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正義
《本草正義》,由民國時期著名中醫學家張山雷(字壽頤)所著,是中國本草學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部著作。此書不僅集清以前本草學之大成,更以其嚴謹的考證、獨到的見解和務實的臨床應用導向,對諸多藥物的性味、歸經、功效及主治進行了系統性的整理與深入的闡述,對後世中醫藥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張山雷,嘉定人,生於清末,活躍於民國時期,是當時醫學界的佼佼者。他不僅精通醫理,更投身於中醫教育。從書中的「緒言」可知,《本草正義》最初便是肇始於其與朱閬仙先生一同創辦黃牆中醫學校,為編纂講堂課本而作。這部書的寫作與修訂歷經十八載寒暑,從甲寅年(1914年)開始屬稿,至壬申年(1932年)三訂付梓,可謂作者畢生的心血結晶,亦反映了他在長期教學、臨床實踐與文獻研究中不斷求索、精益求精的精神。他將這部著作視為醫學實踐與教學的基石,字裡行間透露出對醫道傳承的責任感與對古今醫藥精髓的深入思考。
在體例編排上,《本草正義》一改自陶弘景以來本草著作多以「玉石草木禽獸」等自然分類為首的傳統。張山雷在「緒言」中明確提出,雖然古代本草以玉石為首有其遵循古訓、不忘其本的意義,但他考量到當今世所用藥物中,草木類佔絕大多數,而玉石類應用寥寥無幾。因此,為求「適用計」,他創新性地將「草部」置於全書之首,繼以木、果、蔬、谷,再次為金石、鳥獸蟲魚,最後以人類為殿,仍沿用唐宋以來大體分類的架構。這種編排上的調整,體現了張山雷務實致用的學術思想,他認為醫藥著作的核心價值應在於其對臨床的指導作用,分類應當便利於醫者檢索和應用。
《本草正義》之所以冠以「正義」之名,在於作者對前代本草文獻,特別是《神農本草經》、《名醫別錄》以及歷代本草著作中關於藥物論述的「考正」與「發明」。張山雷以批判性的眼光審視經典,力圖釐清歷代傳訛、混淆不清之處,並結合自己的臨床經驗和當時的醫學認識,對藥物的真實性味、歸經、功效及應用指徵進行「正本清源」。這種「正義」精神貫穿全書,使得此書不僅是一部資料匯編,更是一部充滿學術思辨與個人見解的本草專著。
從提供的藥物論述 excerpts 中,可以窺見張山雷進行「正義」的方法與深度。
以「甘草」條為例,張山雷首先引用《本經》與《別錄》原文,然後進行詳細的[正義]與[廣義]闡釋。他指出甘草色黃味甘,是脾家主藥,其「主五臟六腑寒熱邪氣」並非直接通治百病,而是通過補益脾土,使中州健旺,正氣得復,邪氣自卻,是「補正而邪自卻」之理。對於《本經》中「堅筋骨,長肌肉,倍力,金創腫」等描述,他亦歸結於脾土受補、氣血生化有源的結果。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他對《本經》原文中「久服輕身延年」一句提出質疑,認為其「嫌其近於方士丹灶家習氣」,並為他在此處節去原文辯護,稱是「去其可疑,正欲以堅其可信」,展現了他不盲從古訓、勇於取捨的批判精神。對於《別錄》的論述,他也進行深入分析,解釋「溫中下氣、煩滿短氣」是中氣旺盛、健運自如的表現,而非甘草本身為溫藥或能直接下氣;「傷臟咳嗽」亦是脾虛肺弱所致,補脾自能止咳。這種解釋層層深入,剝繭抽絲,直指藥物的本質功用。在[廣義]部分,他引用後世醫家的觀點,如東垣關於生用與炙用的區別,潔古關於甘草梢的功用等,並在此基礎上進行[發明]。他特別強調甘草的「大甘,其功止有補土」,並闡述了甘草「緩急」的重要作用,如制約麻黃的開泄、附子的燥烈,以及用於緩峻劑。同時,他也指出,若病勢危急,需用峻猛之劑時,則不宜加入甘草,以免「縛賁育之手足」,延誤病情。這裡他甚至直接批評了薛立齋和吳遵程將甘草誤作發散解肌之藥的觀點,認為是「失之毫釐,差以千里」。這種直言不諱、力求校正的精神,是「本草正義」最鮮明的特徵。
