愈。
白話文:
外傷時,手背會感到熱,但手心不會,若是內傷,則手心會熱,手背不會。若內部病症明顯較多,表示內傷嚴重而外感較輕,應首先進行補養;若外在症狀明顯較多,則外感嚴重而內傷較輕,應立即處理。
大致來說,對於內傷的情況,輕微的傷害,只需減少一兩餐的食量,身體自然可以消化所受之傷,這是很好的方法;如果傷害較重,則需用藥物內消;傷害非常嚴重時,需用藥物排除。
對於飲食造成的傷害,嚴重時需要清除食積,以調和脾胃;輕微時則需消導,以溫暖滋養。若因勞累或疲倦導致傷害,則更需要休息。要消除兩種熱病,必須以參、朮、耆、草作為主藥,以柴、升、地骨、麥門、枳、梗、白芍、芩、連、柏等作為治療藥物。根據人的強弱,以及隨季節與氣候的變化,對症下藥,以確保療效必定成功。
2. 內傷論
夫脾胃虛者,因飲食勞倦,心火亢甚而乘其土位,其次肺氣受邪,須用黃耆最多,人參、甘草次之。脾胃一虛,肺氣先絕,故用黃耆益皮毛而閉腠理,不令自汗;上喘氣短,損真元氣,人參以補之。心火乘脾,炙甘草用甘溫以瀉火熱而補脾胃中元氣。若脾胃急痛並大虛,腹中急縮者,宜多用之。
《經》云:急者,緩之。白朮苦、甘、溫,除胃中熱,利腰臍血。胃中清氣在下,必加升麻、柴胡以引之,引黃耆、甘草甘溫之氣味上升,能補胃氣之散解而實其表也,又緩帶脈之縮急;二味苦平之薄者,陰中之陽,引清氣上升也。氣亂於胸中為清濁相干,用去白陳皮以理之,又能助陽氣上升,以散滯氣,助諸甘辛為用也。嗌乾者加乾葛。
白話文:
如果脾胃虛弱,通常是因飲食勞累,心火過旺而侵犯脾土所致,其次則是肺氣受邪。治療時,黃耆用量最多,人參、甘草次之。因為脾胃虛弱,肺氣就會先衰竭,所以用黃耆來滋養皮膚毛髮,封閉毛孔,避免自汗;上喘氣短,耗損真元氣,用人參來補益。心火侵犯脾胃,用炙甘草的甘溫性質來瀉火熱,同時補脾胃的中元氣。如果脾胃劇烈疼痛且極度虛弱,腹部急縮,就應該多用甘草。
古籍中記載:「急則緩之。」白朮苦甘溫性,能去除胃熱,利腰臍血液循環。胃中清氣在下,必須加入升麻、柴胡來引導它上升,引導黃耆、甘草甘溫的氣味上升,能夠補益胃氣的散失,並充實表層,同時緩解帶脈的縮緊;升麻、柴胡性味苦平且薄,屬於陰中之陽,可以引導清氣上升。氣亂於胸中,是清濁不分,用去白陳皮來調理,又能幫助陽氣上升,散除滯氣,輔助其他甘辛藥物發揮作用。如果咽喉乾燥,可以加乾葛。
脾胃氣虛不能升浮,為陰火傷其生髮之氣,榮血大虧,榮氣不營,陰火熾盛,是血中伏火日漸煎熬,血氣日減。心包與心主血,血減則心少養,致使心亂而煩,病名曰悅。悅者,心惑而煩悶不安也,故加辛甘微溫之劑生陽氣,陽生則陰長。或曰:甘溫何能生血?曰:仲景之法,血虛以人參補之,陽旺則能生陰血。
更以當歸和之,少加黃柏以救腎水,能瀉陰中之伏火。如熱猶不止,少加生地黃補腎水,水旺而心火自降。如氣浮心亂,以硃砂安神丸鎮固之,則愈。(方見驚悸。)
白話文:
