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世全書》~ 坎集 卷二 (23)
坎集 卷二 (23)
1. 痢疾
痢,是濕、熱及食積三者,別赤、白、青、黃、黑五色,以屬五臟。白者,濕熱傷氣分;赤者,濕熱傷血分;赤白相雜,氣血俱傷;黃者,食積;青黑者,濕勝也。治法,瀉腸胃之濕熱,開鬱結之氣,消化積滯,通因通用。其初只是下之,下後未愈,隨症調之。痢稍久,不可下,胃虛故也。
痢多屬熱,亦有虛與寒者。虛者,宜補;寒者,宜溫。久年及虛弱之人不可下。大便了而不了者,血虛;數而至圊而不便者,氣虛。噤口痢,胃氣熱,胃口熱甚,太虛。
一痢魚腦,半生半死;下若屋漏水者,必亡;下若塵腐色者,必死;下純血者,必死;下若筆筒直者,不治;唇如硃紅者,必亡;身熱脈大者死,微小者生,浮洪者死。
利氣丸(方見諸氣),凡痢赤白初起,一服立愈。
加味芍藥湯(主方),治下痢赤白初起,積滯不行,裡急後重,頻上圊而去少腹痛。
當歸尾(一錢),白芍(二錢),黃芩(一錢半),黃連(一錢半),枳殼(去穰,一錢),檳榔(一錢),木香(五分),大黃(一錢),滑石(一錢),甘草(三分)
上銼一劑,水煎,空心溫服。壯盛人,大黃加一錢。
按上方,行血調氣。經曰:溲而便膿血者,氣行而血止也。行血則便膿自愈,和氣則後重自除。
調和飲,治紅白痢疾。
白芍(三錢),當歸(一錢半),川芎(一錢),黃連(一錢),黃芩(一錢),桃仁(炒研,一錢),升麻(五分)
上銼一劑,水煎,空心服。白痢,加吳茱萸炒,一錢;赤白痢,加白朮、茯苓、陳皮、香附各一錢。
按上方,治諸痢用通利之藥後未已,直服此調理而愈。
立效無雙方(效不可言),治痢不拘赤白,一服立止,並泄瀉亦效。
淨黃連(四兩,酒洗吳茱萸二兩,同連炒,去吳茱萸不用),枳殼(去穰,二兩麩炒,去麩不用)
上共為末,稀粥和為丸,梧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空心溫酒送下。泄瀉,米湯送下。
香連丸,治冷熱不調,下痢赤白,膿血相雜,裡急後重。
川黃連(去毛淨,四兩,以水潤薄切;用吳茱萸二兩,水泡乘濕就以黃連合和碗盛,另器盛之蒸時許,取出同炒,撿去吳茱萸不用),南木香(一兩)
上為細末,醋煮,麵糊為丸,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米湯下。噤口痢,加石蓮肉二兩。
獨將軍丸,治痢如神。
大黃(一斤。分四份,四兩用黃連一兩先泡水浸,同炒。四兩用吳茱萸一兩先泡水浸,同炒。四丙用童便浸炒。四兩用乳汁浸炒)
上為細末,米糊為丸,梧子大,將一半蒸過各收貯,每服將蒸過者一半,未蒸過者一半。赤痢,黃連湯下;白痢,吳茱萸湯下;赤白痢,連、茱湯下。
按上方,治痢專攻之劑。
白話文:
痢疾是濕熱和食積三者共同作用的結果,症狀表現為赤、白、青、黃、黑五種顏色,分別对应五臟。白色表示濕熱傷及氣分;紅色表示濕熱傷及血分;赤白相雜則表示氣血俱傷;黃色表示食積;青黑色表示濕邪過盛。治療方法是瀉去腸胃的濕熱,疏通鬱結之氣,消化積滯,使病因和病症同時得到治療。初期可以用瀉下法,瀉下後若未痊癒,則需根據具體症狀調整治療方案。痢疾時間較長時,不宜再用瀉下法,因為此時胃氣可能已虛弱。
痢疾大多屬於熱證,但也存在虛證和寒證。虛證需補益,寒證需溫暖。久病和體質虛弱者不宜使用瀉下法。大便不成形,但量不多,屬於血虛;大便次數多,稀溏不成形,屬於氣虛。噤口痢是胃氣熱盛,甚至出現嚴重氣虛的表現。
大便如魚腦,半成形半不成形;大便如屋漏水般稀薄;大便如腐敗物一樣;大便全是血;大便如筆筒般直;嘴唇紅如朱砂;發熱脈象洪大,這些都是危重徵兆。 脈象微弱者則吉。
利氣丸(方劑見其他文獻),適用於赤白痢疾初期,一劑即可痊癒。
加味芍藥湯,主治赤白痢疾初期,伴有積滯不通,裡急後重,頻頻上廁所,並伴有少腹疼痛。組成:當歸尾、白芍、黃芩、黃連、枳殼、檳榔、木香、大黃、滑石、甘草。壯實者大黃可加量。此方行血調氣,根據經文所述,排尿後排出膿血,代表氣血運行順暢,血止自癒,氣順則裡急後重自除。
調和飲,主治紅白痢疾。組成:白芍、當歸、川芎、黃連、黃芩、桃仁、升麻。白痢加吳茱萸;赤白痢加白朮、茯苓、陳皮、香附。此方用於其他通利藥物治療無效後的調理。
立效無雙方,主治痢疾,無論赤白,一劑即可止痢,泄瀉亦有效。組成:黃連、吳茱萸、枳殼。
香連丸,主治寒熱不調,赤白痢疾,膿血夾雜,裡急後重。組成:黃連、吳茱萸、南木香。噤口痢加石蓮肉。
獨將軍丸,治療痢疾效果神奇。組成:大黃(分四份,分別用黃連、吳茱萸、童便、乳汁浸泡後炒制)。赤痢用黃連湯送服;白痢用吳茱萸湯送服;赤白痢用黃連、吳茱萸湯送服。此方為專攻痢疾的方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