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廷賢

《濟世全書》~ 兌集 卷八 (9)

回本書目錄

兌集 卷八 (9)

1. 疔瘡

治疔瘡不破則毒入腸胃不治。蟬退一味為末,蜜水調下半碗飲之;及用其末,津唾調塗瘡上,瘡口自潰。

端午日蛤蟆含墨治疔瘡法:

蛤蟆本是水中串,五月端午拿將來,口含黑墨梁上掛,含的黑墨化歹瘡。(此咒含墨時念。)

治疔毒如神,用杏仁,切去下少許令平,蘸溏雞屎安坐於疔頭上即止。

又方,治疔腫及無名腫毒,掐瘡頭去白水,以蔥、蜜搗爛,塗患處立已。

灸疔瘡法,大蒜搗爛成膏,塗疔四周,留瘡頂,以艾炷灸之,以爆為度。如不爆,稍難愈,宜多灸百餘壯,無不已者。灸痘、瘡,灸蛇、蠍、蜈蚣、犬咬,並瘰癧皆效。

按上單方,治疔瘡有效者。

白話文:

治療疔瘡,如果它沒有破開,毒素就會進入腸胃,這樣就難以治療。可以使用蟬蛻磨成粉末,用蜂蜜水調和服用半碗,同時將蟬蛻粉末用口水調和塗在瘡口上,瘡口就會自然潰爛。

端午節用蛤蟆含墨治療疔瘡的方法:

蛤蟆本來是水中的生物,在五月端午節捉來,讓它口含黑墨,然後掛在屋梁上,讓它含的黑墨化解惡毒的瘡。(這個咒語要在蛤蟆含墨的時候念。)

治療疔毒非常有效的方法是,取杏仁,切掉底部使其平整,沾上稀雞屎,放在疔瘡頭上就可以止痛。

另外一個方法,治療疔瘡腫痛以及不明原因的腫毒,將瘡頭掐破去除裡面的白色液體,用蔥和蜂蜜搗爛塗在患處,立刻就會好。

灸法治療疔瘡:將大蒜搗爛成膏狀,塗在疔瘡四周,留下瘡口頂部,用艾草製成的艾炷灸燒,以燒到爆開為標準。如果沒有爆開,就比較難痊癒,應該多灸一百多壯,沒有不好的。灸痘瘡,灸蛇、蠍、蜈蚣、狗咬傷,以及瘰癧等都有效果。

上面這些單方,都是治療疔瘡有效的方法。

2. 便毒(附魚口瘡)

夫便毒者,生小腹下兩腿合縫之間,其毒初發,寒熱交作,腿間腫起疼痛是也。夫腎為作強之官,所藏者,精與志也。男女大欲不能已,直遂其志,故敗精搏血,留聚中途而結為便毒矣。夫人腳腿與小腹合縫之間,精氣所出之道路也。或觸景而動心,或夢寐而不泄,既不得偶合陰陽,又不能忘情息念,故精與血交滯而成腫結也。初起慎不可用寒涼之藥,恐氣血愈結,不得宣散反成大患。

惟當發散寒氣,清利熱毒,使精血宣暢,則自然愈矣。

治便毒極效方(主方),治便毒生在兩腿合縫之間,腫痛之甚。

當歸尾,赤芍,白芷,金銀花,天花粉(各一錢),白殭蠶(炒,六枚),木鱉子(去殼,十枚),穿山甲(二片),大黃(三錢),芒硝(二錢)

上銼,好酒二鍾煎一鍾,連藥罐露一宿,五更熱服,厚衣蓋之發汗,利一二行即已。硝、黃,待群藥煎將熟入,再煎二沸用之。一方加射干,去硝。

龍膽瀉肝湯,治肝經濕熱,兩拗腫痛,或腹中疼痛,或小便澀滯,兼治玉莖生瘡,或便毒,懸癰,囊癰腫痛潰爛,睪丸懸掛。

龍膽草(酒拌炒黃),澤瀉(各一錢),車前子(炒),木通,當歸(酒拌),生地黃(酒拌),山梔(炒),黃芩(炒),甘草(各五分)