脾胃虛弱,無法將氣往上輸送,導致陰火灼傷生髮之氣,導致精血大虧,精氣無法滋養全身,陰火更加旺盛。這就如同血中潛藏的火,日夜煎熬,血氣逐漸減少。心包與心臟主管血液,血液減少,心臟便缺乏營養,導致心神不寧,心煩意亂。這種病症稱為「悅」,「悅」指的是心神迷亂,煩躁不安。因此,需要使用辛甘微溫的藥物來滋養陽氣,陽氣旺盛,陰氣才能生長。
有人可能會問:甘溫的藥物如何生血? 答:根據仲景醫學,血虛可以用人參來補益,而陽氣旺盛則能促進陰血的生成。
藥方中加入當歸,以補血滋陰,同時加入少許黃柏,以滋養腎水,清除陰火。如果熱症仍未消退,可以加入少許生地黃,滋補腎水,腎水充足,心火自然下降。如果氣上浮,心神不寧,可以用硃砂安神丸來鎮定心神,則可痊癒。(此方見於驚悸篇。)
補中益氣湯(主方),治中氣不足,飲食勞倦,清氣下陷,以致脾胃虛弱,發熱頭痛,四肢倦怠,心煩,肌瘦,日漸羸弱。此藥能升元氣,退虛熱,補脾胃,生氣血。
嫩黃耆(蜜水炒),人參,白朮(去油蘆微炒),當歸身(酒洗),陳皮,柴胡,升麻,甘草(炙)
上銼,生薑、棗子,水煎溫服。
《內經》曰:胃為水穀之海。又云:腸胃為之無物不包,無物不入,寒熱溫涼皆有之,其為病也不一,故隨時症,補中益氣湯中權立四時。加減法於後。
白話文:
補中益氣湯(主方)
主治: 中氣不足,飲食勞倦,清氣下陷,導致脾胃虛弱,發熱頭痛,四肢倦怠,心煩,肌瘦,日漸虛弱。
功效: 此藥能升補元氣,退去虛熱,補益脾胃,生長氣血。
藥材:
- 嫩黃耆(蜜水炒)
- 人參
- 白朮(去油蘆微炒)
- 當歸身(酒洗)
- 陳皮
- 柴胡
- 升麻
- 甘草(炙)
製法: 將以上藥材切碎,加入生薑和棗子,用水煎煮,溫服。
醫理: 《內經》記載:「胃為水穀之海」,又云:「腸胃為之無物不包,無物不入,寒熱溫涼皆有之,其為病也不一。」因此,應根據不同季節和患者的症狀,灵活运用补中益气汤,並適當加減藥材。加減用法於後。
以手捫之而肌表熱者,表熱也。只服主方一二服,得微汗則已。非正發汗,乃陰陽氣和,自然汗出也。
若更煩亂,如腹中或周身有刺痛,皆血澀不足,加當歸一錢。
如精神短少,加人參五分,五味子二十個。
頭痛,加蔓荊子三分,痛甚,加川芎五分;頂痛、腦痛,加藁本五分,細辛三分。諸頭痛並用此四味足矣。
頭痛有痰,沉重懶倦者,乃太陰痰厥頭痛,加半夏五分,生薑三分。
白話文:
用手摸皮膚感到熱的人,是因為身體表面受了熱。只需要服用主要藥方的一兩次,如果出現微微出汗就停止使用。這不是刻意讓你流汗,而是由於陰陽平衡,自然而然地會流汗。
如果有更多的困擾或者混亂的情況,例如腹部或全身有刺痛感,都是血液不暢通或是缺乏的原因,可以添加當歸一分。
如果精神疲憊,可以添加人參五釐,加上五味子二十顆。
如果是頭痛,可以添加蔓荊子三釐,如果疼痛嚴重,可以再添加川芎五釐;如果是額頭痛或者是腦部痛,可以添加藁本五釐以及細辛三釐。所有這些頭痛都可以通過以上四種草藥來治療。
如果是因為有痰導致的頭痛,感覺到頭重腳輕無力,那是因為太陰經脈堵塞引起的頭痛,可以添加半夏五釐及生薑三釐。
耳鳴目黃,頰頦腫,頸、肩、臑、肘、臂外後廉痛,面赤,脈洪大者,以羌活一錢,防風、藁本各七分,甘草五分通其經血,加黃芩、黃連各三分消其腫;人參五分,黃耆七分,益元氣而瀉火邪,另作一服與之。
