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世全書》~ 坤集 卷七 (9)
坤集 卷七 (9)
1. 痘瘡
初出多生驚搐,急將導赤疏通,木通、甘草與防風,生地黃連同用,再加辰砂調服,須臾救活疲癃,此方端的有神功,果然百發百中。
三日起脹治法:
保元湯
人參(二錢),嫩黃耆(一錢),甘草(一錢)
銼作一劑,生薑一片,水煎服。
若額不起脹加川芎六分為引;面部加升麻四分為引;胸膈加桔梗四分為引;腰膝加牛膝四分為引;兩手加桂枝二分為引。
二日痘乾紅少潤,保元湯加桂,兼活血加當歸、白芍;若毒加玄參、牛蒡子;勻氣加陳皮。
二三日根窠雖圓而頂陷者,保元湯加川芎、官桂。
四五日根窠雖起,色不光澤,為氣虛血盛,保元湯加芍藥、糯米、官桂。
五六日氣盈血弱,色昏紅紫,保元湯加木香、當歸、川芎。
五六七日氣交不旺,血雖歸附,不能成漿,急投保元湯,加官桂、糯米,助其成漿。
七八日毒雖化漿而不滿,為氣血有凝,不能大振,加桂、糯米。
八九日漿不沖滿,血附線紅,氣弱而險,加糯米以助氣而駕其血。
十一二日氣血沖滿盡漿,濕潤不斂,內虛也。加白朮、茯苓。
十三四日毒雖盡解,漿老結痂之際,或有雜症,保元湯隨症加減,勿用涼熱峻利。
十四五六日痂落,潮熱唇紅,口渴不食,四君子湯加陳皮、山渣、黃連;如渴甚,加參苓白朮散;如熱不解,以大連翹飲去黃芩主之。
凡痘瘡發渴者,為氣弱而津液枯竭,保元湯加麥門、五味子即止。如不止,參苓白朮散一二劑即止。
一治小兒痘六七日,陷而不發,黑色,氣欲絕及不貫膿者,有瀉不宜服。
穿山甲(湯洗淨,炒令黃色)
為末,每服五分或七分,木香湯或紫草湯下,入酒更妙,糯米清湯亦可。
三日貫膿治法:
內托散,治氣血虛損,或風邪穢毒沖筋,使瘡毒內陷,伏而不出或出而不勻,快用此活血勻氣,調胃補虛,內托瘡毒,使之盡出,易收易靨。
嫩黃耆,人參,當歸身(各二錢),川芎,防風(去蘆),桔梗(去蘆),川厚朴(去皮姜炒),白芷,甘草(生,各一錢),木香,肉桂(各三分)
上方於紅紫黑陷屬熱毒者,去桂,加紫草、紅花、黃芩。
若淡白灰黑陷伏屬虛者,加丁香救里,官桂攻表。
當貫膿而不貫膿者,倍參、耆、歸,煎熟,入人乳、好酒溫服,此貫膿巧法也。
凡貫膿肥滿,庶易結靨。若痘雖脹滿,光澤可觀,然摸過軟而皮皺者,中雖有膿不甚滿足,後必不能收靨,或痘皆貫膿,中間幾顆不貫者,終變虛寒癢塌之症,宜內托散倍加補氣血排膿之藥。
凡痘陷無膿,雖因服內托藥而暫起,不久又陷者,貫膿不滿故也。宜內托散倍參、耆、歸、人乳、好酒之類。蓋貫膿既滿,必無再陷之患矣。
凡因虛發癢,遍身抓破,膿血淋漓,不能坐臥者,宜內托散去桂,倍加白芷止癢,當歸和血,木香調氣,氣行血運,其癢自止。外用敗草散敷之,免致盛風變症,以致上痰咳嗽,聲啞。若遍身抓破,並無膿血清水,皮白,干如豆殼者死。
白話文:
痘瘡
剛開始長痘瘡時,常常會引起抽搐,這時要趕快用導赤散來疏通,藥方包含木通、甘草、防風,再搭配生地、黃連一起使用,最後加入辰砂調和服用,很快就能救活虛弱的病人,這個藥方真的非常有效,幾乎都能治好。
痘瘡發出第三天,開始腫脹的治療方法:
保元湯:
人參(八克),嫩黃耆(四克),甘草(四克),把藥材切碎做成一劑,加入生薑一片,用水煎煮後服用。
如果額頭沒有腫脹,就加入川芎二點四克作為引藥;臉部沒有腫脹,就加入升麻一點六克作為引藥;胸腔沒有腫脹,就加入桔梗一點六克作為引藥;腰部和膝蓋沒有腫脹,就加入牛膝一點六克作為引藥;兩手沒有腫脹,就加入桂枝零點八克作為引藥。