上水煎,空心溫服。

治便毒初起,用大黃三錢,枯礬一錢,為末,好酒調服。日久加穿山甲炒。

敷藥,治便毒腫痛。

雄黃,乳香(各二錢),黃柏(一錢)

上為細末,新汲水調敷腫處,自消。

蛤蔥膏,治魚口瘡。(一名橫痃。)

一蛤蟆一個,剝去皮,連腸搗碎如泥,入蔥白五錢,再搗成膏,與敷腫處,卻用原蛤蟆皮覆貼其上,經宿即消。

治魚口瘡未破,用豬膽一枚,投熱酒一碗,溫服即內消。

一方,治魚口,五倍子炒為末,醋調,貼患處,干則醋潤。

感寒失於解表,流成便毒癰疽。往來寒熱甚艱危,獨活生黃歸尾。要真金銀花穗,大黃酒煨甚奇。川山甲要炒成珠,利下膿血即愈。

白話文:

【便毒(附魚口瘡)】

便毒這種疾病,通常發生在小腹下方,兩腿相交的縫隙之間。初期症狀會出現寒熱交錯的情況,隨後腿間會開始腫脹且感到疼痛。腎臟在人體中扮演著強化身體的角色,負責儲存精力和意志。當男女之間的慾望無法獲得滿足,一味地順從自身意願,就會導致敗精和血液在半途中凝結,形成便毒。

人體腳腿與小腹相接的縫隙,正是精氣運行的通道。可能因看到特定情境而心生波瀾,或是夜間有慾望未能釋放,既無法進行正常的性行為,又無法平息心中慾念,結果導致精氣與血液在體內滯留,最終形成腫塊。病發初期切勿使用寒涼的藥物,以免造成氣血更加凝結,無法正常散發,反而導致病情加重。

治療便毒最有效的處方如下:當歸尾、赤芍、白芷、金銀花、天花粉(各一錢)、炒白殭蠶(六枚)、木鱉子(去殼,十枚)、穿山甲(二片)、大黃(三錢)、芒硝(二錢)。將以上藥材研磨後,加入兩杯好酒煮至剩一杯,連同藥罐一起放置一夜,隔天清晨趁熱服用,穿暖和的衣服讓身體出汗,排便一到兩次即可。芒硝和大黃應在其他藥材煮得差不多時再加入,再煮沸兩次便可服用。另一種配方可加入射干,但需去掉芒硝。

「龍膽瀉肝湯」,適用於肝經濕熱所導致的兩側腫痛,或腹部疼痛,或小便不暢等情況,也能用於治療生殖器長瘡,或便毒、懸癰、囊癰腫痛及睪丸下垂等問題。龍膽草(酒拌炒黃)、澤瀉(各一錢)、車前子(炒)、木通、當歸(酒拌)、生地黃(酒拌)、山梔(炒)、黃芩(炒)、甘草(各五分)。將以上藥材用水煎煮,空腹溫服。

若便毒剛發病,可用大黃三錢,枯礬一錢,研磨成粉末,用好酒調和後服用。若病情持續,可增加穿山甲炒製。

外敷藥物:雄黃、乳香(各二錢)、黃柏(一錢)。將這些藥材磨成細末,用新取的井水調和後塗抹在腫脹部位,可自行消腫。

「蛤蔥膏」,適用於治療魚口瘡。取一隻蛤蟆,剝去皮,連同內臟一起搗碎成泥,加入五錢蔥白,再搗成膏狀,塗抹在腫脹部位,再用蛤蟆的皮覆蓋在上面,經過一夜即可消腫。

若魚口瘡尚未破裂,可用一顆豬膽,倒入一碗熱酒中溫服,能從內部消除腫塊。

另一種方法,用五倍子炒製成粉末,用醋調和後貼在患處,若藥膏乾了就再補充些許醋。

若因受寒未能及時發汗,導致便毒形成膿腫。若出現寒熱交錯的嚴重症狀,可用獨活、生黃、歸尾。需要真正的金銀花穗,大黃酒煨非常有效。川山甲要炒製成珠狀,有助於排出膿血,病情就能得到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