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術便覽》~ 卷二 (1)
卷二 (1)
1. 【升陽順氣湯】
治忿怒傷肝,思慮傷脾,悲哀傷肺,以致各經火動有傷元氣,發熱,不思飲食。
柴胡,升麻,陳皮(各一錢),半夏,人參(各三錢),黃耆(四錢),甘草,柏皮(各四錢),當歸,草蔻(各一錢),神麯(炒,一錢五分)
上每服五錢,姜三片煎。
白話文:
這個方子是治療因為憤怒傷肝、思慮過度傷脾、悲傷過度傷肺,導致各經脈的火氣妄動,損傷元氣,引起發熱、食慾不振的狀況。
藥材組成包含:柴胡、升麻、陳皮(各一錢),半夏、人參(各三錢),黃耆(四錢),甘草、柏皮(各四錢),當歸、草蔻(各一錢),炒過的 神麯(一錢五分)。
使用方法:每次服用五錢的藥粉,加三片生薑一起煎煮服用。
2. 【清氣化痰丸】
常服有益脾胃,進飲食美。
大半夏(淨稱二兩,用皂角二兩、白礬二兩、生薑四兩,水三盞,煎沸取出,浸一日夜,再煎透為度,去皂角不用),南星(二兩,同半夏製法),白朮(白者去梗,切、炒),瓜蔞仁(微炒去油,各二兩),黃連(姜炒),香附米(童便浸炒),陳皮(去白),白茯苓(去皮),蘿蔔子(炒),山楂子(去核。
各一兩),紫蘇子(炒),黃芩(各七錢),枳實(麩炒),甘草(各五錢),貝母(去心,五錢),桔梗(去蘆炒,八錢)
上為細末,竹瀝一碗,生薑自然汁半碗,神麯末一兩,和麵糊丸梧子大。每八十丸,白湯送下。
白話文:
【清氣化痰丸】
經常服用可以幫助脾胃功能,增進食慾,使食物更加美味。
需要準備的藥材有: 製半夏(使用乾淨的半夏二兩,加入皂角二兩、白礬二兩、生薑四兩,用水三碗一同煎煮至沸騰,取出浸泡一整天,之後再煎煮透徹,去除皂角不用),製南星(二兩,製作方法同半夏),炒白朮(選用白色且去梗的白朮,切片後炒過),炒瓜蔞仁(稍微炒過去除油脂,各二兩),薑炒黃連,童便浸炒過的香附米,去白陳皮,去皮白茯苓,炒蘿蔔子,去核山楂子(各一兩),炒紫蘇子,黃芩(各七錢),麩炒枳實,甘草(各五錢),去心貝母(五錢),去蘆炒桔梗(八錢)。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加入竹瀝一碗、生薑自然汁半碗、神麯末一兩,和入麵糊攪拌均勻,製作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八十丸,用白開水送服。
3. 【治氣三因散聚湯】
治久氣積聚,狀如癥瘕,隨氣上下,發作有時,心腹絞痛,攻刺腰膈,小腹䐜脹,大小便不利。
半夏,檳榔,當歸(各三錢),陳皮,杏仁,肉桂,茯苓,甘草,香附,川芎,枳殼,厚朴,吳茱萸(各二兩),大黃(自利不用)
上水二鍾,姜三片煎,每服一兩。
白話文:
這個藥方是用來治療長期氣滯積聚,症狀表現像腫塊,會隨著氣的運行而上下移動,發作時間不固定,發作時會感到心腹絞痛,疼痛會蔓延至腰部和橫膈膜,小腹會脹滿,大小便不順暢。
藥方組成:半夏、檳榔、當歸(各三錢),陳皮、杏仁、肉桂、茯苓、甘草、香附、川芎、枳殼、厚朴、吳茱萸(各二兩),大黃(如果服用後能自行排便則不用)。
用法:將以上藥材加水兩碗,加入生薑三片一起煎煮,每次服用一兩的藥汁。
4. 【寬中散】
有加減法。
枳殼,桔梗,甘草,茯苓,半夏,芍藥
上水一鍾半,姜三片煎。膈塞腹滿加紫蘇葉、青皮、大腹皮、厚朴、香附。氣盛少食加麥芽、砂仁、山楂。氣結胸脅不利或咳嗽加炒瓜蔞仁、桑白皮。鬱氣胸膈痛加香附、撫芎。冷氣胃脘作痛加青皮、陳皮、玄胡、木香、草豆蔻。氣鬱胸中,心下滿悶加川連、神麯、貝母。
氣盛久郁,膈間上下游走,吞酸嘈雜刺心加細辛、梔子、黃連、枳實,氣病感寒作喘加蘇子、麻黃、杏仁、荊芥穗。病後氣腫加大腹皮、五加皮、蘇子。
白話文:
這個藥方可以根據不同情況調整。
基本藥材是:枳殼、桔梗、甘草、茯苓、半夏、芍藥。
用水一碗半,加三片薑一起煎煮。
如果感到胸膈堵塞、肚子脹滿,可以加入紫蘇葉、青皮、大腹皮、厚朴、香附。
如果氣太盛、吃不下東西,可以加入麥芽、砂仁、山楂。
如果氣鬱結導致胸脅不舒服或咳嗽,可以加入炒過的瓜蔞仁、桑白皮。
如果因為鬱悶導致胸膈疼痛,可以加入香附、川芎。
如果因為受寒導致胃部疼痛,可以加入青皮、陳皮、玄胡、木香、草豆蔻。
如果因為氣鬱導致胸悶、心下脹滿,可以加入黃連、神麯、貝母。
如果氣盛、鬱悶很久,導致胸膈上下游走不定,有吞酸、胃嘈雜、刺痛等症狀,可以加入細辛、梔子、黃連、枳實。
如果氣病又感冒受寒,出現喘氣症狀,可以加入蘇子、麻黃、杏仁、荊芥穗。
如果病後出現氣腫,可以加大腹皮、五加皮、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