嗌痛頦腫,脈洪大,面赤者,加黃芩、甘草各三分,桔梗七分。
口乾、嗌乾者,加葛根五分,升引胃氣上行以潤之。
如夏月咳嗽者,加五味子二十五個,麥門冬去心,五分。
白話文:
耳朵嗡嗡作響、眼睛發黃,臉頰和下巴腫脹,脖子、肩膀、上臂、手肘、手臂外側後方疼痛,臉色發紅,脈搏強勁有力,可以用羌活一錢,防風、藁本各七分,甘草五分來通經活血,再加黃芩、黃連各三分來消腫;人參五分,黃耆七分,可以益氣補元並瀉火邪氣,另煮一劑給他服用。
如果喉嚨痛、下巴腫,脈搏強勁有力,臉色發紅,可以再加黃芩、甘草各三分,桔梗七分。
如果口乾舌燥、喉嚨乾渴,可以加葛根五分,提升胃氣上行以滋潤喉嚨。
如果在夏季咳嗽,可以加五味子二十五個,麥門冬去心,五分。
如冬月咳嗽,加不去根節麻黃五分,如秋涼亦如。
如春月天溫,只加佛耳草、款冬花各五分。
若久病痰嗽,肺中伏火,去人參以防痰嗽增益耳。
食不下,乃胸中、胃上有寒,或氣澀滯,加青皮、木香各三分,陳皮五分,此三味為定法。
如冬月,加益智仁、草豆蔻仁各五分。
如夏月,加少黃芩、黃連,更加檳榔、草豆蔻、砂仁、白豆蔻各五分。
白話文:
在冬季咳嗽時,請添加五分的去根節麻黃。如果秋季涼爽,也應這樣做。
在春季天氣溫暖時,只需添加五分的佛耳草和五分的款冬花。
對於長期患病伴有痰咳的情況,去除人參以避免痰咳加重。
如果飲食不順,可能是胸中或胃部有寒氣,或者氣流阻塞,請添加三分的青皮、三分的木香和五分的陳皮。這三個方子是固定的。
在冬季,請添加五分的益智仁和五分的草豆蔻仁。
在夏季,請添加少量的黃芩和黃連,並額外添加五分的檳榔、五分的草豆蔻、五分的砂仁和五分的白豆蔻。
春初猶寒,少加辛熱之劑,以春氣之不足為風之始,益智仁、草豆蔻可也。
如心下痞、奢悶者,加芍藥、黃連各一錢。
如痞,腹脹,加枳實、木香、砂仁各三分,厚朴七分。如寒,少加乾薑或中桂。
心下痞,覺中寒,加附子、黃連各一錢。不能食而心下痞,加生薑、陳皮各一錢;能食而心下痞,加黃連五分,枳實三分。脈緩,有痰而痞,加半夏、黃連各一錢;脈弦,四肢滿,便難而心下痞,加黃連五分,柴胡七分,甘草三分。
白話文:
春天剛開始,天氣仍然寒冷,藥方中要少用辛熱的藥材,因為春天陽氣不足,容易引起風寒,可以用益智仁、草豆蔻來調理。如果病人出現心下痞悶、胸悶氣短的症狀,可以加芍藥、黃連各一錢。如果出現痞塊、腹脹,可以加枳實、木香、砂仁各三分,厚朴七分。如果寒氣較重,可以少加乾薑或肉桂。如果心下痞悶,感覺到寒氣,可以加附子、黃連各一錢。如果病人不能吃東西,且出現心下痞悶,可以加生薑、陳皮各一錢;如果病人可以吃東西,且出現心下痞悶,可以加黃連五分,枳實三分。如果病人脈象緩慢,有痰且出現痞塊,可以加半夏、黃連各一錢;如果病人脈象弦緊,四肢沉重,大便困難且出現心下痞悶,可以加黃連五分,柴胡七分,甘草三分。
腹中痛者,加白芍五分,甘草三分。如惡寒覺冷痛,加中桂五分。
如夏月腹中痛,不惡寒、不惡熱者,加黃芩、甘草各五分,芍藥一錢,以治時熱也。
