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術便覽》~ 卷二 (53)
卷二 (53)
1. 【歸脾湯】
治思慮傷脾,不能統攝心血,以致反行,或吐血、下血。
白朮,茯苓,黃耆,龍眼肉,酸棗仁,人參(各一兩),木香(五錢),甘草(二錢半)上水煎,生薑五片,棗三枚,看上下,食前後溫服。
白話文:
治療因為思慮過度而傷及脾氣,導致脾氣無法統攝心血,使得心血不循常道運行,反而向上溢出而吐血、向下流失而便血的病症。
藥方組成:白朮、茯苓、黃耆、龍眼肉、酸棗仁、人參(各一兩)、木香(五錢)、甘草(二錢半)。將以上藥材加水煎煮,加入生薑五片、紅棗三枚。根據病情的發病部位在上或在下,在飯前或飯後溫服。
2. 自汗
氣虛。屬濕與熱痰病,亦有汗。汗乃心之液,自汗之症,未有不因心腎俱虛而得者。禁用半夏。
治方
人參,黃耆,少加桂枝,陽虛者入附子亦可,須用酒煮之。
白話文:
翻譯:
自汗的原因是氣虛。這種情況通常跟體內濕氣、熱氣或痰濁有關,也會導致流汗。汗是心臟的液體,自汗這種症狀,沒有不是因為心臟和腎臟都虛弱而引起的。治療時禁用半夏這種藥材。
治療方法:
使用人參、黃耆,少量加入桂枝,如果屬於陽虛體質,可以加入附子,這些藥材必須用酒來煮。
3. 【撲汗法】
用牡蠣、麩皮、麻黃根、藁本、糯米、防風、白芷為末,撲之。
白話文:
將牡蠣、麩皮、麻黃根、藁本、糯米、防風、白芷磨成粉末,然後用這些粉末撲在身上。
4. 【黃耆白朮湯】
治自汗陽虛。
黃耆(二錢半),人參(一錢),白朮(麩炒,二錢),甘草(炙,五分),當歸(八分),浮小麥(一撮)上水一鍾半煎,食遠溫服。忌五辛物。
白話文:
【黃耆白朮湯】
這個方子是治療因為陽氣虛弱而引起的自汗。
藥材組成包含:黃耆(二錢半),人參(一錢),白朮(用麩皮炒過,二錢),炙甘草(五分),當歸(八分),浮小麥(一小撮)。將以上藥材加一碗半的水煎煮,在飯後溫熱服用。服用期間要忌食蔥、蒜等辛辣刺激的食物。
5. 【玉屏風散】
防風(一兩),黃耆(一兩),白朮(二兩)
上每服三兩,水煎服。
白話文:
每服用三兩的藥材,用水煎煮後服用。
6. 【安胃湯】
治胃熱。食後復助其火,汗出如雨。
五味子,生甘草,炙甘草,烏梅,黑棗,水煎服。
白話文:
【安胃湯】
這個藥方是治療胃部發熱的。這種情況通常是因為吃完東西後,反而會幫助胃火更加旺盛,導致大量出汗,像下雨一樣。
藥方內容包含:五味子、生的甘草、炙過的甘草、烏梅、黑棗,將這些藥材加水煎煮後服用。
7. 【涼膈散】
治火氣上升蒸胃中之濕,亦能作汗。見傷寒門。
白話文:
【涼膈散】
這個藥方是用來治療火氣往上竄,蒸騰胃裡的濕氣,它也能幫助發汗。這在傷寒類的藥方中可以找到相關的記載。
8. 【調衛湯】
濕勝。自汗,表虛不任風寒。
麻黃根,黃耆(各一錢),羌活(七分),生甘草,歸梢,生芩,半夏(各五分),麥冬(去心),生地黃(各三分),豬苓,蘇木,紅花(各二分),五味子(五個),水煎服。
白話文:
【調衛湯】
身體濕氣過重,容易流汗,這是因為體表虛弱,無法抵抗風寒。
藥方組成:
麻黃根、黃耆(各一錢),羌活(七分),生甘草、當歸梢、生黃芩、半夏(各五分),麥門冬(去除心)、生地黃(各三分),豬苓、蘇木、紅花(各二分),五味子(五顆)。
將以上藥材加水煎煮後服用。
9. 盜汗
盜汗屬陰虛,小兒盜汗不須治。禁用半夏。
白話文:
盜汗這種情況,多半是屬於體內陰液不足所導致的。小孩子如果出現盜汗,通常不需要特別治療。另外,要避免使用半夏這味藥材。
10. 【當歸六黃湯】
當歸(一錢),生地黃,黃柏,黃芩(各八分,炒),黃耆(一錢半),黃連(炒,八分),熟地黃(一錢)
上用水一鍾半,煎至一鍾,食遠溫服。或加牡蠣煅,一錢。
白話文:
當歸(3克),生地黃、黃柏、黃芩(各2.4克,炒過)、黃耆(4.5克)、黃連(炒過,2.4克)、熟地黃(3克)
將以上藥材加入約240毫升的水,煎煮至剩約160毫升,在飯後溫熱服用。也可以加入煅牡蠣3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