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浩

《仁術便覽》~ 卷二 (39)

回本書目錄

卷二 (39)

1. 治赤白痢【木香丸】

木香(三錢),青皮(去穰,六錢),砂仁(二十四個),巴豆(二十一個,針穿燈上燒存性),杏仁(十四個,去皮尖),烏梅(二十四個,去核),黃蠟

上為末,巴豆、杏仁另研,和勻,溶蠟為劑,臨用旋丸麻子大。每十丸至二十五丸,量大小虛實用。紅痢甘草湯下,白痢乾薑湯下,赤白痢甘草乾薑湯下。忌腥冷油膩。

白話文:

將木香(三錢)、青皮(去除內層白色的部分,六錢)、砂仁(二十四個)、巴豆(二十一個,用針穿過後在燈火上燒烤使其保留藥性)、杏仁(十四個,去除外皮和尖端)、烏梅(二十四個,去除果核)、黃蠟,以上藥材全部磨成粉末。巴豆和杏仁另外研磨成粉,再與其他藥粉混合均勻。將黃蠟融化,用來做成藥丸,每次要用時才將藥丸搓成麻子大小。每次服用十丸到二十五丸,依照病患體型大小、虛弱或強壯程度來調整用量。如果是紅色痢疾,用甘草湯送服;白色痢疾,用乾薑湯送服;紅白色都有的痢疾,用甘草乾薑湯送服。服用期間忌吃帶腥味、冰冷、油膩的食物。

2. 【香連丸】

黃連(去須淨銼碎),二十兩,用吳茱萸十兩同拌,以沸湯少許,悶掩一伏時,同炒香熟,去萸用連。廣木香四兩八錢,不見火。

末之搜勻,用雞子清少入醋,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白湯送下。

白話文:

將黃連去除鬚根並切碎,取二十兩,用吳茱萸十兩與其拌勻,倒入少許沸水,悶蓋一段時間,然後一起炒至香熟,去除吳茱萸,僅用黃連。再加入廣木香四兩八錢,此木香不可經過火炒。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均勻混合,用少許雞蛋清加入醋,調成糊狀,將藥末製成如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五十丸,用白開水送服。

3. 瘧疾

無汗者要有汗,散邪為主帶補;有汗要無汗,正氣為主帶散。瘧脈多弦,弦數多熱,弦遲多寒。亦有病久脈極虛,微之中少見弦,但不搏手,細察可見也。弦如刀刃者死,弦小者生。

白話文:

沒有出汗的瘧疾患者,要讓他出汗,治療方法以驅散邪氣為主,同時稍微輔助補養;有出汗的患者,要讓他停止出汗,治療方法以扶助正氣為主,同時稍微輔助驅散邪氣。

瘧疾患者的脈象多呈弦脈,弦脈且帶數象的,多為熱性瘧疾;弦脈且帶遲象的,多為寒性瘧疾。也有病程較久的患者,脈象會極度虛弱,脈象微弱且不常見弦脈,但仔細觸摸仍可感覺到脈搏無力。弦脈如刀刃般堅硬的,為病情危重;弦脈較小的,病情較輕。

4. 【清脾飲】

治脾瘧脈來弦數,熱多寒少,口苦咽熱,小便赤澀。

青皮,厚朴(各七分),白朮,茯苓(各一錢),黃芩(一錢二分),柴胡(一錢半),草果(七分),甘草(五分)如有汗以白朮、茯苓為君。熱多加黃芩、柴胡,寒多加半夏、草果,渴加知母、麥門冬、天花粉。

上水二鍾,姜三片煎。

白話文:

治療脾瘧,症狀是脈象呈現弦而快的狀態,發熱多而怕冷少,口苦咽喉發熱,小便赤黃且排尿不暢。

藥方組成:青皮、厚朴(各取七分),白朮、茯苓(各取一錢),黃芩(取一錢二分),柴胡(取一錢半),草果(取七分),甘草(取五分)。如果有出汗的症狀,則以白朮、茯苓作為主要藥材。發熱症狀較嚴重時,增加黃芩、柴胡的用量;怕冷症狀較嚴重時,增加半夏、草果的用量;口渴時,增加知母、麥門冬、天花粉的用量。

將以上藥材加水兩碗,放入生薑三片一起煎煮。

5. 【柴平湯】

治熱多寒少者,最效。治瘧寒熱交作,胸膈痞滿,飲食不進,頭目昏眩。

人參,柴胡,黃芩,半夏,甘草,蒼朮,陳皮,厚朴,川芎,草果(各等分)上水煎服。

白話文:

這個方子【柴平湯】最適合治療熱象多而寒象少的情況,效果很好。它能治療瘧疾,症狀是忽冷忽熱交替發作,同時感到胸口和胃部脹滿不舒服,吃不下東西,頭暈眼花。

藥材組成是:人參、柴胡、黃芩、半夏、甘草、蒼朮、陳皮、厚朴、川芎、草果(每種藥材的份量都一樣)。將這些藥材加水煎煮後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