「人參」一條更是充分體現了張山雷考證和釐清學術公案的能力。他首先指出古代文獻中「人參」的稱謂包含了今之遼參、高麗參、黨參等多種,但古今醫書並未明確區分,導致後世混亂。他考證了從許叔重《說文》、歷代本草到《太平御覽》、《異苑》等文獻,追溯了上黨產人參的歷史,並注意到古籍中對人參形態(如人形具備)的描述,這些描述更接近今之遼參或高麗參,而非黨參。更關鍵的是,他對比《本經》稱人參「微寒」主「補五臟,安精神」等,與《別錄》稱其「微溫」主「療腸胃中冷」等功用,明確指出《本經》所載似指遼參,《別錄》所載似指高麗參,而今之黨參「實不能具此力量」。歷代醫家將《本經》與《別錄》合讀,加上李時珍《本草綱目》將氣味合為一氣,使得人參性味「或寒或溫,紛如聚訟」,功用「補氣補血,更僕難終」。張山雷認為這是「以遼東、高麗參所產,混為一詞,不加區別之過」。因此,他「獨闢蹊徑」,主張將遼參、高麗參、黨參分別立條論述,強調三者「性情功用,迥乎不侔,萬不能一陶同冶而無區別」,並以「前賢之成說,近今之功效」分著,旨在「庶乎門徑既清,而後來者亦得有所依據」。他深知此為「於古無徵」的創論,可能招致篤信好古者的譏議,但他堅持認為「醫藥以切合實用為主,不在泥古為高」,強調其分析「臨證定方,各得其所」,「驗之民病,久收捷效」。這種敢於挑戰權威、注重實證和臨床效應的態度,是張山雷作為一位現代醫學家的重要特質。他對人參的考證,是本草學史上一次重要的撥亂反正,對臨床用藥具有極大的指導意義。
「遼參」條的開頭引用了《本經》關於人參的論述,並直接將其定性為「遼參」,進一步落實了他在「人參」考證中的結論。他指出遼參產於北方陰寒之地,秉性背陽向陰,氣味清,色淡黃或白,故稟陰凝之氣而「微寒」,功能「養陰,而清虛火」,這與現代對遼參(野山參或品質優良的園參)偏於益氣養陰、清虛熱的認識是一致的。這顯示了他在區分不同藥物後,能夠準確把握各藥的獨特性質與功用。
總體而言,《本草正義》的價值在於:
- 體系創新: 根據藥物在臨床中的使用頻率調整分類體例,更符合實用需求。
- 考證嚴謹: 對歷代本草文獻進行深入研究和批判性分析,釐清諸多混淆不清的問題,特別是對人參等重要藥物的辨析,具有開創性意義。
- 論述精闢: 對藥物的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等論述細緻入微,結合醫理與臨床,闡發藥物作用的深層原理,糾正前人謬誤。
- 臨床實用: 以臨床應用為最終歸宿,強調藥物的實際療效和使用禁忌,為臨床醫生提供了寶貴的參考。
- 學術思想: 體現了作者務實求真、批判繼承、勇於創新、注重實證的現代學術精神。
雖然本書完成於民國時期,距今已有近百年,但其對經典的考證精神、對藥物本質的深刻理解以及對臨床實用的高度重視,至今仍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它不僅是一部詳盡的藥物學著作,更是一部展示如何嚴謹治學、如何批判性地繼承傳統醫學遺產的典範。對於今天學習和研究中醫藥的人來說,《本草正義》無疑是一本不可或缺的參考書。張山雷通過這部著作,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學術財富,他「正義」的精神也將繼續啟迪著後來的醫學探索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