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浩

《仁術便覽》~ 卷四 (2)

回本書目錄

卷四 (2)

1. 【不換金正氣散】

治瘡痘正出之時,被天氣寒冷所折,內為乳食所傷,氣血壅遏,榮衛不和,毒氣返覆而出。

陳皮,厚朴(薑製),藿香葉,半夏(姜炒),甘草,加紫草、糯米同煎。

上每服三錢,姜三片,棗二枚,同煎服。

白話文:

【不換金正氣散】

治療痘瘡正要長出來時,因為天氣寒冷而受寒,內在又因為乳食(奶製品及飲食)損傷,導致氣血阻塞,營衛失調,毒氣回流而再次發作。

處方用陳皮、厚朴(用薑汁炮製)、藿香葉、半夏(用薑汁炒)、甘草,再加入紫草、糯米一起煎煮。

每次服用三錢藥材,加三片薑、兩枚大棗一起煎服。

2. 【胡荽酒】

治痘瘡已出未出之際,不起發,不紅潤。

用胡荽四兩,切碎,好酒二鍾,煎兩沸,入胡荽再煎,用物合定,待溫,每吸一口二口,微噴從項自足,要遍,勿噴頭面。病人左右常令有胡荽氣,能辟惡氣,痘亦出。

白話文:

【胡荽酒】

治療痘瘡(天花)已長出或尚未長出的時候,痘疹不起、顏色不紅潤的狀況。

取芫荽(胡荽)四兩,切碎,用好酒兩杯,煎煮兩滾,加入芫荽再煎煮一次,用東西蓋好悶著,待溫涼後,每次吸一小口或兩小口,輕輕噴灑在從頸部到腳部的全身,務必噴灑全面,但不要噴到頭面部。讓病人周圍經常保持有芫荽的氣味,可以驅除邪氣,痘疹就會長出來。

3. 【托裡散】

治小兒痘瘡,毒根在裡,或氣虛弱,或風邪穢毒沖觸,使瘡毒內陷,伏而不出,或出不快,此藥活血,勻氣調胃補虛,內托瘡毒,使之盡出,易收易靨。

人參,當歸,黃耆(各二兩),川芎,防風,桔梗,白芷(不見火),甘草(生),厚朴(薑製),肉桂(各三錢),上為細末,木香、紫草湯調下一錢。

白話文:

【托裡散】

這方劑用於治療小兒麻疹,症狀是毒素潛伏於體內,可能是因為體虛氣弱,或是風邪穢毒侵犯導致瘡毒內陷,疹子出不來或出得慢。此藥能活血、調和氣血、調理脾胃、補益虛弱,幫助瘡毒從體內托出來,使疹子容易消退癒合。

方劑組成:人參、當歸、黃耆各2兩,川芎、防風、桔梗、白芷(不經炒制)、生甘草、薑製厚朴、肉桂各3錢。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粉,用木香、紫草水調服,每次1錢。

4. 【快癍散】

治痘瘡出不快。

紫草,蟬殼,人參,白芍(各一分),木通(一錢),甘草(五分),糯米(五十粒)每二錢,煎服。

白話文:

【快癍散】

治療痘瘡發疹緩慢。

將紫草、蟬殼、人參、白芍藥各一錢重,木通一錢,甘草五分,糯米五十粒,共研磨成粉末,每次取二錢,煎水服用。

5. 【活血散】

治痘瘡,痛甚。

赤芍藥為末,酒調半錢。紫草煎湯調,亦可。

白話文:

【活血散】

治療痘瘡疼痛劇烈。用赤芍藥研磨成粉末,用酒調服半錢。也可以用紫草煎煮的湯水調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