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術便覽

《仁術便覽》乃明代醫學家張潔所編撰(據介紹,作者欄為張浩),是一部旨在提供便捷全面的醫療參考、助力臨床實踐的醫學著作。本書承襲了中國古代醫學辨證論治的精髓,內容廣泛涵蓋內科、外科、婦科、兒科等各科病症,並薈萃了大量臨床驗方與實用治療原則。全書的核心宗旨為「濟世救人」,強調醫者應具備「仁術」——即仁愛之心與精湛醫術的結合,並要求醫者深入探究病機,靈活變通地應用藥物。此書結構嚴謹,條理清晰,體現了明代醫學在臨床實踐層面的積累與思考。

全書架構與核心內容剖析

《仁術便覽》以病症分類為主要編排方式,針對臨床常見及部分疑難病症進行細緻論述。這種結構使得醫者在面對特定病患時,能快速查閱相關章節,尋求治療 guidance。

  1. 中風篇: 本篇對中風的認識深刻,將其病因歸結於血虛、痰濕、氣滯等複合因素,並區分了病邪侵犯經絡(中腑)與臟腑(中臟)的不同證候及預後。書中提出的「初得宜順氣,久病當活血」是治療中風的綱領性原則,至今仍具指導意義。同時,篇中列舉了如大秦艽湯、涼膈散等多首經典方劑,並特別強調「隨證施治」,警示醫者不可拘泥於一方一法,而需根據病情的變化靈活調整,此乃辨證論治在中風治療中的具體體現。對年高氣弱、非外感風邪所致的類中風症狀,書中也提示應與真中風區分,忌用風藥,體現了對病因辨識的謹慎態度。

  2. 厥病篇: 厥病即四肢逆冷,常伴神志不清。本書將其病因歸於氣血失調、寒熱失衡等複雜情況。作者將厥病細分為陽厥(多因熱深或氣閉)與陰厥(多因寒盛或陽虛),並提供了針對性的方劑,如瓜蒂散用於氣閉痰阻之厥,姜附湯用於寒邪盛極、陽氣衰微之厥。強調迅速「疏通氣血」作為治療要務,體現了對危急病症處理的效率意識。

  3. 痛風篇: 痛風(包括濕痺、鶴膝風等廣泛的痹證)是臨床常見病。《仁術便覽》對其病理機制的探討深入,認為風、濕、熱、血虛等是主要致病因素。書中針對不同病因病機提供了多樣化的方劑,例如二妙散用於濕熱蘊結關節的痛風,羌活續斷湯用於肢體痠痛麻木不遂的痹證。這反映了本書在治療痹證時,能抓住主要矛盾,如濕熱、血虛等,並選擇相應的方藥,提供了實用的臨床方案。

  4. 傷風與傷寒篇: 外感病是醫家最常面對的問題。本書清晰地區分了傷風(多屬風寒表證)與傷寒(可能兼夾內熱或其他複雜情況),為臨床辨證提供了基礎。針對不同證候,書中推薦了神術散、金沸草散等治療傷風的方劑,以及麻黃湯、桂枝湯、九味羌活湯等治療傷寒的經典方,展現了對外感病衛氣營血辨證、六經辨證等理論的應用。

  5. 中寒與回陽救急篇: 此篇著眼於寒邪直接侵犯內臟的危急狀況,提供了如理中湯、附子茴香散等溫中散寒的方劑,以及回陽救急湯等用於陽氣暴脫、虛寒厥逆的急救方。這部分內容凸顯了本書的實用性,為醫者在面對危重急症時提供了操作性強的治療指引。

方法論與臨床思想特色

《仁術便覽》之所以能成為實用醫書,得益於其鮮明的方法論:

  1. 辨證施治的貫徹: 全書所有病症的論述都以辨證為前提。無論是區分中風的中腑中臟、厥病的陰陽,還是痛風的濕熱血虛,都要求醫者準確判斷病因病機、定位病變所在,並結合個體差異來確定治療方案。這種思想是中醫的核心,在本書中得到了具體的闡釋和應用。

  2. 注重實用性與安全性: 書中收錄的方劑多為經過臨床驗證的有效方。詳細的用法、用量及注意事項(如對毒劇藥的警示)極大地提高了本書的實用價值和臨床安全性,使得本書真正成為醫者「便覽」的工具。

