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浩

《仁術便覽》~ 卷一 (26)

回本書目錄

卷一 (26)

1. 【清暑益氣湯】

治長夏濕熱蒸人,人感之四肢困倦,精神減少,懶於動作,胸滿氣促,肢節疼痛,或氣高而喘,身熱而煩,心下膨悶,小便黃而數,大便溏而頻,或痢或瀉,不思飲食,自汗體虛。

黃耆,蒼朮,升麻(各一錢),人參,白朮,神麯,陳皮,澤瀉(各五分),甘草(炙),黃柏(酒炒),麥冬,當歸(各三分),葛根(二分),五味子(九粒),青皮(二分)

上水二鍾,煎服。

白話文:

清暑益氣湯

這個方子是治療在長夏季節,濕熱氣候像蒸籠一樣悶熱,人感受之後會出現四肢困倦乏力、精神萎靡、懶得動彈、胸悶氣短、關節疼痛,有時會覺得氣往上衝而喘不過氣、身體發熱煩躁、胃脘脹悶、小便黃而次數多、大便稀溏且次數頻繁,甚至可能拉肚子或痢疾,沒有食慾、容易出汗並且身體虛弱的狀況。

藥方組成:黃耆、蒼朮、升麻(各三克),人參、白朮、神麯、陳皮、澤瀉(各一點五克),炙甘草、酒炒黃柏、麥冬、當歸(各一點零克),葛根(零點六克),五味子(九粒),青皮(零點六克)。

以上藥材加水兩碗,煎煮後服用。

2. 【五苓散】

治中暑煩渴,身熱頭痛,霍亂吐瀉,小便赤少,心神恍惚不寧。

加辰砂,澤瀉,白朮,茯苓,官桂

水一鍾半,姜五片、燈心十莖煎。

一方,加車前子。

治暑風卒倒法:凡人中暑先著於心,一時昏迷,切不可飲冷水,並臥濕地。其法先以熱湯或童便灌,及用布蘸熱湯熨臍並氣海,緒緒令暖,氣透徹臍腹,俟其蘇省,然後進藥。若在途中卒然暈倒,急扶在陰涼處,掬路中熱土作窩於臍中,令人尿其內即蘇。卻灌以人尿,或掘地攪土漿飲之。

一方,用大蒜三兩瓣細嚼,溫湯送下。大忌飲冷水,用冷水灌身即死。

白話文:

【五苓散】

治療中暑引起的煩躁口渴、身體發熱頭痛、霍亂吐瀉、小便量少顏色紅赤、以及心神恍惚不安等症狀。

藥方組成包含:辰砂、澤瀉、白朮、茯苓、官桂。

用水一碗半,加入生薑五片和燈心草十根,一起煎煮服用。

另一個藥方,可以加入車前子。

治療中暑昏倒的方法:一般來說,中暑首先影響到心臟,會突然昏迷,這時千萬不可以喝冷水,也不可以躺在潮濕的地方。急救的方法是先用熱湯或童子尿灌服,並用布沾熱湯熨燙肚臍和氣海穴,持續讓身體溫暖,等到熱氣透到肚臍腹部,患者甦醒後,才能給藥。如果在途中突然暈倒,要趕緊扶到陰涼處,挖路上的熱土在肚臍處做成窩,讓人在裡面小便,就能甦醒。醒來後,灌服人尿,或挖些土攪成泥漿飲用。

另一個藥方,用大蒜二三瓣細嚼後,用溫開水送服。最忌諱喝冷水,用冷水灌身體會導致死亡。

3. 中濕

脈或澀或細或濡或緩,皆是中濕,可得而斷。凡濕有自外入者,有自內得者。陰雨濕地,皆從外入,治宜汗散,久則疏通滲泄之。食生冷濕面潼酪或飲食,其症腫滿,皆自內而出也,宜實中淡味,滲泄利小便。其脈沉而細,其自下起以重腿腳氣者,亦當汗。

白話文:

脈象如果呈現澀、細、濡、緩等情況,都表示是中了濕邪,可以據此判斷。濕邪的來源有兩種,一種是從外侵入,一種是從體內產生。像是陰雨天氣、潮濕的環境,這些都是從外部侵入的濕邪,治療上應該用發汗的方式來驅散,時間久了就應該用疏通和滲泄的方式來排除。如果因為吃了生冷的食物、潮濕的麵食、乳酪,或是其他飲食不當造成的症狀是腫脹、腹脹,這都是體內產生的濕邪,治療上應該用健脾胃、清淡飲食的方式,並用滲泄利尿的方式來排除。如果脈象是沉而細,而且症狀是從下半身開始,出現腿部腫脹、腳氣等情況,也應該用發汗的方式來治療。

4. 【加味二陳湯】

治諸濕。

陳皮,半夏,茯苓,甘草,酒芩,羌活,蒼朮

上水二鍾,姜三片煎。濕在上部,加蒼朮;在下加升麻。內濕加豬苓、澤瀉,中焦濕與痛熱加黃連,有實者亦用之。肥白人因濕沉困倦怠是氣虛,加蒼朮、白朮。黑瘦人沉困倦怠是濕熱加黃芩、白朮、芍藥。

白話文:

治療各種濕病。

藥材:陳皮、半夏、茯苓、甘草、黃芩(用酒製過)、羌活、蒼朮。

用法:將上述藥材加水兩碗,放入生薑三片一起煎煮。如果濕氣在身體上部,就加入蒼朮;如果濕氣在身體下部,就加入升麻。體內有濕氣就加入豬苓、澤瀉。濕氣在中焦(脾胃)並有疼痛發熱的症狀,就加入黃連。如果體內有實證,也用此方。體型肥胖、皮膚白皙的人,如果因為濕氣而感到身體沉重、困倦、疲勞,是因為氣虛,所以要加入蒼朮、白朮。體型黑瘦的人,如果感到沉重、困倦、疲勞,是因為濕熱,所以要加入黃芩、白朮、芍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