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山雷

《本草正義》~ 卷之七 (2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七 (21)

1.

瀕湖謂:搗塗丹毒赤遊,則小兒之遊丹,色赤四竄,病屬血熱,凡治此病,無不以寒涼為宜。壽頤每以芭蕉根心搗敷,無不立應,而苔亦能治之,其性可知。《別錄》又謂:井中苔,治漆瘡、熱瘡。弘景則謂:療湯火傷灼瘡。垣衣,則《別錄》謂治黃疸,心煩咳逆、血氣暴熱。

瀕湖謂:搗汁服,止衄血。屋遊,則《別錄》謂治:浮熱在皮膚,往來寒熱,利小腸、膀胱邪氣。徐之才謂:止消渴。瀕湖則謂:煎水入鹽漱口,治熱毒牙齦宣露;研末新汲水下,止鼻衄。又孟詵《食療本草》,船底苔,甘冷,治鼻洪、吐血、淋疾(壽頤按:鼻洪,洪字費解,豈以大鼻衄言之耶)。瀕湖謂:解天行熱病。

可知種類雖有大同小異之殊,而藥性治療,固無不一以貫之也。

[正訛]苔類屬陰,性情主病,具如上述,此物理之自然,而亦治療之實驗也。唯《名醫別錄》陟釐一條,既云生江南池澤,而《唐本草》直以水中苔為之注,則陟釐即苔,已無疑義,乃曰味甘、大溫,主治心腹大寒,溫中消穀,強胃氣,止泄痢云云,辭頗不類,此必傳寫錯訛,不知以何物之氣味主治,誤繫於陟釐條下,致與《本經》之烏韭,《別錄》(注:錄原作「類」,顯誤,改)之垣衣、屋遊諸物,同為一類,而性情或寒或溫,兩得其反,似此錯簡,一望而可知為必有訛(注:「訛」下原又續排「譌」,訛與譌即一字,顯衍,刪)者。

惟《開寶本草》為之附會,妄謂水苔性冷,浮水中,陟釐性溫,生水中石上,強為分別,尤其背謬,豈有同生水中,同此形質,而可有寒溫之大異其情性者,李瀕湖不加辨正,一例編入《綱目》,疑誤後學,殊非細故,鈔胥伎倆,抑何可笑竟至於此,且即於《別錄》主治之後,系之以《日華本草》,搗汁服治天行病心悶一條,豈非指天行之熱病而言,又系之以自己所說,搗塗丹毒赤遊,豈非可治丹毒血熱之病,然則此物之為寒為熱,雖問之三尺童子,而當亦能辨,奈何猶謂之氣味大溫,真堪駭詫之至。瀕湖《綱目》一書,辨正古人之誤,蓋亦不尟,何以此條獨否,真不可解。

白話文:

李時珍說:將苔搗爛塗抹在丹毒這種皮膚病上,這種病會紅腫蔓延,尤其小孩的丹毒,顏色發紅且會四處擴散,病因屬於血熱。凡是治療這種病的,都適合用寒涼的藥物。以前我(壽頤)每次都用芭蕉根的中心部位搗爛敷在患處,效果都非常好,而苔也能治療這種病,可見它的藥性是寒涼的。《名醫別錄》又說:井裡的苔,可以治療漆瘡、熱瘡。陶弘景則認為:可以治療燙傷、燒傷。至於牆壁上的苔(垣衣),《名醫別錄》說可以治療黃疸病、心煩咳嗽、血氣突然發熱的症狀。

李時珍說:將苔搗爛取汁服用,可以止鼻血。屋頂上的苔(屋遊),《名醫別錄》說可以治療浮在皮膚表面的熱氣,以及時而發冷時而發熱的症狀,還可以疏通小腸和膀胱的邪氣。徐之才認為:可以止消渴(糖尿病)。李時珍又認為:用苔煎水加鹽漱口,可以治療因熱毒引起的牙齦外露;將苔研磨成粉末,用新汲取的水送服,可以止鼻血。另外,孟詵的《食療本草》中提到,船底的苔,性味甘冷,可以治療鼻出血、吐血、淋病(壽頤按:這裡的“鼻洪”一詞難以理解,難道是指大量鼻出血嗎)。李時珍認為:可以解天行熱病。

