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浩

《仁術便覽》~ 序(二)

回本書目錄

序(二)

1. 序(二)

岐黃家侈口而譚方伎,人持其說以爭相秦楚,幾令臧三耳矣。其所為標本支節,傳經遞絡,浮沉緩促,洪細起伏,一切按五部而約之三關,藉令越人見垣加功巧十等,諒毋委去膏肓而洞中嗣君也。善乎太倉令之言曰:臣不能起死而能知生,人病各以其意投之,病輒效,則治之非難,而中之難也。方書醫乘何翅充棟,而操指稍稍略似,可付咸陽一炬耳。

文學張君蚤以儒生起家,已而厭棄,好養生言,用是搜古驗今,綦累成帙因扁其名曰《仁術便覽》。一開卷間,青囊大備,若入武庫,五兵縱橫,而言約理要,指掌可睹,真攝身者南車也。嗇生久視,達命者誠非之。然使疾病無夭迂而中其疴恙,於人亦可有濟,毋亦長者之心哉。

郡侯王公,當世所推轂,仁者也。公之惠此元元也,既已起疲癃而大造之矣。而尤有當於文學之言,乃飛尺檄,命應選廁一言以序之,遠哉乎公之用心也。公之政壽一郡,公之心壽一世,令大地以內有負憊無號者,公心慼慼焉。彼其旌干所及,靡不旁皇,即令格於樹採者,則藥籠具在,振此足致無涯矣。

夫亦以其恫瘝之心而托之以綏乎。州太學生夏惟勤精於其學,稱國手。公嘗屬之校讎,亦謂一字千金矣,是中經首哉。

萬曆乙酉秋九月望日

屬下吏冀州知州方應選謹撰

白話文:

岐黃學派的醫家誇口談論醫術,人們紛紛引用他們的說法,爭論得像戰國時代的秦國和楚國一樣,幾乎讓耳朵都聽麻木了。他們所說的標本、支節、經絡傳遞、浮沉緩急、洪細起伏,都用五部和三關來概括。即使讓醫術高明的扁鵲再加倍努力,恐怕也無法拋開那些難以醫治的疾病,而直接找到病因的核心。太倉令說得好:「我不能起死回生,但能了解病因,人們根據自己的病症來求醫,只要能對症下藥,治療就不難,難的是如何準確診斷。」市面上的醫書堆積如山,但真正能掌握醫術精髓的人卻寥寥無幾,那些只是略懂皮毛的人,他們的醫書燒掉也罷。

文學家張蚤先生原本是讀儒家經典出身,後來厭倦了仕途,轉而研究養生之道。因此,他廣泛搜集古代的醫學典籍,並參照現代的案例,經過長時間的累積,編成了一本名為《仁術便覽》的書。打開這本書,內容就像一個裝滿兵器的倉庫,各種醫術方法縱橫交錯,但文字簡潔,道理明確,重點突出,就像指南針一樣指引方向,真是養生者的良師益友。雖然追求長壽和看透生死的人不一定需要它,但如果能讓人們在患病時能及時對症下藥,也算是對社會有所幫助,這也體現了作者仁慈的心意吧。

郡侯王公,是當代公認的仁者。他關懷百姓,不僅幫助貧弱的人們,還對張蚤先生的醫學著作非常重視。因此,他發出公文,命令我來為這本書寫一篇序言,可見他的用心良苦。王公治理地方,造福一方百姓,他的仁心可以流傳後世。他希望天下所有受苦難的人,都能得到幫助。只要他所管轄的範圍內,人們遇到困難都會受到他的關注。即使是那些被疾病困擾的人,也能從他那裡獲得幫助,他所提供的幫助是無止境的。

王公如此關懷百姓疾苦,並將重任託付給他。州太學生夏惟勤,醫術精湛,被稱為國手。王公曾經讓他校對這本書,認為書中每個字都價值千金,這真是醫書中的佼佼者。

萬曆乙酉年秋九月十六日,下屬官吏冀州知州方應選 敬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