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術便覽》~ 卷一 (17)
卷一 (17)
1. 【十味和解散】
治外感內傷寒邪,頭痛發熱。
白朮(二兩),桔梗(一兩),人參,甘草(炙),當歸,陳皮,枳殼,赤芍,防風,厚朴(各五錢)
每服四錢,姜三片,蔥白一枝,水一盞半煎。
白話文:
這個方劑叫做「十味和解散」,是用來治療外感風寒又兼內傷的疾病,症狀會有頭痛發熱。
藥材包含:白朮(八錢),桔梗(四錢),人參、炙甘草、當歸、陳皮、枳殼、赤芍、防風、厚朴(各二錢)。
每次服用四錢的藥粉,並加入三片生薑、一根蔥白,用一碗半的水煎煮後服用。
2. 【調中湯】
治夏秋之間,暴寒折於盛熱,結於四肢,則壯熱頭痛。傷寒於胃,則下痢或血或水,脈數,宜用此下之。
大黃(七錢),葛根,黃芩,藁本,白朮,芍藥,桔梗,茯苓,甘草(各五錢)
每服五錢,水煎,熱服。
白話文:
此方劑【調中湯】用於治療夏秋之際,因為突然受寒而中斷了原本的盛熱,導致寒邪結聚在四肢,造成高燒頭痛。若是寒邪傷到胃部,就會出現腹瀉,可能拉出帶血或帶水的糞便,脈象呈現快速。遇到這種情況,就應該使用此方來瀉下。
藥方組成: 大黃(七錢),葛根、黃芩、藁本、白朮、芍藥、桔梗、茯苓、甘草(各五錢)。
服用方法: 每次服用五錢,用水煎煮,趁熱服用。
3. 【防風通聖散】
治風寒暑飢飽勞役,及傷寒表不解,半入於裡,下症未全,下後燥熱怫結於心,內煩懊憹不得眠,臟腑積熱,燥渴,唇焦,咽燥,喉痹,目赤,耳閉,口舌生瘡,咳唾稠黏,譫語狂妄,腸胃燥澀,便秘溺結,及風熱壅滯,並治之。
防風,川芎,當歸,芍藥,大黃,薄荷,麻黃,連翹,芒硝(各五錢),石膏,黃芩,桔梗(各一兩),滑石(三兩),甘草(三兩),荊芥,白朮,梔子(各二錢半)耳聾加菖蒲,去芒硝。涎漱加半夏。
上每服一兩,水二鍾,姜三片,煎服。
一方,有砂仁無硝。大頭面腫病,加葛根、鼠黏子。
白話文:
【防風通聖散】
這個藥方可以治療因為風寒、暑氣、過飢、過飽、勞累等原因引起的疾病,以及傷寒表證沒有完全解除,病邪進入半表半裡,還沒完全到裡證的階段,或者用瀉下藥後,產生燥熱在心中鬱結,導致內心煩躁不安、睡不著覺,臟腑積熱,口乾舌燥,嘴唇乾裂,喉嚨乾燥疼痛,眼睛發紅,耳朵聽不清楚,嘴巴和舌頭長瘡,咳嗽痰液濃稠,胡言亂語,腸胃乾燥阻塞,便秘,小便不順暢,還有風熱壅滯等情況,這些都可以用這個藥方治療。
藥方組成是:防風、川芎、當歸、芍藥、大黃、薄荷、麻黃、連翹、芒硝(各五錢),石膏、黃芩、桔梗(各一兩),滑石(三兩),甘草(三兩),荊芥、白朮、梔子(各二錢半)。如果是耳朵聽不清楚,可以加菖蒲,去掉芒硝。如果有很多痰,可以加半夏。
每次服用一兩的藥粉,用水兩碗,加三片生薑一起煎煮後服用。
另外一個藥方,有砂仁,沒有芒硝。如果頭面腫大,可以加葛根和鼠黏子。
4. 【涼膈散】
一名連翹飲子。治病與防風通聖同。或中風中氣,悶亂不語,或亂言,加黃連、枳實、半夏、膽星、菖蒲。
連翹(一兩),山梔子,大黃,薄荷葉,黃芩(各五錢),甘草(一兩五錢)
上每服五錢,水煎,量虛實加減用。
一方,加黃連名清心散。竹葉,蜜少許,咽喉腫加桔梗一兩、荊芥五錢。咳而嘔加半夏、生薑。
衄血吐血,加當歸、芍藥、生地。淋加滑石、茯苓。風弦加川芎、防風、桔梗各五錢。
小兒減半服。或豆熱甚,黑陷,腹滿喘急,小便赤色而將死者,此一服更加大承氣湯約以下之,得利立效。退表裡熱,加益原散。
白話文:
這個方子又叫做連翹飲子。它治療的病症和防風通聖散差不多。如果遇到中風或中氣不順,導致胸悶煩躁、說不出話,或者胡言亂語的情況,可以加入黃連、枳實、半夏、膽星、菖蒲這些藥材。
這個方子的組成是:連翹(一兩)、山梔子、大黃、薄荷葉、黃芩(各五錢)、甘草(一兩五錢)。
每次服用五錢,用水煎煮,根據病人的體質虛弱或強壯來調整用藥劑量。
還有一個方子,加入了黃連,叫做清心散。如果咽喉腫痛,可以加入桔梗一兩、荊芥五錢,並加入少量竹葉和蜂蜜。如果咳嗽並想嘔吐,可以加入半夏、生薑。
如果流鼻血或吐血,可以加入當歸、芍藥、生地。如果小便不暢,可以加入滑石、茯苓。如果覺得身體像被風吹到一樣緊繃不舒服,可以加入川芎、防風、桔梗各五錢。
小孩用藥劑量減半。如果小孩發高燒嚴重,甚至臉色發黑、身體虛弱下陷,腹脹喘氣急促,小便赤紅且快要死亡時,服用這個藥方後,可以另外加入大承氣湯來幫助排泄,只要能順利排便就會立刻見效。如果想要退身體內外的熱,可以加入益原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