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浩

《仁術便覽》~ 卷一 (19)

回本書目錄

卷一 (19)

1. 【芩連消毒飲】

治天行大頭病,發熱惡寒,頭項腫痛,脈洪。取作痰火治之,其喉痹亦可治之。

柴胡,甘草,桔梗,川芎,黃芩,荊芥,黃連,防風,羌活,枳殼,連翹,射干,白芷先加大黃,利去一、二次後,依本方去大黃,加人參、當歸調理。

上水二鍾,姜三片,入鼠黏子一撮,再煎一沸,入竹瀝、薑汁調服。

白話文:

治療流行性腮腺炎(俗稱大頭瘟),症狀是發燒怕冷、頭部和脖子腫痛,脈象洪大。可以把它當作痰火來治療,也可以用來治療咽喉腫痛。

藥材包括:柴胡、甘草、桔梗、川芎、黃芩、荊芥、黃連、防風、羌活、枳殼、連翹、射干、白芷。先加入大黃,排便一兩次後,按照原方去掉大黃,加入人參、當歸來調理。

用水兩碗,加入生薑三片,放入牛蒡子一小撮,再煮沸一次,加入竹瀝、薑汁調和後服用。

2. 【竹葉石膏湯】

治傷寒汗下後,表裡俱虛,津液枯竭,餘熱不解,心煩不眠,或氣逆欲吐,及諸虛煩熱並宜服之。

石膏,淡竹葉,麥門冬,粳米(百餘粒),半夏,人參,甘草,陰虛甚者加知母、黃柏、川芎、地黃。

驚悸不寧、盜汗,加酸棗仁、茯神。小便不利,加梔子。氣短無力,加人參、黃耆。

上水一鍾半煎。

白話文:

這個方子【竹葉石膏湯】可以用來治療因為傷寒病,發汗或使用瀉藥後,造成身體內外都虛弱、體內津液耗盡、殘餘的熱邪還沒消除,導致心煩睡不著、或者氣往上衝想吐,以及各種虛弱引起的煩躁發熱等情況都適合服用。

藥方組成有:石膏、淡竹葉、麥門冬、粳米(約一百多粒)、半夏、人參、甘草。如果陰虛情況嚴重,可以加用知母、黃柏、川芎、地黃。

如果有驚慌心悸、不安寧、盜汗的症狀,可以加酸棗仁、茯神。如果小便不順暢,可以加梔子。如果感到氣短無力,可以加人參、黃耆。

將以上藥材加一碗半的水煎煮。

3. 【大羌活湯】

解利兩感傷寒,經云:兩感不治,然所稟有虛實,所感有淺深,若稟實而感淺者,間亦可生。治之而不救者,有矣。未有不治而生者,此十中或活一二。

羌活,獨活,防風,黃芩,黃連,白朮,川芎(各一錢),細辛(五分),生地,知母(各二錢)

上水二鍾,煎服。

白話文:

【大羌活湯】

這個方子是為了治療同時感受風寒和風熱兩種外邪的傷寒,古書說這種「兩感」的病症難以治癒,但是病人本身的體質有虛實之分,感受外邪的程度也有深淺之別,如果體質強壯而感受的外邪又比較輕微,有時還是有可能治好的。治療卻沒能救活的情況是有的,但如果沒有治療而能自己痊癒的,卻幾乎沒有,這種病症十個病人中大概只有一兩個可以存活。

藥方組成: 羌活、獨活、防風、黃芩、黃連、白朮、川芎,各一錢。 細辛,五分。 生地、知母,各二錢。

服用方法: 將以上藥材加兩碗水煎煮後服用。

4. 【雙解散】

治傷寒溫暑熱,病在表,頭痛身熱,肢體疼痛,邪熱服此。

防風,川芎,羌活,荊芥,甘草,薄荷,石膏,滑石,連翹,白朮,枳殼,梔子,桔梗,前胡,麻黃,白芍

水二鍾,姜三片,蔥三枝煎。汗後身靜內熱,去麻黃、荊芥、羌活、蔥、姜之類。六七日大便燥者,加大黃、芒硝。

白話文:

治療因為傷寒、溫病、暑熱等引起的疾病,病邪還在體表,出現頭痛、身體發熱、四肢疼痛等症狀,服用這個藥方可以驅除邪熱。

藥方組成:防風、川芎、羌活、荊芥、甘草、薄荷、石膏、滑石、連翹、白朮、枳殼、梔子、桔梗、前胡、麻黃、白芍。

用水兩碗,加入生薑三片、蔥三根一起煎煮。如果發汗後身體平靜但仍有內熱,就去掉藥方中的麻黃、荊芥、羌活、蔥、薑等辛溫發散的藥物。如果病程六七天後出現大便乾燥,則加入大黃、芒硝等瀉下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