可見,雖然苔的種類略有不同,但藥性與治療效果基本上是一致的。

【正誤辨析】苔這類藥物屬陰性,其藥性與所治療的疾病,正如上面所說,這是自然界的規律,也是治療疾病的實踐經驗。只有《名醫別錄》中關於陟釐的記載,說它生長在江南的池塘邊,而《唐本草》直接將水中苔作為它的註解,這樣看來,陟釐就是苔,這一點沒有疑問。然而,書中卻說它味甘、性大溫,主要治療心腹大寒、溫中消食、增強胃氣、止瀉等症狀,這段描述與苔的藥性很不相符,一定是傳抄時出現了錯誤,不知道是什麼藥物的氣味和主治功效,錯誤地放在了陟釐的條目下,導致它與《本經》的烏韭,以及《名醫別錄》中的牆壁苔(垣衣)、屋頂苔(屋遊)等藥物歸為一類,但藥性卻有的寒,有的溫,正好相反,這種錯簡,一看就知道是錯誤的。

只有《開寶本草》附會其說,妄稱水苔性寒,浮在水中;陟釐性溫,生長在水中的石頭上,強行區分它們的不同,這尤其荒謬,哪有同生在水中,形狀相似,而藥性卻有寒溫之別的道理?李時珍沒有加以辨正,照搬編入了《本草綱目》,誤導了後來的學習者,這可不是小事,抄書人的手段,竟然荒唐到如此地步,可笑之至!而且《名醫別錄》在記載主要功效之後,又引用了《日華本草》中“搗汁服用,治療天行病心悶”的說法,這難道不是指天行熱病嗎?又引用了自己說的“搗爛塗抹,治療丹毒赤遊”,難道不是可以治療丹毒血熱之病嗎?那麼這種藥物是寒性還是熱性,即使問三歲小孩也應該能分辨出來,怎麼還會說它氣味大溫,實在令人驚訝。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一書,辨正了不少古人的錯誤,為什麼這一條獨獨沒有糾正呢?實在令人費解。

2. 馬勃

[發明]馬勃,生於陰濕之處,色紫成團,輕鬆多粉,干而撲之,粉輕四散,有如煙霧,雖非苔類,而稟陰濕之氣以生,蓋亦與苔相似,故李氏《綱目》,附於苔類之末,唯輕虛能散,與苔類之專於滑降者不同。其氣味,則《名醫別錄》以為辛、平,其主治,則《別錄》雖止有治惡瘡、馬疥一說,蓋既能散毒,又能燥濕,以療濕瘡,固得其宜,故弘景亦謂傅諸瘡甚良。今人用以為金瘡止血,亦效。

寇宗奭謂以蜜拌揉,以水調呷,治喉痹咽疼,蓋既散鬱熱,亦清肺胃,確是喉病良藥,東垣普濟消毒飲用之,亦是此意。瀕湖謂清肺,散血熱,解毒,內服外敷,均有捷驗,誠不可以微賤之品而忽之。

白話文:

馬勃生長在陰暗潮濕的地方,顏色紫褐色,成團狀,質地輕盈,有很多粉末。乾燥後輕輕拍打,粉末會像煙霧一樣四散。雖然它不是苔蘚類植物,但卻因為吸收陰濕之氣而生長,所以跟苔蘚很相似,因此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把它放在苔蘚類的後面。不過,馬勃輕盈虛散的特性,跟苔蘚類專門滑利下降的特性不同。

它的氣味,《名醫別錄》記載是辛味、性平。它的主治,《名醫別錄》只記載能治療惡瘡和馬疥,因為它能散毒、又能乾燥濕氣,所以用來治療濕瘡很合適。陶弘景也說它敷在瘡瘍上效果很好。現在人們用它來止血,效果也很好。

寇宗奭說用蜂蜜拌揉,用水調和服用,可以治療喉嚨腫痛,因為它能散掉鬱結的熱氣,又能清肺胃,確實是治療喉嚨疾病的好藥。李東垣的普濟消毒飲也用了它,也是基於這個道理。張景岳說它能清肺、散血熱、解毒,內服外敷都有快速見效的經驗,實在不能因為它價格低廉就輕忽它。