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浩

《仁術便覽》~ 序(三)

回本書目錄

序(三)

1. 序(三)

嘗聞古人多無病,間有病而治之,惟移精變氣而已。末世病治以藥,或愈或不愈。夫病而後藥亦晚矣,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吾邑張君精於岐黃之業,集為《仁術便覽》,得病之情,知治之體,雜合以治,各得所宜,誠可以濟世蒸人。第治已病耳,何取乎?蓋古人恬澹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邪不能深入,是以多無病。

治病者,亦不藥而愈。今之人,知奉生之道者寡,情慕云為,逆於生樂,不得已而治之,《仁術便覽》之刻可已哉。嗚呼,使不能病病,動伐其根本,而曰《仁術便覽》乃已試之方。茲刻也,病天下矣。

萬曆乙酉秋九月望日臨邑王再聘撰

白話文:

我曾聽說古人大多沒有疾病,偶爾生病也是通過調養精氣來治療。末世的人治病都依賴藥物,有時能治好,有時卻治不好。等到生病後才用藥,就已經太晚了。所以聖人不治療已經發生的疾病,而是治療還沒發生的疾病。

我們這地方的張先生精通醫術,將他的經驗彙編成《仁術便覽》這本書,其中說明了疾病的狀況,了解治療的原則,用各種方法綜合治療,都能獲得適當的效果,確實可以救助世人。只不過這本書只著重於治療已發生的疾病,這又怎麼能令人滿意呢?因為古人清心寡欲,保持虛靜,真氣自然跟隨,精神內守,邪氣就無法侵入,所以大多沒有疾病。即使有病,也能不靠藥物自行痊癒。

現在的人,懂得養生之道的人很少,總是追求外在的虛榮,違背自然的快樂,不得已才去治療。因此,像《仁術便覽》這樣的書,是可以刻印出版的。唉!如果不能從根本上防止疾病,反而動不動就傷害身體的根本,卻說《仁術便覽》只是些已經嘗試過的方子,如果這樣的話,這本書就成了讓天下人更常生病的根源了。

萬曆乙酉年秋九月十五日,臨邑的王再聘撰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