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術便覽》~ 卷四 (45)
卷四 (45)
1. 【不換金正氣散】
治瘡痘正出之時,被天氣寒冷所折,內為乳食所傷,氣血壅遏,榮衛不和,毒氣返覆而出。
陳皮,厚朴(薑製),藿香葉,半夏(姜炒),甘草,加紫草、糯米同煎。
上每服三錢,姜三片,棗二枚,同煎服。
白話文:
【不換金正氣散】
治療痘瘡正要長出來時,因為天氣寒冷而受寒,內在又因為乳食(奶製品及飲食)損傷,導致氣血阻塞,營衛失調,毒氣回流而再次發作。
處方用陳皮、厚朴(用薑汁炮製)、藿香葉、半夏(用薑汁炒)、甘草,再加入紫草、糯米一起煎煮。
每次服用三錢藥材,加三片薑、兩枚大棗一起煎服。
2. 【胡荽酒】
治痘瘡已出未出之際,不起發,不紅潤。
用胡荽四兩,切碎,好酒二鍾,煎兩沸,入胡荽再煎,用物合定,待溫,每吸一口二口,微噴從項自足,要遍,勿噴頭面。病人左右常令有胡荽氣,能辟惡氣,痘亦出。
白話文:
【胡荽酒】
治療痘瘡(天花)已長出或尚未長出的時候,痘疹不起、顏色不紅潤的狀況。
取芫荽(胡荽)四兩,切碎,用好酒兩杯,煎煮兩滾,加入芫荽再煎煮一次,用東西蓋好悶著,待溫涼後,每次吸一小口或兩小口,輕輕噴灑在從頸部到腳部的全身,務必噴灑全面,但不要噴到頭面部。讓病人周圍經常保持有芫荽的氣味,可以驅除邪氣,痘疹就會長出來。
3. 【托裡散】
治小兒痘瘡,毒根在裡,或氣虛弱,或風邪穢毒沖觸,使瘡毒內陷,伏而不出,或出不快,此藥活血,勻氣調胃補虛,內托瘡毒,使之盡出,易收易靨。
人參,當歸,黃耆(各二兩),川芎,防風,桔梗,白芷(不見火),甘草(生),厚朴(薑製),肉桂(各三錢),上為細末,木香、紫草湯調下一錢。
白話文:
【托裡散】
這方劑用於治療小兒麻疹,症狀是毒素潛伏於體內,可能是因為體虛氣弱,或是風邪穢毒侵犯導致瘡毒內陷,疹子出不來或出得慢。此藥能活血、調和氣血、調理脾胃、補益虛弱,幫助瘡毒從體內托出來,使疹子容易消退癒合。
方劑組成:人參、當歸、黃耆各2兩,川芎、防風、桔梗、白芷(不經炒制)、生甘草、薑製厚朴、肉桂各3錢。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粉,用木香、紫草水調服,每次1錢。
4. 【快癍散】
治痘瘡出不快。
紫草,蟬殼,人參,白芍(各一分),木通(一錢),甘草(五分),糯米(五十粒)每二錢,煎服。
白話文:
【快癍散】
治療痘瘡發疹緩慢。
將紫草、蟬殼、人參、白芍藥各一錢重,木通一錢,甘草五分,糯米五十粒,共研磨成粉末,每次取二錢,煎水服用。
5. 【活血散】
治痘瘡,痛甚。
赤芍藥為末,酒調半錢。紫草煎湯調,亦可。
白話文:
【活血散】
治療痘瘡疼痛劇烈。用赤芍藥研磨成粉末,用酒調服半錢。也可以用紫草煎煮的湯水調服。
6. 【五苓散】
治痘瘡已靨未靨之間,大熱經日不除,如無他證,當利小便,此藥主之。
澤瀉(五錢),白朮,赤茯,豬苓(各三錢)
上末,每服半錢。煎,車前子湯調下。
白話文:
【五苓散】
治療痘瘡(天花)疹子已消未消之間,持續高燒多日不退,若無其他症狀,應以利尿排毒為主,此方藥效最佳。
處方:澤瀉五錢,白朮、赤茯苓、豬苓各三錢。
將藥材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半錢,用車前子湯送服。
7. 【四君子湯】
治痘瘡未愈之間,保脾土,進飲食,溫血氣,不致癢塌歸腎黑陷之變,雖無他證,亦宜常服。方見虛門。
每三錢,水煎服。
白話文:
【四君子湯】
痘瘡痊癒期間,服用四君子湯可以保護脾胃,促進飲食吸收,溫養血氣,防止因瘙癢而導致腎氣虧損、皮膚變黑下陷等後遺症。即使沒有其他症狀,也應該經常服用。具體方劑可參考虛門(指相關醫書)。
每次服用三錢(藥材重量單位),水煎服。
8. 【四物湯】
治痘瘡出不快,顏色不紅潤光澤。不透者為血澀也。此藥能活血,調和榮衛,但服此妙。
《活人書》用白芍藥一味為末,治痘瘡出不快,以此知四物湯誠痘瘡之仙方也。加甘草,好。方見虛門。
一方,治痘瘡腹痛。煎白芍藥服。
白話文:
【四物湯】
治療痘瘡(天花)出疹不暢,顏色暗淡無光澤。出疹不暢是因為氣血瘀滯。此方能活血化瘀,調和營衛,服用此方效果極佳。
《活人書》中記載,單用白芍藥研成粉末,就能治療痘瘡出疹不暢,由此可知四物湯確實是治療痘瘡的良方。加點甘草效果更好,詳細方劑可參考《虛門》。
另一個方劑,治療痘瘡伴隨腹痛,方法是煎服白芍藥。
9. 【犀角地黃湯】
治痘瘡太盛,或蓄瘀血,面黃糞黑。熱甚,加黃芩。方見吐血門。
每服三錢,水煎服。
白話文:
【犀角地黃湯】
治療痘瘡病情過重,或者瘀血積聚,臉色發黃,大便黑色。如果病情發熱嚴重,可以加入黃芩。藥方可參考「吐血門」。
每次服用三錢,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