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術便覽》~ 卷二 (5)
卷二 (5)
1. 【常合清氣化痰健脾丸】
治痰盛氣滯,咳嗽喘滿,脾胃虛弱少食,坐臥不寧,皆治。
白朮(去黑心及梗,泔浸,炒,四兩),枳實(去穰,麩炒,二兩),大半夏(薑片皂角水煮透,四兩),南星(同上制,四兩),白茯苓(去皮,四兩),貝母(去心,二兩),黃芩(炒,四兩),黃連(薑汁浸炒,二兩),栝蔞仁(炒去油,四兩),桔梗(去蘆,三兩),甘草(炙,二兩),枯白礬(二兩),香附米(童便浸炒,二兩),海石(四兩),紫蘇子(炒,二兩),杏仁(去皮尖,雙仁,炒,二兩),神麯(炒,三兩),麥芽面(炒,二兩),山楂肉(二兩)
上為末,用荷葉煎汁一碗,薑汁一碗,打神麯糊丸梧子大。每空心臨臥,白湯、薑湯茶任下。
白話文:
這個藥丸叫做「常合清氣化痰健脾丸」,主要治療痰多、氣不順暢、咳嗽氣喘、胸悶腹脹,以及脾胃虛弱、食慾不振、坐立難安等問題。
藥方組成如下:
白朮(去除黑心和莖梗後,用米泔水浸泡,再炒過,用量四兩)、枳實(去除瓤後,用麩皮炒過,用量二兩)、半夏(用薑片、皂角水煮透,用量四兩)、天南星(炮製方法同半夏,用量四兩)、茯苓(去除外皮,用量四兩)、貝母(去除心,用量二兩)、黃芩(炒過,用量四兩)、黃連(用薑汁浸泡後炒過,用量二兩)、栝蔞仁(炒過並去除油脂,用量四兩)、桔梗(去除蘆頭,用量三兩)、甘草(炙烤過,用量二兩)、枯白礬(用量二兩)、香附米(用童子小便浸泡後炒過,用量二兩)、海石(用量四兩)、紫蘇子(炒過,用量二兩)、杏仁(去除外皮和尖端,使用雙仁,炒過,用量二兩)、神麯(炒過,用量三兩)、麥芽麵(炒過,用量二兩)、山楂肉(用量二兩)。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用荷葉煎煮的汁液一碗和薑汁一碗,用神麯糊製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天早晨空腹和睡前服用,可用白開水、薑湯或茶水送服。
2. 【蘇子降氣湯】
治虛陽上攻,氣不升降,上盛下虛,痰涎壅盛。見氣門。
白話文:
【蘇子降氣湯】
用來治療因為虛弱的陽氣往上衝,導致身體的氣無法正常升降,呈現上半身氣盛、下半身氣虛的狀態,同時有痰液阻塞的情況。詳細的症狀可以參考「氣門」篇的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