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山雷

《本草正義》~ 卷之一 (3)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一 (3)

1. 人參

[考正]壽頤按:古稱人參,今有遼參、高麗參、黨參之別,形色、性情、功效各有不同,而古今醫藥諸書,則皆以人參兩字統言之,不獨古之本草,未聞辨析也。考遼東、高麗,在上古雖未通中國,而秦漢之際皆已交通,許叔重《說文》,則云人蓡藥草,出上黨(蓡即古之參字),似東漢時猶止有黨參也。

《本草經》則云生上黨,及遼東,此句雖未必為周秦古本所固有,然縱出於後人增益,亦是陶貞白所手定;《千金翼方》亦有此句,則又似彼時黨參、遼參,同為一種。再考其氣味、主治,則《本經》稱其寒而補五臟、安精神云云,皆似指遼參而言;《別錄》則曰微溫,而療腸胃中冷,心腹鼓痛云云,皆似指高麗參而言,若云皆即今之黨參,則實不能具此力量。

又證以《太平御覽》引《吳普本草》,則曰《神農》甘,小寒,又曰根有頭、足、手、面、目如人,則今之人參,固有具頭、項、手、足,略似人形之一種;範子計然亦云人參出上黨,狀類人者善;劉敬升《異苑》亦云人參生上黨者佳,人形皆具,此皆非今之黨參所能近似。

更詳稽唐宋以後本草及方藥,則皆曰人參,而孰為遼參,孰為高麗參,在有識者或可以心領神悟而分別之,然究竟是一是二,始難確定。或謂古書之人參,皆即今之黨參,則僅讀《說文》而未讀《本草經》者。但《本經》氣味、功用,則明是今之遼參,而《別錄》之氣味功用,又明是今之高麗參,不獨微寒、微溫顯有區別,即所載主治,亦是顯分畛域。

只因「微寒、微溫」四字,自李氏《本草綱目》併為一氣,而《本經》之與《別錄》,昔人又每合而讀之,遂致或寒或溫,紛如聚訟,補氣補血,更僕難終,此則古今本草,以遼東、高麗參所產,混為一詞,不加區別之過也。

但上黨之所產,豈古時本與遼參無別,而今之所謂潞黨參者,別有一種乎?抑古今地氣攸殊,古則同於遼參,而今則遂成潞黨乎?考瀕湖《綱目》引陶弘景說,已有上黨來者,形長而黃,狀如防風,則頗似今之黨參。張路玉《本經逢原》,別出上黨人參一條,但曰甘平清肺,又不似今之黨參。

惟吳遵程《本草從新》,別出防風黨參一條,則今所通用之黨參也。蓋遼參、高麗參其力皆厚,唯一則甘而能清,一則甘而兼溫,功用自別。若黨參則為補脾和緩之藥,而力量較為薄弱,三者之性情功用,迥乎不侔,萬不能一陶同冶而無區別,爰為各立一條。以前賢之成說,近今之功效、分著於篇,庶乎門徑既清,而後來者亦得有所依據。

壽頤為此創論,明知於古無徵,獨闢蹊徑,篤信好古之士,必有譏其師心自用,妄作聰明者,要知醫藥以切合實用為主,不在泥古為高,似乎逐條分析,則臨證定方,各得其所,抑且證之古籍,無不可通,驗之民病,久收捷效,尚非穿鑿附會,強作解人,爰貢愚忱,就商明達。

白話文:

人參

古人所稱的人參,現今則分為遼參、高麗參和黨參三種,它們的形態、性質、功效各不相同。然而,古今醫藥書籍都將其統稱為「人參」,古代的本草書更沒有區分它們。考究遼東、高麗地區,雖然上古時期未與中國交通,但秦漢之際已開始往來。許慎的《說文解字》記載「蓡」是藥草,產於上黨(「蓡」是古代的「參」字),似乎東漢時期只有黨參。

《神農本草經》記載人參產於上黨和遼東,這句話未必是周秦時期古本就有的,即使是後人增補的,也是陶弘景修訂的;《千金翼方》也有這句話,似乎當時黨參、遼參被認為是同種藥物。再考察它們的氣味和主治功效,《本經》記載人參性寒,可以補益五臟、安神,似乎指的是遼參;《名醫別錄》則說人參性微溫,可以治療腸胃寒冷、心腹脹痛,似乎指的是高麗參。如果說這兩種記載都指的是現在的黨參,則無法解釋其功效。

再參考《太平御覽》引用的《吳普本草》,記載神農本草經中人參味甘,微寒,根部有頭、腳、手、臉、眼,像人一樣。現在的人參確實有些像人形。範子計然也說人參產於上黨,形似人者為上品;劉敬升的《異苑》也說上黨產的人參最好,形狀像人。這些都與現在的黨參不同。

更詳細地考察唐宋以後的本草和藥方,都稱之為人參,但究竟哪些是遼參,哪些是高麗參,有識之士或許能憑經驗分辨,但究竟是同一種還是不同種類,很難確定。有人認為古書中的人參都是現在的黨參,那是隻讀了《說文解字》而沒讀《神農本草經》。但《本經》中記載的氣味和功效,明顯是現在的遼參;而《名醫別錄》記載的氣味和功效,明顯是現在的高麗參。不僅是微寒、微溫有區別,記載的主治功效也明顯不同。

只是因為「微寒、微溫」四字,自李時珍《本草綱目》起被認為是一回事,而古人又常常將《本經》和《別錄》合在一起閱讀,導致寒溫之說混亂,補氣補血之說也眾說紛紜,難以定論。這是古今本草書籍將遼東、高麗參混為一詞,不加區別的錯誤。

但是上黨產的人參,古時是否與遼參相同?現在所謂的潞黨參,是不是另一種?或者古今地氣不同,古代上黨人參與遼參相同,而現在則變成了潞黨參?考查《本草綱目》引述陶弘景的說法,有上黨產的人參,形狀細長而黃,像防風,這很像現在的黨參。張路玉的《本經逢原》單列一條上黨人參,但說它味甘性平,清肺,又不像現在的黨參。

只有吳其浚的《本草從新》單列一條防風黨參,這才是現在通用的黨參。遼參、高麗參功效都很強,只是遼參味甘而能清熱,高麗參味甘而兼溫,功效不同。而黨參則為補益脾胃的溫和藥物,功效較弱。三者的性質和功效大不相同,絕對不能混為一談。因此,應當分別論述。我根據前人的論述,結合現代的功效,將它們分別記述,希望可以理清門徑,使後人有所遵循。

我提出這個觀點,知道在古代沒有先例,獨闢蹊徑,我知道篤信古籍的人,一定會批評我自作聰明,但醫藥學要以實用為本,不應拘泥於古籍。逐條分析,臨證用藥,各得其所,而且也符合古籍記載,並能有效治療疾病,絕非牽強附會。我謹將我的愚見提出,請各位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