如腹痛在寒涼時,加半夏、益智仁、草豆蔻之類。
如腹中痛,惡寒而脈弦者,是木來剋土也,小建中湯主之,蓋芍藥味酸,於土中瀉火為君;如脈沉細,腹中痛,是水來侮土,以理中湯主之,乾薑辛熱,於土中瀉水以為主也;如脈緩,體重節痛,腹脹自利,水穀不化,是濕勝,以平胃散主之,蒼朮苦辛溫,瀉濕為主也。
白話文:
肚子痛的人,可以加白芍五分,甘草三分。如果覺得冷痛,就加桂枝五分。
夏天肚子痛,不冷也不熱的,可以加黃芩、甘草各五分,芍藥一錢,來治暑熱。
如果肚子痛是在寒涼的時候,可以加半夏、益智仁、草豆蔻之類。
如果肚子痛,覺得冷而且脈搏跳動有力,這是木來克土,可以用小建中湯來治療。因為芍藥味酸,可以瀉去土中的火,是主要的藥物。如果脈搏沉細,肚子痛,這是水來侮土,可以用理中湯來治療。乾薑辛熱,可以瀉去土中的水,是主要的藥物。如果脈搏緩慢,身體沉重,關節疼痛,肚子脹滿,大便稀溏,消化不良,這是濕氣過盛,可以用平胃散來治療。蒼朮苦辛溫,可以瀉濕,是主要的藥物。
脅下痛或脅下滿急,俱加柴胡五分,甘草三分。
臍下痛,加熟地黃五分,如不已者,乃大寒也,加桂。
治虛勞發熱,去升麻,加半夏、茯苓、黃芩、地骨皮、五味子。嗽不止,加百合、款冬花。
陰虛火動,加黃柏、知母。
治飲酒人元氣虛弱,無力,飲食減少,面紅如妝,加半夏、乾葛、白芍、神麯、麥芽、枳殼。
小便閉,加麥門冬。大便閉,加桃仁、紅花、火麻仁。
白話文:
如果肋骨下方疼痛或覺得脹痛,就加柴胡五分,甘草三分。如果臍下疼痛,就加熟地黃五分,如果還是不好,可能是寒氣太重,就加桂枝。如果治療虛勞發熱,就去除升麻,加入半夏、茯苓、黃芩、地骨皮、五味子。如果咳嗽不止,就加百合、款冬花。如果陰虛火旺,就加黃柏、知母。如果治療喝酒的人元氣虛弱,無力,食慾不振,臉色紅潤像塗了胭脂一樣,就加半夏、乾葛、白芍、神麴、麥芽、枳殼。如果小便閉塞,就加麥門冬。如果大便不通,就加桃仁、紅花、火麻仁。
治元氣虛弱,腰痛,加黃柏、知母、牛膝、白芍。
夫人勞倦則損氣,氣衰則火旺,火旺則乘其脾土,故倦怠而熱,此元氣傷也,益氣湯主之。
升陽順氣湯,治因飲食不節,勞役所傷,腹脅滿悶,短氣,遇春則口淡無味,遇夏雖熱,猶有惡寒,飢則常如飽,不喜食冷物。
黃耆(蜜水炒,二兩),半夏(湯泡,三分),草豆蔻(二錢),甘草(炙,五分),神麯(炒,一分半),升麻,柴胡,當歸身,陳皮(各一錢),黃柏(酒炒,五分),人參(三分)
生薑三片,水煎服。
按上方,脾胃不足之證,須用柴胡、升麻苦平味之薄者,陰中之陽引脾胃中清氣行於陽道及諸經,生髮於陰陽之氣以滋春氣之和也。又引黃耆、人參、甘草甘溫之氣味上行,充實腠理,使陽氣得衛外而為用也。凡治脾胃之藥,多以升陽補氣名之者,此也。
白話文:
治療元氣虛弱、腰痛,可以加入黃柏、知母、牛膝、白芍。
如果人經常勞累就會損耗元氣,元氣衰弱就會導致火氣旺盛,火氣旺盛就會侵犯脾土,因此會感到疲倦、發熱,這是元氣受損的表現,可以用益氣湯來治療。
