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世全書》~ 巽集 卷五 (4)
巽集 卷五 (4)
1. 唇病(附繭唇,狐惑症)
夫唇者,脾之所主。胃者,脾之所令,其經起於鼻,環於唇,其支脈絡於脾。脾胃受邪則唇之為病,蓋風勝則動,寒勝則揭,燥勝則乾,熱勝則裂,氣鬱則生瘡,血少則濡而無色。治之,內則當理其脾,外則當敷其藥,無不效。
若唇腫,起白皮皺裂如蠶繭,名曰繭唇,有唇腫重出如繭者,有本細末大如繭如瘤者,或因七情動火傷血,或因心火傳授脾經,或因厚味積熱傷脾,大要審本病察兼症,補脾氣,生脾血,則燥自潤,火自徐,風自息,腫自消。若妄用清熱消毒之藥,或用藥線揭去皮,反為翻花敗症矣。
薏苡仁湯,治風腫在脾,唇口、咽動或生結核或為浮腫。
薏苡仁,防己,赤小豆(炒),炙甘草(各等分)
上每銼五錢,生薑煎服。
柴胡清肝散,治肝經怒火,風熱傳脾,唇腫裂或患繭。
柴胡,黃芩(炒,各一錢),黃連(炒),山梔(炒,各七分),當歸(一錢),川芎(六分),生地黃(一錢),升麻(八分),牡丹皮(一錢),甘草(三分)
上銼一劑,水煎服。若脾胃弱,去芩、連,加白朮、茯苓。
濟陰地黃丸,治陰虛火燥,唇裂如繭。
熟地黃,石棗,山藥,麥門冬,五味子,當歸,肉蓯蓉,枸杞子,甘菊花,巴戟天(各等分)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空心食前白湯送下。
六味地黃丸(方見補益),治繭唇燥裂,年幼者可服。
補中益氣湯(方見內傷),治中氣傷損,唇口生瘡或齒牙作痛,惡寒發熱,肢體倦怠,食少自汗或頭痛身熱,煩躁作渴,氣喘,脈大而虛,或微細軟弱。
橄欖散,治唇爛緊裂生瘡。
橄欖不拘多少,燒灰為末,脂油和塗患處。
狐惑症,下唇有瘡曰狐,乃蟲食其肛,黃芩煎湯洗之;上唇有瘡曰惑,乃蟲食其臟,因腹內熱,腸胃虛,蟲出求食用。
瀉心湯
大黃(一兩),芩,連(各五錢)
上銼散,水煎服。
白話文:
嘴脣是受脾臟所主管的。胃臟則是由脾臟所控制,它的經絡起始於鼻子,環繞在嘴脣,分支的經脈連結至脾臟。當脾胃受到邪氣侵擾,就會導致嘴脣生病。如果風邪過盛,嘴脣會顫抖;寒氣過多,嘴脣會捲縮;乾燥太甚,嘴脣會乾涸;熱氣過旺,嘴脣會龜裂;氣血阻滯,會長出瘡;血液不足,嘴脣會濕潤而無血色。治療時,內部應調整脾臟功能,外部應敷上藥物,這樣都能收到效果。
如果嘴脣腫脹,起白皮且皺紋裂開像蠶繭,這種病症稱為「繭脣」。有種類似繭的嘴脣腫脹,有的基部細末梢大像瘤。這可能是因為情緒激動導致火氣傷害血液,或是心臟的火氣傳到脾臟的經絡,或是食用過多口味重的食物,累積熱量傷害脾臟。重點是要審視根本病因並檢查併發症,補充脾氣,生血補脾,那麼乾燥自然會得到滋潤,火氣自然會減緩,風邪自然會平息,腫脹自然會消除。如果隨意使用清熱解毒的藥物,或用藥線剝去皮膚,反而會使病情惡化。
接下來的內容是介紹了幾種藥方,如薏苡仁湯、柴胡清肝散、濟陰地黃丸、六味地黃丸、補中益氣湯、橄欖散以及瀉心湯,分別用來治療風腫、肝經怒火、陰虛火燥、中氣傷損、脣部潰爛、以及狐惑症等疾病。
