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術便覽》~ 卷四 (35)
卷四 (35)
1. 【國老散】
治癍瘡,痘疹,疔腫,癰疽,諸般惡瘡。及中砒毒、菌毒、傷寒發狂言,並治。五月初三四日,預選大甘草,不拘多少,研為細末,卻入大竹一段,兩頭留節,一頭鑽小孔,入甘草末於內,其孔用木塞固,勿令泄氣,用繩縛竹,候端五日時置糞缸中,以磚墜竹至底。四十九日取出,長流水洗淨,候乾,取藥曬燥,再研貯磁器內。
如遇小兒出痘見苗,每用一錢,淡沙糖水調服。並治諸般惡瘡,又治天行瘟疫毒,加藥內服。
白話文:
【國老散】
治療各種皮膚上的瘡,像斑瘡、痘疹、疔瘡腫痛、癰疽等各種惡性瘡瘍。也治療砒霜中毒、菌類中毒、傷寒引起的胡言亂語等症狀,這些都能夠治療。
每年五月初三、初四這兩天,事先選用大量甘草,不論多少,磨成細粉。然後取一段大竹子,保留兩端的竹節,在一端鑽一個小孔,將甘草粉裝進竹筒內,再用木塞把小孔塞緊,不要讓空氣跑出來。用繩子把竹筒綁好,等到端午節的時候,將竹筒放入糞坑中,用磚頭壓住讓竹筒沉到坑底。四十九天後取出,用流動的清水洗乾淨,晾乾後取出裡面的藥粉曬乾,再次研磨後儲存在瓷器中。
如果遇到小孩出痘疹,剛開始看到疹子冒出來,每次用一錢的藥粉,用少許砂糖水調勻服用。也治療各種惡性瘡瘍,還能治療流行性的瘟疫毒,將藥粉加入其他藥物一起內服。
2. 【小靈丹】
治小兒嘔吐泄瀉,又治驚氣裹乳,腹脹。
巴豆(去皮、油,二分半),人言(三分),雄黃(三分)
為末,溶蠟為丸米大。每五七丸涼茶送下。忌熱物一時。
白話文:
治療小兒嘔吐、腹瀉,也治療驚嚇引起的溢奶、腹脹。
使用巴豆(去除外皮和油脂,取二分半)、人言(三分)、雄黃(三分)。
將這些藥材磨成粉末,用融化的蠟製成米粒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五到七丸,用涼茶送服。服藥後暫時忌食熱食。
3. 【玉餅子】
治小兒吐泄,驚疳,乳食不消,肚脹,潮熱,咳嗽,急慢驚風,及痢疾,寒痰,裹乳。
半夏(大者十二個),巴豆(五十粒,去殼,另研),滑石,寒食麵(各一兩),輕粉(一錢),上末,滴水丸綠豆大,作餅。每三五七餅,薑湯調下。忌熱物一時,量大小兒用。
一方,小兒諸般咳嗽痰喘。
阿膠(炒),杏仁(去皮尖,炒),半夏(薑製),甘草,枯礬,桑白皮,百部,五味子,麥冬(去心),桔梗,款冬花,訶子(去核煨)
上末,薑湯丸綠豆大,薑湯下二三十丸。
一方,小兒痰嗽不能服藥,用生薑四兩煎湯,從頭面洗至足,兩三次。妙。
白話文:
【玉餅子】
治療小兒嘔吐腹瀉、驚嚇引起的疳積、消化不良、肚子脹氣、發熱、咳嗽、急慢驚風,以及痢疾、寒痰、奶塊積滯。
用大的半夏十二個、巴豆五十粒(去除外殼,另外研磨)、滑石、寒食麵(各一兩)、輕粉(一錢)。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加水揉成綠豆大小的藥丸,再壓成餅狀。每次服用三到七個藥餅,用薑湯送服。服用後暫時忌食熱性食物,用量依照孩童年紀大小調整。
另一個藥方,適用於治療小兒各種咳嗽痰喘:
用炒過的阿膠、去皮尖炒過的杏仁、薑製過的半夏、甘草、枯礬、桑白皮、百部、五味子、去心的麥冬、桔梗、款冬花、去核煨過的訶子。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加薑湯揉成綠豆大小的藥丸,用薑湯送服二十到三十丸。
另一個藥方,治療小兒痰嗽,如果無法服藥,可以用生薑四兩煎湯,從頭到腳擦洗兩三次,效果很好。
4. 【醒脾散】
小兒吐泄不止,痰涎壅盛,作驚風,脾困昏沉,默默不食。
木香,天麻,人參,茯苓,白朮,甘草,殭蠶(炒),白附子(各七分半),全蠍(炒,三分),上水一鍾,生薑三片,棗一枚,煎至六分,徐徐溫服。
白話文:
小孩持續嘔吐、腹瀉,痰液很多,甚至引發抽搐驚風,脾胃功能虛弱導致精神昏沉,默默不吃飯。
使用木香、天麻、人參、茯苓、白朮、甘草、炒過的殭蠶、白附子各七分半,炒過的全蠍三分,加水一碗,生薑三片,紅棗一顆,煎煮至剩六分,慢慢溫服。
5. 【實腸散】
治小兒泄瀉,腸滑脾虛,米穀不化。
茯苓,陳皮,砂仁,肉豆蔻,厚朴(姜炒)訶子(煨,去核),蒼朮(各七分),木香(不見火)甘草(炙。各三分),
上水一鍾半,生薑三片,棗一枚,煎服。
白話文:
治療小孩子腹瀉,因為腸道虛滑、脾胃虛弱,導致吃的米飯穀物無法消化。
藥材包含:茯苓、陳皮、砂仁、肉豆蔻、厚朴(用薑炒過)、訶子(煨過,去除果核)、蒼朮(各取七分),木香(不經過火處理)、甘草(烤過。各取三分)。
將以上藥材,加入一碗半的水,放入三片生薑、一顆紅棗,一起煎煮後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