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浩

《仁術便覽》~ 卷二 (39)

回本書目錄

卷二 (39)

1. 治赤白痢【木香丸】

木香(三錢),青皮(去穰,六錢),砂仁(二十四個),巴豆(二十一個,針穿燈上燒存性),杏仁(十四個,去皮尖),烏梅(二十四個,去核),黃蠟

白話文:

木香(三錢): 一種中藥材,具有理氣、止痛、祛濕等功效。

青皮(去穰,六錢): 指新鮮的橘皮,去除白色的果肉,留下青色的外皮。具有理氣、化痰、疏肝等功效。

砂仁(二十四個): 一種中藥材,具有溫胃、理氣、化痰等功效。

巴豆(二十一個,針穿燈上燒存性): 巴豆是一種瀉下的中藥材,但由於其毒性較強,因此需要經過特殊處理才能使用。將巴豆穿在針上,在燈上燒烤,直到巴豆變黑,但不要燒成灰燼。這樣處理過的巴豆,既保留了其瀉下的功效,又減輕了其毒性。

杏仁(十四個,去皮尖): 指苦杏仁,去除外皮和尖端。具有潤肺、止咳、平喘等功效。

烏梅(二十四個,去核): 指成熟的烏梅,去除果核。具有收斂止瀉、生津止渴等功效。

黃蠟: 一種動物脂肪,具有潤燥、活血、止痛等功效。

上為末,巴豆、杏仁另研,和勻,溶蠟為劑,臨用旋丸麻子大。每十丸至二十五丸,量大小虛實用。紅痢甘草湯下,白痢乾薑湯下,赤白痢甘草乾薑湯下。忌腥冷油膩。

白話文:

將巴豆、杏仁研磨成粉末,與其他成分混合均勻,加入熔化的蠟作為藥劑,使用時搓成像麻子般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10到25丸,依個人體質和病情調整用量。服用時,若為紅色痢疾,則搭配甘草湯服用;若是白色痢疾,搭配乾薑湯服用;若是赤白痢疾,搭配甘草乾薑湯服用。服用期間應避免食用辛辣、寒冷、油膩的食物。

2. 【香連丸】

黃連(去須淨銼碎),二十兩,用吳茱萸十兩同拌,以沸湯少許,悶掩一伏時,同炒香熟,去萸用連。廣木香四兩八錢,不見火。

白話文:

黃連(去掉鬍鬚後洗淨切碎),二十兩,與吳茱萸十兩一起拌勻,加入少許沸水,蓋好悶一會兒,一起炒熟,去掉茱萸只用黃連。廣木香四兩八錢,不要經過火煮。

末之搜勻,用雞子清少入醋,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白湯送下。

3. 瘧疾

無汗者要有汗,散邪為主帶補;有汗要無汗,正氣為主帶散。瘧脈多弦,弦數多熱,弦遲多寒。亦有病久脈極虛,微之中少見弦,但不搏手,細察可見也。弦如刀刃者死,弦小者生。

白話文:

不發汗的人想要發汗,主要以驅散病邪為主,並且兼顧補虛;發汗的人想要不發汗,主要以扶正氣為主,並且兼顧發汗。瘧疾的脈象多為弦脈,弦脈的數目多則熱重,弦脈的來勢遲緩則寒重。也有病情久虛,脈極虛弱,微弱之中很少見弦脈,但是不等於脈象跳動停止,只要細心觀察,還是可以看到的。弦脈如果像刀刃一樣,則為兇象,弦脈細小則為吉象。

4. 【清脾飲】

治脾瘧脈來弦數,熱多寒少,口苦咽熱,小便赤澀。

青皮厚朴(各七分),白朮茯苓(各一錢),黃芩(一錢二分),柴胡(一錢半),草果(七分),甘草(五分)如有汗以白朮、茯苓為君。熱多加黃芩、柴胡,寒多加半夏、草果,渴加知母麥門冬天花粉

白話文:

青皮、厚朴(各七分),白朮、茯苓(各一錢),黃芩(一錢二分),柴胡(一錢半),草果(七分),甘草(五分)

如有出汗,以白朮、茯苓為君藥。

發熱較多時,增加黃芩、柴胡的用量。

發冷較多時,增加半夏、草果的用量。

口渴時,增加知母、麥門冬、天花粉的用量。

上水二鍾,姜三片煎。

5. 【柴平湯】

治熱多寒少者,最效。治瘧寒熱交作,胸膈痞滿,飲食不進,頭目昏眩。

人參柴胡黃芩半夏甘草蒼朮陳皮厚朴川芎草果(各等分)上水煎服。

白話文:

人參、柴胡、黃芩、半夏、甘草、蒼朮、陳皮、厚朴、川芎、草果(各等份)以上藥材以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