2. 面病
升麻黃連湯,治面熱,乃陽明經風熱。
升麻(一錢五分),葛根(一錢五分),白芍(七分半),川芎(四分半),白芷(二分),薄荷(三分),荊芥(三分),蒼朮(八分半),黃連(酒洗,五分),黃芩(酒洗,六分),犀角(四分半),甘草(五分)
上銼一劑,水煎臨臥頻服。
開麻附子湯,治面寒,乃陽明經虛寒。
升麻,葛根,白芷,黃耆(各七分),黑附子(炮,七分),人參,草豆蔻(各五分),益智仁(三分),炙甘草(五分)
上銼一劑,連須蔥白二根,水煎溫服。
清上防風湯,清上焦火,治頭面生瘡,風毒腫痛。
防風(一錢),連翹,白芷,桔梗(各八分),黃芩(酒炒),川芎(各七分),荊芥,梔子,黃連,薄荷,枳殼(各五分),甘草(三分)
上銼水煎服。入竹瀝尤妙。
蠶黃丸,治頭面腫大並喉痹。
殭蠶(一兩),大黃(二兩)
上為末,薑汁為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井水入蜜少許,徐徐呷服。
連翹散,治面上鼓嘴瘡,俗名粉刺。
連翹,川芎,白芷,黃連,苦參,荊芥,桑白皮,山梔子,貝母,甘草
上銼水煎,食遠服。
麥門冬膏(黃賓江傳),治面上肺風瘡。
麥門冬(去心,一斤),橘紅(去白,四兩)
上用水煎汁熬成膏,入蜜二兩再熬成,入水中一夜去火毒,每服五匙,滾水化開,食後服。夜將末藥搽之。
按上方,治面病宜內治之劑。
搽藥方
白附子(六錢),枯礬(三錢),硫黃(五錢),黑鉛(炒枯,三錢),黃丹(飛過,一錢),輕粉(一錢),麝香(二分),密陀僧(二兩)
上為細末,先將冷水擦紅處,濕後以末藥擦之,不可擦破。忌酒色惱怒、煎煿熱物。
治抓破面皮,用生薑自然汁調輕粉,搽患處,更無痕跡。
治面並兩頤生膿水黃瘡。用官粉二兩,水調,用艾熏過黃色,入煅過棗十枚,為末,敷之。
治面上酒刺紅瘡兼療粉刺。
黃蠟(四錢),香油(六錢),黃丹(二錢),水銀(二錢)
上先將蠟熔化,下油再熬,下丹不住手攪成膏,次下水銀,亦不住手攪百餘遍,自然和勻,每用少許,臨臥搽在面上,來朝熱酒洗去,以瘥為度。
治肝斑方(傅四瀛傳)
輕粉(一錢),人言(一分),蟬退(十個,燒存性),蛇退(二條,燒存性),檳榔(一個,切碎另研末),硫黃(二錢)
上為末,井水調搽,穿舊衣,要五月間上半日出汗,至夜間洗去。
洗面藥,治面生䵟黯或小瘡或生痤痱粉刺之類,並皮膚燥癢,能去垢膩。
皂角(去皮,三兩),升麻(八兩),楮實子(五兩),甘松(五錢),二柰(三錢),砂仁(連皮,五錢),白芷(一兩),白及(一兩),天花粉(一兩),白丁香(五錢,臘月收),綠豆(一兩,研),糯米(一升,另研)
上為末和勻,量用洗面,不惟馨香,抑且去垢。一方,加藿香五錢,樟腦一錢,煉蜜為丸,如彈子大,清晨洗面最奇。
香肥皂法
甘松,細辛,白芷,藿香,樟腦,豬胰(各一兩),皂角(去皮節,半斤)
上為細末,煮熟棗搗為丸,如彈子大,曬乾,洗手面用甚妙。
洗面方
每早以漱口水吐在手掌中洗面,久久自然光潤。
治面上粉刺。
飛礬(一兩),生硫黃(二錢),白附子(二錢)
上共為細末,唾津調搽,臨晚上,次日洗去。
治面上黃水瘡,用雞子煎烰,取汗搽瘡上,立愈。