  3. 內外兼治的理念: 本書認識到某些病症僅靠內服藥物不足,需配合外治法。例如中風初期採用通關散鼻吹,是通過體表途徑達到醒腦開竅、急救的 목적。這種內外結合的治療思路,豐富了臨床手段,提高了療效。

特色方劑與實踐價值

書中一些特色方劑不僅體現了明代醫家的經驗智慧,對後世醫學亦有深遠影響:

  • 通關散: 作為中風昏迷急救方,其利用鼻腔給藥的快速途徑,對氣閉神昏有立竿見影之效,是中醫急救的代表方之一。
  • 二妙散: 此方以黃柏、蒼術為君臣,針對濕熱痺痛療效卓著,開創了清熱燥濕治療痹證的有效模式,成為後世眾多治療濕熱證方劑的基礎,如二妙丸。
  • 小續命湯: 雖然並非本書首創,但本書引用並用於中風及風濕引起的肢體麻木不遂,再次強調了此方在活血通絡、祛風除濕方面的經典地位,突顯了調和氣血、疏通經絡的重要性。

「仁術」精神與當代啟示

《仁術便覽》書名中的「仁術」二字,點明了本書的核心精神。醫道不僅是技術層面的精進,更關乎醫者的品德與情懷。卷首的多篇序言,對此有深刻的闡述。序言作者或將醫術與刑律類比,強調其需「洞見垣一方始得以刀圭投之」,警示若僅執成方而不知變通,反如刑律誤判,毒害甚深;或讚譽編者「言約理要」之功,期其能真正「濟人」;或感嘆時人不知養生,醫者僅能治「已病」之無奈,並強調醫者需有超越文字的「神明」,才能真正應對複雜病情,避免誤治。這些都指向了醫者需要結合仁愛之心、精湛醫術、靈活應變能力及對病機的深刻理解,方能踐行真正的「仁術」。

這種「仁術濟世」的精神,在當代社會依然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面對日益複雜的疾病譜和個體差異,醫者更應秉持仁心,深入學習,精進醫術,靈活運用理論知識於臨床實踐,而非僵化套用。本書系統化的病症分類與方劑體系,為現代中醫臨床教學與研究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和經驗參考。書中對辨證施治、實用安全、內外兼治的重視,對當代臨床診療思維仍有借鑒價值。

結語

總而言之,《仁術便覽》作為明代醫家張潔(或稱張浩)的重要著作,不僅是當時臨床經驗和理論認識的系統總結,更是一部充滿實用智慧與人文關懷的醫書。其內容涵蓋廣泛,治療方法靈活變通,充分體現了中醫以患者為本、注重整體、辨證施治的特色。書中所倡導的「仁術」精神,更是醫者應當永恆追求的境界。這部著作至今仍是中醫寶庫中的重要遺產,為後世醫學的發展提供了寶貴的經驗積累和精神指引。


序(一)

序(二)

序(三)

卷一 (1)

卷一 (2)

卷一 (3)

卷一 (4)

卷一 (5)

卷一 (6)

卷一 (7)

卷一 (8)

卷一 (9)

卷一 (10)

卷一 (11)

卷一 (12)

卷一 (13)

卷一 (14)

卷一 (15)

卷一 (16)

卷一 (17)

卷一 (18)

卷一 (19)

卷一 (20)

卷一 (21)

卷一 (22)

卷一 (23)

卷一 (24)

卷一 (25)

卷一 (26)

卷一 (27)

卷一 (28)

卷一 (29)

卷一 (30)

卷一 (31)

卷一 (32)

卷一 (33)

卷一 (34)

卷一 (35)

卷一 (36)

卷一 (37)

卷一 (38)

卷一 (39)

卷一 (40)

卷一 (41)

卷一 (42)

卷一 (43)

卷一 (44)

卷一 (45)

卷一 (46)

卷一 (47)

卷一 (48)

卷一 (49)

卷二 (1)

卷二 (2)

卷二 (3)

卷二 (4)

卷二 (5)

卷二 (6)

卷二 (7)

卷三 (1)

卷三 (2)

卷三 (3)

卷三 (4)

卷三 (5)

卷三 (6)

卷四 (1)

卷四 (2)

卷四 (3)

卷四 (4)

卷四 (5)

卷四 (6)

卷四 (7)

卷四 (8)

卷四 (9)

卷四 (10)

卷四 (11)

卷四 (12)

卷四 (13)

卷四 (14)

題仁術便覽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