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浩

《仁術便覽》~ 卷二 (13)

回本書目錄

卷二 (13)

1. 【常合清氣化痰健脾丸】

治痰盛氣滯,咳嗽喘滿,脾胃虛弱少食,坐臥不寧,皆治。

白朮(去黑心及梗,泔浸,炒,四兩),枳實(去穰,麩炒,二兩),大半夏(薑片皂角水煮透,四兩),南星(同上制,四兩),白茯苓(去皮,四兩),貝母(去心,二兩),黃芩(炒,四兩),黃連(薑汁浸炒,二兩),栝蔞仁(炒去油,四兩),桔梗(去蘆,三兩),甘草(炙,二兩),枯白礬(二兩),香附米(童便浸炒,二兩),海石(四兩),紫蘇子(炒,二兩),杏仁(去皮尖,雙仁,炒,二兩),神麯(炒,三兩),麥芽面(炒,二兩),山楂肉(二兩)

上為末,用荷葉煎汁一碗,薑汁一碗,打神麯糊丸梧子大。每空心臨臥,白湯、薑湯茶任下。

白話文:

這個藥丸叫做「常合清氣化痰健脾丸」,主要治療痰多、氣不順暢、咳嗽氣喘、胸悶腹脹,以及脾胃虛弱、食慾不振、坐立難安等問題。

藥方組成如下:

白朮(去除黑心和莖梗後,用米泔水浸泡,再炒過,用量四兩)、枳實(去除瓤後,用麩皮炒過,用量二兩)、半夏(用薑片、皂角水煮透,用量四兩)、天南星(炮製方法同半夏,用量四兩)、茯苓(去除外皮,用量四兩)、貝母(去除心,用量二兩)、黃芩(炒過,用量四兩)、黃連(用薑汁浸泡後炒過,用量二兩)、栝蔞仁(炒過並去除油脂,用量四兩)、桔梗(去除蘆頭,用量三兩)、甘草(炙烤過,用量二兩)、枯白礬(用量二兩)、香附米(用童子小便浸泡後炒過,用量二兩)、海石(用量四兩)、紫蘇子(炒過,用量二兩)、杏仁(去除外皮和尖端,使用雙仁,炒過,用量二兩)、神麯(炒過,用量三兩)、麥芽麵(炒過,用量二兩)、山楂肉(用量二兩)。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用荷葉煎煮的汁液一碗和薑汁一碗,用神麯糊製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天早晨空腹和睡前服用,可用白開水、薑湯或茶水送服。

2. 【蘇子降氣湯】

治虛陽上攻,氣不升降,上盛下虛,痰涎壅盛。見氣門。

白話文:

【蘇子降氣湯】

用來治療因為虛弱的陽氣往上衝,導致身體的氣無法正常升降,呈現上半身氣盛、下半身氣虛的狀態,同時有痰液阻塞的情況。詳細的症狀可以參考「氣門」篇的描述。

3. 【紫金錠】

此藥解諸毒,療諸瘡,利關竅,通治百病,神效。又治氣厥痰厥,不省人事尤好。此藥與演氣丹、備急丸,居家出入不可缺。

山茨菰(去皮淨焙,三兩),文蛤(即五倍捶破洗焙,三兩),真麝香(另研,三錢),千金子(一名續隨子,去皮研去油,一兩),紅牙大戟(真,另研取末,一兩半)

上各為細末,和勻,以糯米粥合丸,木臼中杵千餘下,每料分作四十錠。每服半錠,病重者,或服一錠,以酒或薄荷湯化下。合藥須於天月德,或端午吉日合,忌雞犬婦女人見。

一方,加好雄黃(一兩),硃砂(真,五錢)

一方,清頭目,清痰降火,健脾胃,止眩暈。

陳皮(三兩),姜半夏(二兩),白朮(三兩),枳實(二兩),黃連,黃芩(各一兩),白芍(一兩),天花粉(二兩),玄參(一兩半),蘇子(一兩),海石(二兩),山楂肉(一兩),石膏(煅,二兩),栝蔞仁(一兩),茯苓(二兩)

上為末,薑汁合水丸,每五十丸,溫水下。

白話文:

這個藥能解各種毒,治療各種瘡瘍,疏通關竅,廣泛治療各種疾病,效果神奇。它對於氣厥、痰厥導致昏迷不醒的情況尤其有效。這個藥和演氣丹、備急丸一樣,是居家外出不可或缺的藥品。

藥方組成:

山茨菰(去皮乾炒,三兩),文蛤(即五倍子,搗碎洗淨乾炒,三兩),真麝香(另外研磨成粉,三錢),千金子(又名續隨子,去皮研磨去油,一兩),紅牙大戟(真正的,另外研磨取粉末,一兩半)。

以上藥材分別研磨成細末,混合均勻,用糯米粥調和製成藥丸,在木臼中搗杵上千下,每份藥材分成四十錠。每次服用半錠,病情嚴重者可服一錠,用酒或薄荷湯送服。合藥必須選在天月德日,或是端午等吉日,忌諱讓雞、狗、婦女看見。

另一種配方,加入好雄黃(一兩),真硃砂(五錢)。

另一種配方,可以清醒頭目,化痰降火,健脾胃,止暈眩。

藥方組成:

陳皮(三兩),姜半夏(二兩),白朮(三兩),枳實(二兩),黃連,黃芩(各一兩),白芍(一兩),天花粉(二兩),玄參(一兩半),蘇子(一兩),海石(二兩),山楂肉(一兩),石膏(煅燒,二兩),栝蔞仁(一兩),茯苓(二兩)。

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用薑汁調水製成藥丸,每次服用五十丸,用溫水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