升陽順氣湯主要用於治療因飲食不節、勞累過度而導致腹脅脹滿、呼吸短促、春季口淡無味、夏季即使炎熱仍然怕冷、飢餓時卻像吃飽了一樣、不喜歡吃冷的食物等症狀。
藥方包括:黃耆(蜜水炒,二兩)、半夏(湯泡,三分)、草豆蔻(二錢)、甘草(炙,五分)、神麯(炒,一分半)、升麻、柴胡、當歸身、陳皮(各一錢)、黃柏(酒炒,五分)、人參(三分)。
生薑三片,水煎服。
這個藥方中,針對脾胃不足的情況,使用了柴胡、升麻等味苦、性平、質地輕薄的藥物,它們屬於陰中之陽,可以引導脾胃中的清氣運行到陽道和各經脈,激發陰陽之氣,滋養春氣的和緩之性。同時,藥方也引導黃耆、人參、甘草等甘溫的藥性向上運行,充實腠理,使陽氣能夠護衛外邪,發揮作用。總之,治療脾胃的藥物,大多以升陽補氣來命名,就是這個道理。
補中益氣丸,功同補中益氣湯,治飲食勞倦所傷,元氣虛弱,脾胃虧損,諸虛百病。
嫩黃耆(蜜水炒,二兩),楝參(二兩),白朮(去蘆,陳土炒,二兩),白茯苓(去皮,一兩),懷山藥(一兩),蓮肉(去心皮,一兩),當歸身(酒洗,二兩),白芍(酒炒,一兩),白豆蔻(去殼,五錢),砂仁(五錢),陳皮(一兩),甘草(炙,五錢)
有痰,加半夏姜炒一兩;有熱,加黃連姜炒,一兩;有氣,加木香五錢;傷食,加山楂肉一兩,神麯炒一兩;胸痞腹脹,加枳實麩炒五錢;氣下陷,加升麻酒炒五分。
白話文:
補中益氣丸
功效:與補中益氣湯功效相同,主治因飲食勞累所造成的元氣虛弱、脾胃虧損,以及由此引發的各種虛弱症狀。
組成:
- 嫩黃耆(蜜水炒,二兩)
- 黨參(二兩)
- 白朮(去蘆,陳土炒,二兩)
- 白茯苓(去皮,一兩)
- 懷山藥(一兩)
- 蓮肉(去心皮,一兩)
- 當歸身(酒洗,二兩)
- 白芍(酒炒,一兩)
- 白豆蔻(去殼,五錢)
- 砂仁(五錢)
- 陳皮(一兩)
- 甘草(炙,五錢)
加減:
- 有痰:加半夏(姜炒)一兩
- 有熱:加黃連(姜炒)一兩
- 有氣:加木香五錢
- 傷食:加山楂肉一兩,神麴炒一兩
- 胸痞腹脹:加枳實(麩炒)五錢
- 氣下陷:加升麻(酒炒)五分
上為細末,用荷葉如掌大煎湯下。陳倉米煮稀粥和為丸,如梧子大,每服百丸,不拘時米湯送下。
參苓白朮散,理心脾氣弱,神昏體倦,飲食不進,多困少力,中滿痞噎,心忪上喘,嘔吐瀉痢。此藥中和不熱,久服養氣育神,醒脾悅色,順正辟邪。
人參(一錢),白朮(去油蘆土炒,一分),白茯苓(七分),炙甘草(四分),白扁豆(炒,一分),山藥(一錢),蓮肉(去心皮,七枚),桔梗(七分),薏苡仁(炒,一分),砂仁(五個)
白話文:
以上材料研磨成細粉,使用手掌大小的荷葉煎湯後服用。陳倉米煮成稀粥,與藥粉混合成丸狀,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約一百顆,無需特定時間,搭配米湯吞下。
參苓白朮散,用於調理心脾氣弱的情況,對於精神混沌、體力疲憊、食慾不振、容易疲倦、腹部脹滿、食後難消化、心悸頻繁、呼吸困難、嘔吐和腹瀉等症狀有療效。此藥性平和且不會導致熱毒,長期服用可以養生養氣,提神醒腦,改善脾胃功能,調節體內正氣,排除邪氣。