治赤紅爛臉。
水銀(一錢),柏油蠟(一兩)
共搗塗之。
治汗斑紫白色。
白附子,硫黃(各等分)
上為細末,以茄蒂蘸醋黏末擦之。
一方,用夏枯草濃煎水,日洗數次立效。
按上方,治面病外治之方。
白話文:
[面部疾病]
升麻黃連湯:這是一種治療面部發熱的藥方,主要針對因風熱影響的陽明經絡。其成分包括升麻、葛根、白芍、川芎、白芷、薄荷、荊芥、蒼朮、黃連、黃芩、犀角和甘草。所有藥材加在一起煎煮,應在睡前頻繁服用。
開麻附子湯:這是一種治療面部寒冷的藥方,主要針對因虛寒影響的陽明經絡。其成分包括升麻、葛根、白芷、黃耆、黑附子、人參、草豆蔻、益智仁和甘草。所有藥材加在一起煎煮,加入兩根帶鬚的蔥,溫熱服用。
清上防風湯:這種藥方用於清除上焦的火氣,治療頭面部生瘡,風毒腫痛。其成分包括防風、連翹、白芷、桔梗、黃芩、川芎、荊芥、梔子、黃連、薄荷、枳殼和甘草。所有藥材加在一起煎煮,服用時可加入竹瀝。
蠶黃丸:這是一種治療頭面部腫大和喉痹的藥方。其成分包括殭蠶和大黃。將藥材磨成粉末,用薑汁製成彈子大小的丸狀,每次服用一丸,用井水加少量蜂蜜慢慢服用。
連翹散:這種藥方用於治療面部鼓嘴瘡,俗稱粉刺。其成分包括連翹、川芎、白芷、黃連、苦參、荊芥、桑白皮、山梔子、貝母和甘草。所有藥材加在一起煎煮,飯後服用。
麥門冬膏:這是一種治療面部肺風瘡的藥方。其成分包括麥門冬和橘紅。用水煎煮直至形成膏狀,加入蜂蜜再熬製,放置水中一夜去除火毒,每次服用五匙,用熱水溶解,飯後服用,夜晚將藥粉塗抹於患處。
接下來的幾段是關於各種面部疾病的外用藥方。
例如,搽藥方:這是一種治療面部疾病的外用藥方。其成分包括白附子、枯礬、硫磺、黑鉛、黃丹、輕粉、麝香和密陀僧。將所有藥材研磨成細末,先用冷水擦拭患處,然後塗上藥粉,不要擦破皮膚,避免酒精、辛辣食物和憤怒。
其他外用藥方包括使用生薑汁和輕粉治療刮破的面部皮膚,以及使用官粉、艾草、煅過的棗子和一些其他藥材製作的膏藥來治療膿水黃瘡等。
治肝斑方:這是一種治療肝斑的藥方,其成分包括輕粉、人言、蟬蛻、蛇蛻、檳榔和硫磺。將所有藥材研磨成粉末,用井水調勻後塗抹於患處,需在五月間上半日出汗,到夜間再清洗掉。
洗面藥:這是一種治療面部暗沉、小瘡、痤瘡、粉刺和其他皮膚問題的洗面藥。其成分包括皁角、升麻、楮實子、甘松、二柰、砂仁、白芷、白及、天花粉、白丁香和綠豆。所有藥材研磨成粉末後混合均勻,用於洗臉,不僅有香氣,而且可以去污。另一種配方還包括藿香和樟腦,製成彈子大小的丸狀,早晨洗臉效果最佳。
香肥皂法:這是一種製作香皂的方法,其成分包括甘松、細辛、白芷、藿香、樟腦、豬胰和皁角。所有藥材研磨成粉末,與煮熟的棗子搗成丸狀,曬乾後用於洗手和洗臉。
洗面方:每天早上用漱口水洗面,久而久之可以使面部變得光滑滋潤。
治面上粉刺:這是一種治療面部粉刺的藥方,其成分包括飛礬、生硫磺和白附子。所有藥材研磨成粉末,用唾液調勻後塗抹於患處,晚上使用,第二天清洗乾淨。
以上是針對面部疾病的內治和外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