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浩

《仁術便覽》~ 卷一 (66)

回本書目錄

卷一 (66)

1. 【人參養胃湯】

治久瘧、虛瘧,或間一日一發,或三五日一發,寒多熱少者。

人參(一錢),半夏(八分),陳皮(八分),甘草(五分),茯苓(八分),藿香(一錢),厚朴(一錢),蒼朮(八分),草果(七分)

用生薑四兩,搗取汁,露一宿,次日早晨用棗二枚,烏梅一枚,水煎,入上薑汁,溫服。

白話文:

【人參養胃湯】

這個方子是用來治療長期瘧疾、體虛瘧疾,或是瘧疾發作間隔一天、三五天發作一次,而且發作時寒冷感覺多於發熱感覺的狀況。

藥材組成包含:人參一錢、半夏八分、陳皮八分、甘草五分、茯苓八分、藿香一錢、厚朴一錢、蒼朮八分、草果七分。

使用方法:取生薑四兩搗爛取汁,靜置露天一晚,隔天早上用兩枚紅棗、一枚烏梅加水煎煮,之後加入上述薑汁,溫熱服用。

2. 【加味補中益氣湯】

治人平素不足,兼以勞役內傷,挾感寒暑,以致瘧疾寒熱交作,肢體倦軟,乏力少氣。

黃耆(一錢),半夏,芍藥,人參,白朮,當歸(各八分),甘草(五分),升麻(三分),柴胡(一錢),陳皮(七分),有汗及寒重加桂香。熱盛倍加柴胡、黃芩。渴加麥門冬、天花粉。上作一服,水二鍾,姜三片煎。

白話文:

這個藥方主要治療平時身體就虛弱,又因為勞累過度導致內傷,同時又受到風寒暑邪侵襲,以至於罹患瘧疾,出現忽冷忽熱、四肢疲倦無力、精神不振、呼吸短促等症狀。

藥方組成:黃耆(3.75克),半夏、芍藥、人參、白朮、當歸(各3克),甘草(1.875克),升麻(1.125克),柴胡(3.75克),陳皮(2.625克)。如果出汗多或寒症較重,可加肉桂。如果發熱嚴重,可加倍柴胡和黃芩。如果口渴,可加麥門冬和天花粉。

服用方法:以上藥材為一副的量,用水兩碗,加生薑三片一起煎煮。

3. 【小阿魏丸】

五月五日午時取獨蒜,不拘多少,搗爛,入黃丹再搗勻,手搓為丸龍眼核大,曬乾。

但瘧疾二三日發後,臨發日雞鳴時,以一丸捶碎,井華水面東服之。

白話文:

在端午節當天中午,取不限量的獨頭蒜,搗爛成泥,加入黃丹再搗均勻,用手搓成龍眼核大小的藥丸,曬乾。

當瘧疾發作間隔二到三天,在發作當天的雞鳴時分,將一粒藥丸搗碎,用剛從井裡打出的水,面向東方服用。

4. 【紅丸子】

治食積瘧。

三稜,莪朮,青皮,陳皮(各五錢),乾薑,胡椒(各三錢)

上為細末,醋煮,麵糊丸梧子大。紅礬為衣,每服三十丸,薑湯送下。

一方,治瘧母。此藥消導積塊。

青皮,桃仁,紅花,神麯,麥芽,鱉甲(醋炙),黃連,三稜,莪朮,柴胡,陳皮,甘草,海粉,香附米

並用醋煮為丸梧子大。每五七十丸,空心,溫水送下。

一方,常山飲。

草果,檳榔,常山,陳皮,青皮,杏仁,烏梅,厚朴(各等分)

上水煎,露一宿,臨發日五更時服。

一方,用白芷、南星、常山各二錢,用無根一拋水煎,露一宿,發日五更服。

白話文:

【紅丸子】

治療因飲食積滯引起的瘧疾。

使用三稜、莪朮、青皮、陳皮各五錢,乾薑、胡椒各三錢,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用醋煮過後,再用麵糊做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外層裹上紅礬,每次服用三十丸,用薑湯送服。

另一個藥方,治療瘧母(脾臟腫大)。這個藥方主要是消散、疏導體內的積塊。

使用青皮、桃仁、紅花、神麯、麥芽、醋炙過的鱉甲、黃連、三稜、莪朮、柴胡、陳皮、甘草、海粉、香附米,將這些藥材一起用醋煮過,做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五七十丸,空腹時用溫水送服。

還有一個藥方,常山飲。

使用草果、檳榔、常山、陳皮、青皮、杏仁、烏梅、厚朴各等分,將以上藥材用水煎煮,放置露天一夜,在瘧疾發作當天五更時服用。

另一個藥方,使用白芷、南星、常山各二錢,用沒有接觸過地面的雨水煎煮,放置露天一夜,在瘧疾發作當天五更時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