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浩

《仁術便覽》~ 卷四 (1)

回本書目錄

卷四 (1)

1. 【清肺散】

治疹後肺熱,咳嗽,聲啞。

麻黃(一錢半),知母(一錢),荊芥(一錢),麥冬(一錢),菖蒲(八分),訶子(八分,去核),天花粉(一錢),桔梗(一錢)上用生薑汁、竹瀝同水煎服。

白話文:

【清肺散】

治療疹子痊癒後,因肺部燥熱引起的咳嗽、聲音嘶啞。藥方如下:

麻黃1.5克,知母1克,荊芥1克,麥冬1克,菖蒲0.8克,訶子0.8克(去核),天花粉1克,桔梗1克。以上藥材用生薑汁和竹瀝水煎服。

2. 【麥湯散】

治小兒水痘。

麻黃(去節),大黃(煨),知母,羌活,甜葶藶(隔紙炒),人參(各一分),滑石,地骨皮,甘草(各半分),每服半錢,或一錢,水一小鐘,小麥七粒,煎服。

白話文:

【麥湯散】

治療小兒水痘。

藥方組成:麻黃(去節)、大黃(煨)、知母、羌活、甜葶藶(隔紙炒)、人參(各一錢)、滑石、地骨皮、甘草(各半錢)。每次服用半錢或一錢,用水一小鐘,加小麥七粒,煎煮後服用。

3. 【摩脊法】

小兒痘疹未出之先,宜以手蘸油摩兒背脊中間,痘瘡出稀少,預解胎毒,或不生。

白話文:

【摩脊法】

小孩子痘疹還沒長出來之前,應該用手沾點油,摩擦孩子的背脊中間,這樣痘瘡就會長得比較少,能預防胎毒,甚至可能完全不長。

4. 【三豆子湯】

疏解熱毒,使痘瘡不至太盛,以未出之先,預服之,痘瘡不生,生亦稀少。

赤小豆,黑豆,綠豆(各半升),甘草(炙,一兩)

上同煮熟為度,與兒飲汁食豆。

白話文:

【三豆子湯】

這個方子可以清熱解毒,避免痘瘡太嚴重。痘瘡還沒長出來之前服用,可以預防痘瘡,即使長了,也會比較少。

材料:赤小豆、黑豆、綠豆各半升,炙甘草一兩。

做法:將以上材料一起煮熟,讓孩子喝湯吃豆。

5. 【甘草散】

預解胎毒,使痘瘡不至太盛。以甘草炙為末,每日兩三次,湯調半錢服。

白話文:

【甘草散】

預防和減輕胎毒,使痘瘡不會太嚴重。將甘草炙烤後磨成粉末,每天服用兩到三次,每次用溫水送服半錢(約1.5克)。

6. 【黃柏膏】

治痘瘡初出,先用此藥塗面。若用之早,則痘不生於面;用之遲,雖生亦稀。

黃柏(一兩),綠豆(四兩),甘草(生四兩)

上為末,清油調如膏,面上並塗之,日三五次。楊氏加紅花,董氏用綠豆粉。

白話文:

【黃柏膏】

治療痘瘡剛開始冒出來時,先用這個藥膏塗抹臉上。如果用得早,痘痘就不會長在臉上;如果用得晚,即使長出來,數量也會比較少。

藥方:黃柏一兩,綠豆四兩,生甘草四兩。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用清油調和成膏狀,塗抹在臉上,一天塗抹三到五次。楊氏方劑中加了紅花,董氏方劑則用綠豆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