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浩

《仁術便覽》~ 卷一 (23)

回本書目錄

卷一 (23)

1. 【清氣散】

治熱氣壅盛,痰涎,胸膈煩熱。

白話文:

枳殼:具有疏肝理氣、消積導滯的功效,常用於治療肝鬱氣滯、胸脅脹痛、食積不化等症狀。

川芎: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功效,常用於治療血瘀型頭痛、月經不調、痛經等症狀。

柴胡:具有疏肝解鬱、升陽舉陷的功效,常用於治療肝鬱氣滯、胸脅脹痛、少腹疼痛等症狀。

前胡:具有疏肝理氣、化痰止咳的功效,常用於治療肝鬱氣滯、胸悶咳喘、痰多等症狀。

茯苓:具有健脾益氣、利水滲濕的功效,常用於治療脾虛乏力、食少便溏、水腫等症狀。

甘草:具有補益脾氣、清熱解毒的功效,常用於治療脾虛倦怠、食慾不振、咽喉腫痛等症狀。

獨活:具有祛風除濕、止痛的功效,常用於治療風濕痹痛、腰痠背痛、四肢麻木等症狀。

羌活:具有祛風散寒、通絡止痛的功效,常用於治療風寒感冒、頭痛鼻塞、肢體麻木等症狀。

青皮:具有疏肝理氣、化痰止咳的功效,常用於治療肝鬱氣滯、胸脅脹痛、咳嗽痰多等症狀。

白朮: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尿的功效,常用於治療脾虛乏力、食少便溏、水腫等症狀。

人參:具有補氣養血、扶正固本的功效,常用於治療氣虛乏力、面色蒼白、食慾不振等症狀。

上各等分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一鍾加荊芥穗煎。

2. 【龍腦雞蘇丸】

消煩渴,涼上膈,解酒毒,除邪熱,治咳嗽,唾血吐血,諸淋下血,胃熱口臭,肺熱咳腥,脾熱口甜,膽熱口苦,並宜治之。

白話文:

消散煩熱口渴,清涼上焦膈膜,解除酒毒,消除邪熱,治療咳嗽,吐血吐痰,各種淋病下血,胃熱引起的口臭,肺熱引起的腥臭咳嗽,脾熱引起的口甜,膽熱引起的口苦,這些病症皆宜用此藥治之。

柴胡(一兩),麥門冬(四兩),阿膠(炒),蒲黃(炒,各二兩),人參(一兩),生地(六兩,另研),甘草(炙,一兩五),木通(二兩,同柴胡浸),柴胡(二兩和木通以湯半升浸一二宿,取汁後為膏),薄荷(淨葉,一斤)

白話文:

  • 柴胡(6克)

  • 麥門冬(24克)

  • 阿膠(炒過,12克)

  • 蒲黃(炒過,各12克)

  • 人參(6克)

  • 生地黃(36克,另外研磨)

  • 甘草(炙過的,9克)

  • 木通(12克,與柴胡一起浸泡)

  • 柴胡(12克和木通以湯汁半升浸泡一至兩晚,取汁後製成膏)

  • 薄荷(淨葉,600克)

上除別研藥併為末,用蜜二斤,先煉一二沸,後下生地末,不住手攪勻,取木通柴胡汁漫火熬成膏後,將其餘藥末和為丸黃豆大。每服二十丸,嚼破熱水下,看病調引用之。

白話文:

將所有的研碎藥材混合成粉末,使用兩斤的蜂蜜,先煮開後再小火煮一、兩次,然後加入研碎的藥材,不停地攪拌均勻,取出木通和柴胡的汁液,用小火熬煮成膏狀後,再將其餘藥材的粉末和在一起製成黃豆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二十丸,嚼碎後用熱水吞服,根據病情調整用量。

3. 【加減四物湯】

治陰虛火動,此火起於九泉穴,此乃補陰降火之妙劑也。

當歸白芍川芎,生地,黃柏黃芩熟地(各等分)

白話文:

當歸、白芍藥、川芎、生地黃、黃柏、黃芩、熟地黃(各等份)

上水一盞半煎。甚者加龜板,氣虛者加人參白朮黃耆

白話文:

在一杯半的水中煎煮。若是症狀特別嚴重者,可加入龜板;若是氣虛者,可加入人參、白朮及黃耆。

一法,用附子末津調塗湧泉穴,有以艾灸之者。

4. 【上清丸】

治咽喉腫痛,痰涎壅盛,堵塞。

玄參(五錢),烏梅(三個),薄荷葉(一斤),川芎防風(各二兩),桔梗(五錢),砂仁(五錢)甘草(四兩)

白話文:

玄參(五錢):滋陰清熱、潤肺益氣。

烏梅(三個):斂肺滋陰、澀精止瀉。

薄荷葉(一斤):疏風清熱、解暑消暑。

川芎(二兩):活血化瘀、祛風止痛。

防風(二兩):祛風散寒、解表止痛。

桔梗(五錢):宣肺利咽、祛痰止咳。

砂仁(五錢):溫胃健脾、化痰止咳。

甘草(四兩):補益脾胃、調和諸藥。

上為末,煉蜜丸,噙化。一方,加硼砂(五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