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浩

《仁術便覽》~ 卷二 (1)

回本書目錄

卷二 (1)

1. 【六味地黃丸】

治下消。見虛損門。

白話文:

【六味地黃丸】是治療下消的藥方,詳細內容可以參考虛損門的相關說明。

2. 【栝蔞丸】

治消渴。用栝蔞根薄切,用人乳汁拌蒸,竹瀝拌曬,為末,煉蜜為丸彈子大,噙化,或丸小丸,每服百丸,米飲下。

白話文:

【栝蔞丸】

這個藥方是治療糖尿病的。取栝蔞根切成薄片,用人的乳汁攪拌後蒸過,再用竹子的汁液攪拌後曬乾,然後磨成粉末,用煉製過的蜂蜜做成彈珠大小的藥丸,含在嘴裡慢慢融化。或者也可以做成小藥丸,每次服用一百丸,用米湯送服。

3. 【忍冬丸】

治消渴既愈之後,須預防發癰疽之患。用忍冬草不拘多少,根莖花葉皆可用,置瓶罐內,用無灰好酒浸,以糠火煨一宿,曬乾,入甘草少許,研為細末,以所浸酒打麵糊為丸梧子大,每服一百丸,溫酒米飲任下。

白話文:

【忍冬丸】

治療糖尿病(消渴)痊癒之後,必須預防發生癰疽(皮膚化膿)的病症。使用忍冬草,不論多少,根、莖、花、葉都可以用,放入瓶罐中,用沒有灰燼的優質酒浸泡,再用糠火煨煮一個晚上,然後曬乾。加入少量甘草,一起研磨成細末,用浸泡過忍冬草的酒調和麵粉做成糊狀,搓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一百顆,用溫酒或米湯隨意送服。

4. 【麥門冬飲子】

治膈消胸滿心煩,津液短少,消渴。

五味子(五分),知母(一錢),甘草(炙,三分),栝蔞仁(五分),人參(一錢),乾葛(五分),生地黃(八分),茯苓(七分),麥冬(一錢)上水二鍾,竹葉十四片,煎一鍾,溫服。

白話文:

這個方子是用來治療因為胸膈鬱積、胸悶、心煩,導致體內津液不足、口渴的狀況。

藥材包含:五味子(五分)、知母(一錢)、炙甘草(三分)、栝蔞仁(五分)、人參(一錢)、乾葛(五分)、生地黃(八分)、茯苓(七分)、麥門冬(一錢)。將以上藥材加入兩碗水,再加入竹葉十四片,一起煎煮成一碗,溫熱服用。

5. 【清心連子飲】

治渴而小便濁,或澀。見白濁門。

白話文:

治療口渴且小便混濁,或小便不暢的症狀。相關內容可參考白濁門的說明。

6. 【六一散】

又名神白散。治真陰素被虛損,多服金石等藥,或嗜炙爆咸物,遂成消渴。用溫水調服,或大渴飲冷者,新汲水調尤妙。

白話文:

【六一散】又名神白散。這個藥方是用來治療因為體內陰液原本就不足,又因為長期服用金石類藥物(礦物藥),或是特別喜歡吃燒烤、油炸、重鹹的食物,而導致口渴消渴的狀況。可以用溫開水調和服用,如果口渴非常嚴重,喜歡喝冰冷的水,那麼用剛打上來的新鮮井水調和服用,效果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