發出痘瘡第二天,痘子乾紅且稍微濕潤,使用保元湯加上桂枝,同時活血加入當歸、白芍;如果毒性較強,就加入玄參、牛蒡子;為了使氣機運行順暢,就加入陳皮。
發出痘瘡第二三天,痘子根部雖然圓潤但頂部凹陷,使用保元湯加上川芎、官桂。
發出痘瘡第四五天,痘子根部雖然隆起,但顏色不光澤,這是因為氣虛血盛,使用保元湯加上芍藥、糯米、官桂。
發出痘瘡第五六天,氣盛血弱,顏色昏暗呈紫紅色,使用保元湯加上木香、當歸、川芎。
發出痘瘡第五六七天,氣血運行不順暢,雖然血液聚集,但不能形成膿漿,要趕快服用保元湯,加上官桂、糯米,幫助形成膿漿。
發出痘瘡第七八天,毒素雖然化成膿漿,但還不飽滿,這是因為氣血凝滯,無法順利運行,加入桂枝、糯米。
發出痘瘡第八九天,膿漿不飽滿,血絲呈線狀紅色,氣虛弱而且危險,加入糯米來幫助氣血運行。
發出痘瘡第十一二天,氣血充盈,膿漿飽滿,濕潤而不收斂,這是因為體內虛弱,加入白朮、茯苓。
發出痘瘡第十三四天,毒素雖然已經消除,膿漿開始結痂,或者出現其他雜症,使用保元湯根據情況加減藥材,不要使用太涼或太熱、藥性太強的藥。
發出痘瘡第十四五六天,痂皮脫落,出現潮熱、嘴唇發紅、口渴、不想吃飯,使用四君子湯加上陳皮、山楂、黃連;如果口渴嚴重,就加入參苓白朮散;如果發熱不退,就用大連翹飲去掉黃芩來治療。
凡是長痘瘡發渴的,都是因為氣虛而津液枯竭,使用保元湯加上麥門冬、五味子就能止渴。如果止不住,使用參苓白朮散一兩劑就能止渴。
治療小兒痘瘡發出六七天,痘子凹陷不發出來,顏色發黑,氣息微弱,以及沒有膿液的情況:
穿山甲(用熱水洗淨,炒至黃色),磨成粉,每次服用兩到三克,用木香湯或紫草湯送服,用酒送服效果更好,用糯米清湯也可以。
痘瘡發出第三天,開始化膿的治療方法:
內托散,治療氣血虛損,或是風邪穢毒沖入經絡,使瘡毒向內凹陷,伏藏不出,或是發出不均勻,趕快使用此藥活血、使氣機運行順暢、調養腸胃、補養虛弱,把瘡毒向外托出,使其容易收口痊癒。
嫩黃耆、人參、當歸身(各八克),川芎、防風(去除蘆葦頭)、桔梗(去除蘆葦頭)、川厚朴(去皮用薑炒過)、白芷、甘草(生,各四克),木香、肉桂(各一點二克),將以上藥材煎煮後服用。
如果痘子呈現紅紫黑色、凹陷,屬於熱毒,就去掉肉桂,加入紫草、紅花、黃芩。
如果痘子呈現淡白灰黑色、凹陷潛伏,屬於虛症,就加入丁香來溫補體內,加入官桂來疏散表邪。
當痘子應該化膿卻沒有化膿時,要加倍使用人參、黃耆、當歸,煎煮後加入人乳、好酒溫服,這是促使化膿的好方法。
凡是化膿飽滿的痘子,比較容易結痂痊癒。如果痘子雖然腫脹飽滿,外觀看起來光滑,但摸起來軟綿綿的而且皮皺巴巴的,說明中間的膿液不夠充足,之後一定無法收口痊癒。或者痘子都化膿了,中間有幾顆沒有化膿,最終會變成虛寒癢塌的症狀,應該使用內托散,加倍使用補氣血、排膿的藥物。
凡是痘子凹陷沒有膿液,即使因為服用內托散而暫時隆起,不久又凹陷下去的,是因為膿液沒有充足的緣故。應該使用內托散,加倍使用人參、黃耆、當歸,加入人乳、好酒之類的藥物。當膿液充足之後,就不會有再凹陷的問題了。
凡是因為虛弱而發癢,全身抓破,膿血淋漓,無法坐立不安的,應該使用內托散去掉肉桂,加倍使用白芷來止癢,用當歸來和血,用木香來調氣,當氣血運行順暢,搔癢自然停止。外用敗草散敷在傷口上,避免病情惡化,導致出現咳嗽痰多、聲音沙啞等症狀。如果全身抓破,沒有膿血和清水,皮膚發白、乾燥像豆殼一樣的,就會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