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術便覽》~ 卷二 (7)
卷二 (7)
1. 【蟠蔥散】
治男婦脾胃虛冷,氣滯不行,攻刺心腹,痛連胸脅,膀胱小腸疝氣,婦人血氣刺痛。
白話文:
治療男女脾胃虛寒,氣滯不暢,攻刺心腹,疼痛連及胸肋,膀胱小腸疝氣,婦女血氣刺痛。
延胡索,肉桂,乾薑(炮。各二兩),甘草(炙),砂仁,蒼朮(炒。各五錢),丁皮,檳榔(各四兩),蓬朮,三稜,茯苓,青皮(各六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水一鍾,蔥白一枝煎,空心熱服。
白話文:
延胡索、肉桂、乾薑(炮,各二兩),甘草(炙)、砂仁、蒼朮(炒,各五錢),丁皮、檳榔(各四兩),蓬朮、三稜、茯苓、青皮(各六兩)。
2. 【三因七氣湯】
治喜、怒、憂、思、悲、恐、驚之氣,結成痰涎,狀如破絮,或如梅核在咽喉之間,咯不出,咽不下,此七情所為也。或中脘痞滿,氣不舒快,或痰涎壅盛,上氣喘急,或因痰飲所阻,嘔逆噁心,並亦服之。
白話文:
這七種情緒使之成痰涎,形似破棉絮,或像梅子核一樣卡在喉嚨之間,咳不出,也吞不下去。還有可能胸腹痞滿,氣息不暢,痰涎壅盛,呼吸急促,或者因為痰飲阻塞,嘔吐噁心,都可以服用此藥。
半夏(五兩),茯苓(四兩),厚朴(三兩),紫蘇梗(二兩)
白話文:
-
半夏:250克
-
茯苓:200克
-
厚朴:150克
-
紫蘇梗:100克
每服四錢,水一鍾半,薑七片,棗二枚煎。若因思慮過度,小便白濁,此湯下青州白丸子最妙。若婦人惡阻病,尤宜服之,但半夏必薑製。
白話文:
每次服用四錢重藥材,清水一碗半,薑七片,紅棗兩枚煎煮。如果因為思慮過度,小便呈白色,用此藥湯送服青州白丸子最合適。如果婦女有惡阻病症,也特別適合服用此藥湯,但半夏必須用薑製作。
一方,七情所傷,中脘不快,氣不升降,腹脅脹滿。用香附子炒半斤,陳皮六兩,甘草一兩,尤快。
白話文:
某位患者,受到七種情感傷害,中脘胃部因此不適,氣無法升降,因此腹脇脹滿。使用香附子炒半斤、陳皮六兩、甘草一兩的藥方治療,特別有效。
亦治俗名氣眼風,加桔梗、鬱金、梔子於七氣湯中。
白話文:
也治療俗稱「氣眼風」的疾病,將桔梗、鬱金、梔子加入七氣湯中。
3. 【治氣六合湯】
治亡血後,七情所傷,或婦人產後、月信後著氣。
當歸,川芎,白芍,地黃,木香,檳榔
白話文:
-
當歸: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的功效,常被用於治療血虛、血瘀引起的月經不調、痛經、閉經、產後血虛、便祕等症狀。
-
川芎:辛溫發散,具有活血行氣、祛風止痛的功效,常被用於治療頭痛、眩暈、鼻塞、牙痛、經閉腹痛等症狀。
-
白芍:酸甘化陰,具有養血柔肝、清熱涼血的功效,常被用於治療血虛、陰虛引起的月經不調、經痛、痛經、自汗盜汗、心煩失眠等症狀。
-
地黃:滋陰涼血,具有補血益腎、清熱明目的功效,常被用於治療陰虛、血虛引起的頭暈目眩、耳鳴耳聾、口乾舌燥、腰膝酸軟等症狀。
-
木香:辛香溫通,具有理氣止痛、溫中止瀉的功效,常被用於治療肝氣鬱結引起的胸脅脹痛、腹脹腹痛、腹瀉等症狀。
-
檳榔:具有消積導滯、行氣化痰的功效,常被用於治療消化不良、胸悶脹氣、痰多咳嗽等症狀。
上水一鍾半煎。陰虛氣滯者去木香、檳榔,加玄參、黃柏、枳殼。
白話文:
將大約400毫升的水煮沸至只剩一半的量。如果是陰虛氣滯的人,就去除木香和檳榔,加入玄參、黃柏和枳殼。
4. 【分心氣飲】
治男子婦人一切氣不和,多因憂愁思慮忿怒傷神,或臨食憂戚,或事不遂意,使抑鬱之氣留滯不散,停於胸膈之間,不能流暢,致心胸痞悶,脅肋虛張,噎塞不通,噫氣吞酸,嘔噦噁心,頭目昏眩,四肢倦怠,面色痿黃,口苦舌乾,飲食減少,日漸羸瘦,大腸虛秘,或因病後虛痞,不思飲食,並治之。
白話文:
治療男子和婦女一切氣不調和的疾病,多半是由於憂愁、思慮、忿怒等情緒導致神經系統損傷,或是在進食時有憂慮和悲傷情緒,或是在遇到不如意的事時,導致抑鬱之氣滯留在體內無法散去,停留在胸膈之間,不能順暢流動,造成心胸感到鬱悶,兩側肋骨下感到虛脹,喉嚨堵塞不通暢,打嗝、吞酸水、嘔吐、噁心,頭暈目眩,四肢疲倦無力,面色萎黃,口苦、舌頭乾澀,食慾不振,日漸消瘦,大腸虛祕,或者因為生病後虛弱導致的痞病,不想吃東西等症狀,都可以用此方法治療。
木通,赤芍,赤茯苓,官桂,半夏,桑白皮,大腹皮,陳皮,青皮,甘草,羌活(各二兩),紫蘇(四兩)
每服一兩,水二鍾,薑三片、棗二枚,加燈心十五莖煎。
一方,治實熱在內,相火上衝,有如氣滯。
白話文:
木通、赤芍、赤茯苓、官桂、半夏、桑白皮、大腹皮、陳皮、青皮、甘草、羌活(各 60 公克),紫蘇(120 公克)
知母,黃連,黃柏,黃芩,枳殼
上水一鍾半煎。
白話文:
知母:味甘、微苦、性寒,入肺、胃、腎經。具有清熱潤肺、滋陰降火、生津止渴、清心除煩等功效。常用於治療肺熱咳嗽、陰虛火旺、口乾舌燥、心煩失眠等症狀。
黃連:味苦、性寒,入心、脾、胃、肝、腎經。具有清熱解毒、燥濕止瀉、瀉火明目等功效。常用於治療熱毒痢疾、濕熱黃疸、目赤腫痛等症狀。
黃柏:味苦、性寒,入肺、大腸、膀胱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固澀止瀉等功效。常用於治療肺熱咳嗽、大腸濕熱、痢疾、尿路感染等症狀。
黃芩:味苦、性寒,入肺、胃、大腸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止瀉痢等功效。常用於治療肺熱咳嗽、腸炎痢疾、咽喉腫痛等症狀。
枳殼:味酸、苦、性寒,入肺、脾、大腸經。具有理氣寬中、消積導滯、破氣散結等功效。常用於治療胸悶腹脹、消化不良、食積不化等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