成分包括:人參(一錢)、白朮(去除油蘆土炒熟,一分)、白茯苓(七分)、炙甘草(四分)、白扁豆(炒熟,一分)、山藥(一錢)、蓮子(去心皮,七枚)、桔梗(七分)、薏苡仁(炒熟,一分)、砂仁(五個)。
上銼,生薑三片,紅棗三枚,水煎溫服。或為細末,每服二錢,食遠薑棗湯下。
八仙糕
白粳米(一斗,春令極熱清水淘過,磨極細,重羅篩過入甑蒸),人參,白茯苓,山藥,芡實仁,蓮肉(去心),不油白朮(去蘆,米泔水浸,隔紙炒香,各五兩淨),白糖霜(四斤)
上各為細末,同米粉拌勻,粗羅羅過,再入甑又蒸,取出乘熱入白糖攙和極勻,入模子內築成餅子,於鐵線焙、籠上焙,片時取起收用。
白話文:
將藥材銼碎,加入生薑三片、紅棗三枚,水煎煮溫熱後服用。也可以將藥材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兩錢,飯後用薑棗湯送服。
八仙糕的製作方法是:將白粳米洗淨、磨成細粉,過篩後放入蒸籠蒸熟。將人參、白茯苓、山藥、芡實仁、蓮肉(去心)、不油白朮(去蘆,米泔水浸泡後隔紙炒香)各取五兩淨,研磨成細末,與米粉拌勻,過篩後再次放入蒸籠蒸熟。取出後趁熱加入白糖霜充分攪拌,放入模具中壓成餅狀,用鐵線或蒸籠焙烤至熟即可食用。
白玉糕,此為京師諸老多服之。
薏苡仁,蓮肉,雞頭實,白蒺藜,百合,乾山藥
以上俱擇新鮮潔淨淘洗,各另搗為細末,每味各淨粉一升,用白砂糖二升,粳米粉一十一升,糯米粉三升,拌極勻,蒸成糕切成小片曬乾,用小竹簍裝盛,每日不拘時,或用炒米湯浸服,或干嚼服。極能養脾胃,扶元氣。
陽春白雪糕,養元氣,健脾胃,其功難以盡述。
白茯苓(去皮),山藥,芡實仁,家蓮肉(去心皮,各三兩)
白話文:
白玉糕
這道白玉糕是京城許多老人家常吃的補品。
材料:
- 薏苡仁
- 蓮肉
- 雞頭實
- 白蒺藜
- 百合
- 乾山藥
做法:
- 將以上材料選擇新鮮乾淨的,洗淨後分別搗成細末。
- 每種藥粉各取一升,白砂糖二升,粳米粉十一升,糯米粉三升,混合拌勻。
- 將混合好的粉漿蒸成糕,切成小片曬乾。
- 用小竹簍裝盛,每日不限時間,可以浸泡炒米湯食用,也可以直接嚼食。
功效:
白玉糕能滋養脾胃,扶助元氣。
陽春白雪糕
陽春白雪糕也是一種養元氣、健脾胃的補品,其功效難以一一列舉。
材料:
- 白茯苓(去皮)
- 山藥
- 芡實仁
- 家蓮肉(去心皮,各三兩)
(注:文中所使用的中藥名帶有連結,可以點擊查看詳細信息。)
共為細末。
粳米(一升),糯米(半升,俱為末),白砂糖(一斤半)
先將藥、米二末麻布盛,甑內蒸熟,乘熱和糖搓令極勻,用印成餅,鋪開烘乾或曬乾,任食。
白話文:
把所有的材料混合在一起磨成細粉末。 糧米(一升)和糯稻(半升,都磨成粉),白糖(一斤半)。 先將藥材和米粉兩種粉末放在麻布袋裡,在蒸籠上蒸熟,趁熱加糖揉搓使其非常均勻,再使用印章做成薄餅狀,平舖晾乾或者曬乾,可以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