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浩

《仁術便覽》~ 卷二 (40)

回本書目錄

卷二 (40)

1. 【人參養胃湯】

治久瘧、虛瘧,或間一日一發,或三五日一發,寒多熱少者。

人參(一錢),半夏(八分),陳皮(八分),甘草(五分),茯苓(八分),藿香(一錢),厚朴(一錢),蒼朮(八分),草果(七分)

白話文:

  • 人參:1錢

  • 半夏:8分

  • 陳皮:8分

  • 甘草:5分

  • 茯苓:8分

  • 藿香:1錢

  • 厚朴:1錢

  • 蒼朮:8分

  • 草果:7分

用生薑四兩,搗取汁,露一宿,次日早晨用棗二枚,烏梅一枚,水煎,入上薑汁,溫服。

白話文:

使用四兩生薑,搗碎取汁,將汁放置一夜,第二天早上加入兩顆大棗和一枚烏梅,加入水煎煮,加入生薑汁,溫熱服用。

2. 【加味補中益氣湯】

治人平素不足,兼以勞役內傷,挾感寒暑,以致瘧疾寒熱交作,肢體倦軟,乏力少氣。

白話文:

治療平時體質虛弱,再加上勞累過度而內傷,又受到寒暑的侵襲,導致瘧疾發作,出現寒熱交替的症狀,四肢感到疲倦無力,氣短力乏。

黃耆(一錢),半夏,芍藥,人參,白朮,當歸(各八分),甘草(五分),升麻(三分),柴胡(一錢),陳皮(七分),有汗及寒重加桂香。熱盛倍加柴胡、黃芩。渴加麥門冬、天花粉。上作一服,水二鍾,薑三片煎。

白話文:

黃耆(一錢)、半夏、芍藥、人參、白朮、當歸(各八分)、甘草(五分)、升麻(三分)、柴胡(一錢)、陳皮(七分)。如果有出汗以及嚴重的感冒,再添加桂香。如果熱氣很旺盛,將柴胡、黃芩的用量增加一倍。如果口渴,再添加麥門冬、天花粉。上面的藥材合在一起服用,用二碗水煎煮,切三片生薑一起煮。

3. 【小阿魏丸】

五月五日午時取獨蒜,不拘多少,搗爛,入黃丹再搗勻,手搓為丸龍眼核大,曬乾。

但瘧疾二三日發後,臨發日雞鳴時,以一丸捶碎,井華水面東服之。

白話文:

在五月五日的中午,取一些獨蒜,數量不限。將獨蒜搗碎,然後加入黃丹,再次搗勻。用手搓成像龍眼核般大小的丸狀,然後曬乾。

4. 【紅丸子】

治食積瘧。

三稜,莪朮,青皮,陳皮(各五錢),乾薑,胡椒(各三錢)

上為細末,醋煮,麵糊丸梧子大。紅礬為衣,每服三十丸,薑湯送下。

一方,治瘧母。此藥消導積塊。

白話文:

三稜、莪朮、青皮、陳皮(各 15 克),乾薑、胡椒(各 9 克)

青皮,桃仁,紅花,神麯,麥芽,鱉甲(醋炙),黃連,三稜,莪朮,柴胡,陳皮,甘草,海粉,香附米

白話文:

  • 青皮:橘子的外皮,具有理氣化痰、疏肝健脾的作用。

  • 桃仁:桃樹的種子,具有活血化瘀、潤腸通便的作用。

  • 紅花:紅花植物的花朵,具有活血化瘀、通經止痛的作用。

  • 神麯:發酵過的米飯或糯米,具有健脾益氣、消食化積的作用。

  • 麥芽:麥子的發芽物,具有消食化積、健脾益氣的作用。

  • 鱉甲(醋炙):鱉的甲殼,經過醋炙後具有補益氣血、滋陰養肝的作用。

  • 黃連:黃連植物的根莖,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作用。

  • 三稜:三稜植物的根莖,具有祛濕化瘀、止血活絡的作用。

  • 莪朮:莪朮植物的根莖,具有活血化瘀、止痛消腫的作用。

  • 柴胡:柴胡植物的根莖,具有疏肝解鬱、退燒止痛的作用。

  • 陳皮:橘子的乾皮,具有理氣健脾、化痰止咳的作用。

  • 甘草:甘草植物的根莖,具有補益脾氣、清熱解毒的作用。

  • 海粉:海藻粉,具有軟堅散結、消腫化瘀的作用。

  • 香附米:香附植物的種子,具有理氣解鬱、止痛消腫的作用。

並用醋煮為丸梧子大。每五七十丸,空心,溫水送下。

一方,常山飲。

白話文:

並且用醋煮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劑。每次服五十到七十丸,空腹時,用溫水吞服。

另一種方劑,叫做常山飲。

草果,檳榔,常山,陳皮,青皮,杏仁,烏梅,厚朴(各等分)

白話文:

草果、檳榔、常山、陳皮、青皮、杏仁、烏梅、厚朴(各等分)

將草果、檳榔、常山、陳皮、青皮、杏仁、烏梅、厚朴等中藥材,各取等量的分量。

上水煎,露一宿,臨發日五更時服。

一方,用白芷、南星、常山各二錢,用無根一拋水煎,露一宿,發日五更服。

白話文:

先用水煮沸,放置一夜,到發作當天凌晨五更時服用。

另一種方法,使用白芷、南星、常山各兩錢,用無根水煮沸,放置一夜,於發作當天凌晨五更時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